最近一段時間,由于家里大寶去澳洲參加夏令營、二寶想去看桂林山水、三寶要戒奶等事情,用了一段時間小紅書,才理解了為什么老婆不管碰到啥問題,都要先上小紅書搜一下。
世事就是這樣,當你開始關注某個東西的時候,就會發現到處都是這個東西的消息。這幾天,我的公眾號列表和朋友圈,幾乎都被小紅書刷了屏。
看了一下,原來最近小紅書搞了個“種草大賞”活動,我關注的科技圈、咨詢圈的很多賬號都在發,而很多營銷界有點名氣和地位的大咖們,也都在聊這事,言下間,似乎小紅書這個種草大賞,就是當前營銷圈一個現象級盛事了。
于是,我專門用了一周多時間,好好研究了一下小紅書,對這家企業,有了新的認識。
我認為小紅書的內容種草,可能代表著一個全新的營銷時代已經到來。未來企業的營銷行為,可能都將因種草時代來臨而發生變化。
1
2013年9月,網上出現了《美國小紅書》《新加坡小紅書》《日本小紅書》等7個海外購物攻略PDF,當天的下載量就達到了50多萬。
這7個PDF文件,就是小紅書的雛形。
小紅書的創始團隊絕對想不到,這家公司未來會演變成今天這個樣子。
那時,微信支付剛剛起步,微信紅包還沒有出現,中國電商還是淘寶和京東兩強相爭的局面,黃崢還在做淘寶代運營,張一鳴的重點放在今日頭條上,拼多多和抖音都還沒有推出。誰也想不到,抖音、拼多多這兩個后起之秀,將在十年后完全顛覆中國電商格局。
但更想不到的是,以7個PDF起步的小紅書,也將成為十年后,互聯網行業中不容小覷的玩家之一。
這一切,要從2013年底時說起,當時,剛剛上線不久的小紅書,用戶的分享和評論里逐漸出現一個新的詞:種草。
中國的互聯網平臺那么多,為什么是小紅書率先占領了“種草”的心智,并形成了獨具特色的“種草經濟”?
其實,種草經濟并不是一種新的銷售方式,相反,它更像是人類在移動互聯時代向最古老的消費行為的一種回歸。
設想一下,在很早很早以前,人們是如何知道哪個木匠的椅子打得好,哪個攤子的燒餅更好吃的?最自然的方式,就是聽別人說。左鄰右舍都說魯木匠的椅子好,武大郎的燒餅香,于是你就買了魯木匠的椅子和武大郎的燒餅。
這種方式,以前叫“口碑傳播”,實質上就是最早的種草形式。在人類幾千年的歷史上,它在大部分時間里都是最流行的、最有效的推廣形式。只不過,這種口耳相傳的方式,在進入現代社會之后,由于傳播效率不如報紙、傳單、廣播、電視以及后來的互聯網,從而被其他推廣方式超越,從主流暫時淪為了支流。
現代社會以來,營銷的形式多種多樣,但大體上可歸于兩種形式,即品牌廣告和效果廣告。到了互聯網時代,品牌廣告依然延續,但效果廣告又可以細分為流量廣告和成交量廣告。流量廣告的目的是吸引更多的人點進去看,評價其效果的標準是點擊量的多少;成交量廣告的目的是讓更多人下單,評價其效果的標準是成交量的高低。
雖然品牌廣告也可以帶來流量和成交,而效果廣告客觀上也會宣傳品牌,但總體上,這三種廣告形式的區分還是比較明顯的。明智的企業在投廣告時,總會先想清楚自己的目的,從而在制作內容和推廣時,選擇相應的方式。
那有沒有一種營銷方式,是品牌、流量和成交都能兼顧的呢?
2
古往今來,品牌、流量和成交都能兼顧的營銷方式是很少的。因為要達到這樣的效果,內容必須同時滿足三個條件:傳播率、觸達便利性、可信度。
在前媒體時代,由于缺乏現代傳播手段,要提高傳播率很難;到了傳統媒體時代,像央視這樣的平臺,傳播率和可信度都是極高的,但是觀眾要觸達產品還是得去線下;到了傳統互聯網時代,有些制作巧妙的內容,傳播率和觸達便利性都可以解決,但是如何讓受眾信任商家和產品并愿意下單,卻又成了一個棘手的問題。
到了移動互聯網時代,隨著“種草”的出現和流行,這個問題的解決有了新的方法。
種草,最初是消費者自發的分享行為。有一些寫得好的筆記,不僅獲得了廣泛的傳播,還直接促成了相關產品頁面的瀏覽量和成交量的暴增,這就使得品牌、流量和成交都兼顧到了。
但這種自發的分享,具有很強的偶發性,雖然不斷會有新的筆記熱傳,會有新的產品熱銷,但對具體某篇筆記和某個產品而言,依然是可遇而不可求的。
隨著爆款筆記和爆款產品的“多點開花”,自然會有人來研究其規律,并且以組織化、專業化的方式來做這件事,于是,規模化、成體系的種草經濟就出現了。
從零星爆發的自發種草到規模化的種草經濟,需要必不可少的前提條件:除了移動互聯網的普及,移動支付、便捷物流的發達以外,還需要有一個“用戶有強烈的分享欲望,分享的內容對其他用戶很有用,用戶之間擁有很強的信任度”的網絡社區。
如果有一個網絡社區,能夠形成全國性的影響力,擁有千萬甚至億級以上的每日活動用戶數,同時還保持著這種純粹的“無償”“分享”“利他”的早期互聯網精神,那么,這個社區就會自然地促成種草經濟的出現。
從目前主要的互聯網平臺來看,只有小紅書天然具備了這樣的特質。
雖然小紅書的起步是做境外購物攻略平臺,但最終一步步走上種草之路,就是因為它天然地符合了種草經濟所需要的所有條件。
我們可以借用馬克思在《資本論》中的著名論斷“金銀天然不是貨幣,但貨幣天然是金銀”評價一下小紅書:小紅書天然沒有種草經濟,但種草經濟天然在小紅書。
這句話隱含的最有意思的點在于:小紅書不是一開始就設計成這個樣子的,而是由于它本身具備的基因,而自然生長成這個樣子的。
3
中國主流的互聯網公司都有自己的基因,例如百度是搜索基因,阿里是電商基因,騰訊是社交基因。在這些公司自帶基因的優勢領域,它們能保持在一定的時間段內沒有對手,但是想要進入友商的優勢領域,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到了新一代的互聯網平臺,字節跳動的基因是推薦算法,這個算法技術應用在圖文上就是今日頭條,用在汽車內容上就是懂車帝,用在視頻上都是抖音。拼多多的核心其實是貨找人的拼單,運用的是黃崢“把資本主義倒過來”的思維,通過聚合消費端的大量訂單,形成銷售確定性,從而去撬動生產端和流通端的超低價。
而小紅書的基因,就是分享型的社區。這個分享最初是購物攻略分享,慢慢發展為生活方式分享。基因確定后,剩下的就是隨著市場環境的變化而展現出它的“表現型”。社區一旦形成,就會沿著基因設定的道路、隨著環境的變化而生長。
有意思的是,有些平臺一開始就是從戰略層面被設計好的,而小紅書是自然進化出來的,是市場環境催動發育的,是消費潮流引領生長的。換句話說,小紅書不是“上帝造物”,而是達爾文式的“進化造物”。
這個進化過程的開端,可以溯源到人類最遠古的“種草”方式——口口相傳。種草的有效性,是深埋在人類基因里的。隨著移動互聯網的出現,內容種草的重新崛起,是一個必然的趨勢。因為它在人類基因中的影響力沒有消失,但是被傳播方式所限制的傳播效率,在移動互聯時代解除了封印,迎來了新的社區化的爆發式傳播。
我們可以說,種草是移動互聯網時代的必然,是營銷推廣方式進化的必然,甚至可以說是在當前條件下,進化出來的一種高級形態。
用“現代營銷學之父”菲利普·科特勒的話說,“種草是第三種營銷范式”。種草經濟在新的商業格局中占有越來越重要的位置,這是人力無法阻擋的時代必然。
4
在當前經濟形勢總體上面臨有效需求不足、部分行業產能過剩的大背景下,如何能把商品賣出去,成為所有商家都共同面對的超級難題。
每一種新的營銷形式,都有紅利的窗口期。早年的電視廣告、樓宇廣告,后來的搜索廣告、電商廣告,以及再稍后的信息流廣告,再加上層出不窮的新平臺、新流量洼地,都在不同的時代,成就了一大批賺到錢的商家。
離我們最近的時代紅利,來自短視頻和直播,但這一波紅利如今正在分化,一些平臺投流的費用越來越高,ROI(投入回報率)越來越低,新人、新品牌要出頭越來越難。
下一個還能吃到巨大紅利的平臺是哪里?目前來看,除了正在快速發展的視頻號以外,給商家最大驚喜和期待的,就是小紅書了。
比起傳統的品牌廣告和效果廣告,在小紅書上種草,有幾個優勢:
一是精準度更高。
小紅書可以說是當前主要平臺里面,最具有人群洞察能力的一個平臺。像露營、飛盤、citywalk這樣風行的潮流,最早都可以在小紅書上看到端倪,甚至就是從小紅書長出來的。
一種消費潮流的形成,起初總會有一些跡象。例如在小紅書上某些關鍵詞的搜索頻率突然暴增,相關的筆記數量增加,相關的內容更容易被收藏、點贊、評論、轉發等等。基于這些數據,小紅書可以精準洞察到哪個行業、哪些產品更容易暢銷,也可以看到哪些用戶更愿意購買,甚至還能看到產品做成什么顏色和樣子、以什么方式去推廣,更容易受歡迎。
通過這樣的方式,小紅書此前幫助一些商家做了非常不錯的營銷。例如思念食品本是一個老牌子,卻在小紅書玩出了新花樣,他們種草的思念“柿柿如意”湯圓,就是洞察了小紅書上年輕人追求好運的情緒訴求;又如亞朵星球,由于洞察到現代社會很多人“多夢、易醒”的痛點,通過在深睡、睡覺儀式感等場景精細化種草,618期間線上全渠道GMV超3.7億;蔚來汽車,也是通過種草,帶來了超過4.5億的營收。
8月的小紅書種草大賞(Seed Awards),是業界第一個聚焦“種草”的營銷獎項,思念食品、亞朵星球和蔚來汽車,就不負眾望地拿下了含金量最高的全場大獎。
我特地看了一下大賽資料,這次大賽吸引了營銷界的半壁江山關注,300多個品牌參與,貢獻了400多個案例,從各個角度展示了種草的效果。
小紅書CMO之恒在種草大賞的演講中表示:“種草是在傳統營銷邏輯之外生長出的新模式。種對草能幫助客戶實現逆勢增長,小紅書TOP 1000 SPU增長遠超本行業大盤。作為原生‘種草’平臺,希望通過小紅書讓新生的種草解決方案和案例被看到,讓好產品長起來。”
二是可信度更強。
做廣告最難的一點,就是要突破人們的心理防線。厭惡廣告,面對廣告時采取防范心理,是消費者的天性。誰能把這個問題解決掉,誰的廣告就能大獲成功。
種草的最大特點是,它是以用戶分享的視角,以筆記的形式,發布有用的、利他的信息。種草可能是極少有的除了泰國那些反轉劇情廣告之外,消費者會自己主動去查看的內容。
“親身體驗+利他分享+信息有用”,這三點共同保證了種草內容天然比起其他類型的營銷內容,更容易取得潛在消費者的信任。
而小紅書做得比較好的一點是:它在商業化上一直都非常克制,商業化的發展以不損害原有的社區特質為前提。
小紅書一直倡導“人matters(人很重要)”的理念,所有的行為都是圍繞人,關注人的需求、人的情感、人的體驗,而不是為了流量、為了利潤而亂來。所以在小紅書上,一直都保持著早期互聯網那種“人人為我,我為人人”的互聯網精神,這種良好的社區氛圍,也成為小紅書生存立足和發展壯大的最大底氣。
三是傳播性更好。
傳統廣告的傳播通常是一個漏斗形——某條廣告100萬人看過,1萬人點了鏈接,1千人下了單,1百人復購,一層一層縮小下來,就像一層一層的漏斗。對于中小商家和新品牌而言,這么大一筆預算投下去,最后能帶來多少轉化是未知的,這有點像“賭石”,一刀下去,窮富看命。
小紅書的種草也是一個漏斗,但卻是反過來用的——某個用戶發了筆記,影響到100個人下單,這100個人又寫了筆記,影響到1000個人下單,如此一層一層擴散出去,最終形成了“核心人群-高潛人群-泛人群”的破圈。
萬一開始找的方向不對,也不要緊,商家最初可以用小金額進行“人群+買點”測試,隨時都有掉轉船頭的機會,直到找到最合適的姿勢,然后不斷加投,讓雪球滾動起來。
所以,在小紅書上,那些爆款筆記的帶貨能力是十分驚人的,甚至經常會出現一條筆記直接帶火一個產品,救活一家企業的情況。
另外,傳統廣告的效果持續時間比較短,內容必須得不停地重復播放,才能繼續發揮效果,廣告一停,銷量就會馬上降低。而種草內容的效果持續時間比較長,一條有用的筆記,可能在很久之后,都還會繼續被人瀏覽、轉發、搜索。
換句話說,傳統廣告有點像“品牌路邊攤”,做的是過路生意,必須得不斷吆喝才有人進來;內容種草有點像“品牌銀行”,聲譽能夠儲存起來,并且利滾利地增加,持續地變現。從這個意義上講,種草不僅穿透了空間,也穿透了時間。
上面三個,合起來就形成了一種效應:確定性。
商家生產和推廣一種產品,最害怕的就是不確定性,因為不知道產品受不受大眾喜歡,不知道推廣方式是不是有效。而種草的精準度、可信度與傳播性,最大程度地降低了不確定性。
在當前這個如此不確定、如此內卷的時代,很多商家還能通過小紅書上收獲每年兩位數甚至三位數的營收增長,和這種確定性是分不開的。
對消費者和整個社會而言,種草的出現和興旺,有可能為整個社會帶來一些新的、非常有價值的變化。
其一,由于小紅書以“人很重要”的理念運營平臺,所有的運營動作都是圍繞人的需求、人的情感、人的體驗,這就使得品牌方也不得不跟著關注人,圍繞人——不這樣做的商家,在小紅書上就沒有生存空間。
這對中國商業氛圍的建設,無疑是一件極好的事,它在無形中引導商業塑造向上、向善、向內的力量,而不是利用人性的弱點,不斷去碰觸人性的下限,用夸張的、虛假的、誘導成癮的方式去割韭菜。
其二,種草天然地以“用戶分享”為核心內容,而用戶分享的內容,不僅有夸獎產品的,也有吐槽產品的。這就會造成一種現象:越是好產品,在小紅書上越容易成功;而壞產品在小紅書上沒有出頭之日,因為眾多的負面評價會直接把消費者“勸退”。
如此一來,小紅書無形中將會成為一個產品品質的天然測試平臺:品牌方只有有了好的產品,有了強大的信心,才上小紅書。商家在小紅書上營銷,就證明我有信心我的產品是好的。而壞產品根本就不敢上小紅書,因為它們無法承受眾多負面評價的后果。久而久之,可能會形成一種現象:商家會說,“我的產品敢在小紅書賣,這就是產品好的最好證明。”消費者會說:“你的產品都不敢上小紅書,你怎么證明它是好產品?”
對商家來說,上不上小紅書,有可能就成了決定未來的一個關鍵抉擇。因為如果友商在小紅書快速成長,而你不去,市場就會被友商擠占。這種現象其實已經在小紅書出現了,化妝品領域,有些國貨品牌在快速崛起,就讓那些沒有做小紅書的國際品牌非常難受。
5
根據我自己家庭以及我所看到朋友家庭的情況來看,大家在買東西、旅游、下館子之前,都開始學會用小紅書先搜索一下;生活中遇到各種問題,例如馬桶漏水,孩子挑食,初中擇校等,也都會第一個想到去小紅書尋找答案。“遇事不決小紅書”,已經逐漸成為一種習慣。
假如小紅書真的能成為消費與生活搜索的第一入口,那么小紅書的未來的發展將具有更大的想象空間。當然,能發展到多大,還有各種各樣的影響因素。但是時代的進程已經給了小紅書這個機會。
對小紅書最有利的地方在于:它不僅已經站住了種草賽道,而且在這個領域還沒有強大的競爭對手。因為小紅書在過往十年的社區建設,已經形成了很寬、很深的護城河,以往沉淀的內容、用戶、社區氛圍,以及正在逐漸形成的用戶搜索習慣,這是任何新的平臺都沒有辦法一下子就擁有的,所以短時間內很難有一個類似的平臺出來。
唯一的變數,就是小紅書自己。不管是小紅書的精準度、可信度還是傳播性,都有賴于小紅書繼續堅持過去做得好的地方,毫不動搖,強力維護好原來的社區精神和社區氛圍,如果是虛假內容泛濫,職業水軍、職業差評人上來搗蛋,原來的機制就會失靈。
6
許多年前,張小龍在定義微信究竟是什么的時候,他沒有說微信是一個通信工具,也沒有說微信是一個社交平臺,而是說:微信是一個生活方式。
這是張小龍的格局。
他這個定義,使微信脫離了通信工具和社交平臺的束縛,具有了無限的想象空間。
而微信十三年的發展,也確確實實證明了這一點。微信早已成為中國人的一個生活方式。
在商業化這個模塊上,外界對小紅書的認知是“種草就來小紅書”,小紅書上“萬物皆可種草”。
前段時間,小紅書對自己電商業務也有了定義:小紅書電商是一個生活方式電商。用戶在小紅書買到的,不僅是好產品,也是一種向往的生活。
這意味著,小紅書的商業化、電商都是與社區形成了融合,也就是小紅書所說的,會更加原生于社區。
廣泛說來,種草這個詞,本身就是社區里生長出來的一種用戶表達。在心里種的草,不僅僅是化妝品、不僅僅是汽車、不僅僅是旅行,而是各式各樣的生活方式。
這也將使小紅書脫離具體的商業細分領域的束縛,具有了無限的想象空間。
而在小紅書上已經形成了一種氛圍:內容和觀點來自生活,但又稍微領先一點生活,這也被稱為“15° 夾角”。這種由用戶分享出來的“15°夾角生活方式”,它可能是比現在更好的,但也是通過個人努力跳一跳,就可以夠著的生活方式。
誰定義了生活方式,誰就定義了消費與生活的趨勢,誰也就擁有了更具想象力的未來。
只是不知道,經歷過重重進化,而發展到今天,卻一直保持著它純粹的原生社區基因的小紅書,究竟會進化成什么新的樣子,給人們帶來怎樣的新的驚喜呢?
對這個未來,我充滿期待。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