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品 | 探客出行
作者 | 魏帥
編輯 | 馮羽
美編 | 倩倩
審核 | 頌文
8月8日,成立8年的黑芝麻智能迎來了關鍵時刻——登陸香港證券交易所。
走到這一步并不容易。
早在2023年6月30日,黑芝麻智能首度遞表港交所,準備沖刺“中國智駕芯片第一股”,該計劃在當時并未成型。
直到今年3月,黑芝麻智能再次向港交所遞交上市申請。這一次,黑芝麻智能的上市之路變得順利。7月30日,完成二次交表的黑芝麻智能計劃開始啟動 IPO,并在8月8日搶先一步登陸港股。
就在黑芝麻智能登陸港交所的第二天,雷遞網消息稱,同期遞表的另一家智駕芯片企業地平線通過中國證監會IPO備案,拿到通往上市道路的最后一道鑰匙。
今年以來,可以明顯的感受到自動駕駛產業中的企業步入到了“上市潮”。激光雷達企業速騰聚創、智駕方案企業文遠知行、智駕芯片企業黑芝麻智能,以及只待上市敲鐘的地平線,越來越多的企業在規模商業化前夕,搶灘登陸資本市場。
但在頗為順遂的上市背后,現實的壓力如影隨形。
據悉,黑芝麻智能上市首日開盤價為18.8港元/股,較28港元/股的發行價下跌32.86%,截至當日收盤,公司市值為116.4億港元。
首日的破發,印證著市場對于智駕芯片預期的降低。
如今的中國智能駕駛市場正經歷深刻的變化,在資本市場歸于冷靜、競爭更勝以往的同時,更考驗著產業鏈上企業的耐力。
“搶跑”登陸之后,黑芝麻智能的考驗才剛剛開始。
1、上市即破發,“亞歷山大”
坊間一則關于黑芝麻智能的趣聞廣為流傳:據說黑芝麻智能發布首款芯片的那天,賣芝麻糊的南方黑芝麻漲停了。
雖然有些狗血,但是黑芝麻智能顯然樂于這種“誤會”的產生。
然而,時光回到黑芝麻智能真正登陸港股的時刻,其自身的股價卻迎來了首日破發。
據悉,8月8日當天,黑芝麻智能首日股價較發行價跌超30%。截至當日收盤,黑芝麻智能報收20.45港元,跌幅為26.96%。
最初披露的招股書顯示,黑芝麻智能的計劃發行價為每股28-30.30港元,但或受近期全球資本市場新股發行壓力影響,最終新股發售價為最初價格區間的底端28港元。
據「探客出行」了解,黑芝麻智能作為港股“智駕芯片第一股”,成立于2016年,是車規級智能汽車計算SoC及基于SoC的解決方案供應商。
相比于上市后慘淡的股價,這家公司自成立以來,就備受機構的青睞。
成立伊始,黑芝麻智能就獲得北極光創投在內710萬美元的A輪投資;2018年,黑芝麻智能再度獲得A+輪融資,由蔚來資本領投,融資金額約1億元人民幣。
時隔一年后,2019年,黑芝麻智能獲得君聯資本、北極光創投、上汽投資等在內的B輪融資,融資金額約為1億美元。
在此之后,黑芝麻智能幾乎保持了一年一輪或幾輪融資的步伐。在2021年的C+輪融資之后,黑芝麻智能的整體募資則接近7億美元,估值已經高達22.3億美元。
而此次港股公開發行募資,也為黑芝麻智能募得9.51億港元。
頻繁的融資與加快的上市腳步背后,是黑芝麻智能身為芯片企業難以言說的成本重擔。
最新招股書披露信息顯示,2021年-2023年,黑芝麻智能的營收分別為6050萬、1.65億、3.12億元。
(圖 / 攝圖網,基于VRF協議)
目前,公司的業務營收主要來源于兩個板塊,分別為“自動駕駛產品及解決方案”和“智能影像解決方案”,其中“自動駕駛產品及解決方案”營收分別為0.34億元、1.42億元和2.76億元,分別占當年總收入的56.6%、86.0%和88.5%。
然而,公司的營收增長速度,趕不上虧損的擴大。2021年-2023年間,凈虧損分別為23.57億元、27.54億元、48.55億元。
虧損持續擴大,與研發成本的高企不無關系。黑芝麻智能過去三年研發開支分別為5.95億元、7.64億元和13.63億元,分別占當年總經營開支的78.7%、69.4%和74.0%。
黑芝麻智能方面表示,公司自成立以來錄得虧損凈額,并預期分別于截至2024年及2025年12月31日止年度,繼續產生虧損凈額。
2、客戶留存率低,低價不是最優解
更大的壓力,來源于黑芝麻智能的業務本身。
據了解,芝麻智能的核心產品為華山系列及武當系列產品,其中華山系列A1000單顆算力達58TOPS(INT8),適配L2+/L3級別自動駕駛;武當C1200家族則是面向智能汽車的跨域計算芯片,主打多域融合和跨域計算。
目前,華山系列的A1000芯片已處于全面量產狀態,截至2023年底,華山系列芯片的總出貨量超15.2萬顆,位列全球車規級高算力SoC供應商第三名(前兩名分別為英偉達、地平線),在國內高算力SoC市場份額為7.2%。大部分市場仍被頭部的全球芯片巨頭英偉達掌握。
尤其是從價格區間來看,黑芝麻所爭奪的仍是中低端市場,其拿到的定點車型集中在20萬元及以下。黑芝麻智能拿下的國內車企定點包括一汽集團、東風集團、吉利汽車、江汽集團等,量產車型主要包括領克08、合創V09、東風eπ007及東風eπ008首款純電SUV等。
更為關鍵的是,性價比路線并未讓黑芝麻智能的客戶留存率提升。
數據顯示,2021年至2023年,黑芝麻智能自動駕駛產品及解決方案中基于SoC的解決方案客戶留存率分別為0%、60%、37%;基于算法的解決方案客戶留存率分別為50%、33%、29%,均呈下滑態勢。
客戶留存率的降低,直接影響到收入。黑芝麻智能前五大客戶的總收入占當期營業收入的比例分別是77.7%、75.4%和47.7%。
對此,國際智能運載科技協會秘書長張翔表示,在智能駕駛優先度提升的今天,車企也在努力提升對供應鏈的管理能力,抵御“缺芯”風險。
如張翔所說,在經歷了過去的“缺芯”時刻后,車企大多采取了多供應商模式,以提升抗風險能力。包括黑芝麻智能的大客戶一汽集團,其智能駕駛供應商也包含了地平線和Mobileye等企業。
當然,以全棧自研為目標的中國車企,也開始了自研芯片的步伐。對于車企來說,耗費精力與財力投身自研芯片一方面是基于國外的“卡脖子”供給,另一方面則是基于自身產品與平臺的匹配度。
(圖 / 攝圖網,基于VRF協議)
在行業內已經有多家車企進行了嘗試。一個是特斯拉。特斯拉自研芯片表現優于市面車型表現的一大原因,就是其芯片與自身算法平臺的高度匹配。緊隨特斯拉腳步的便是蔚來和小鵬。日前,蔚來首顆車規級5納米芯片已經完成流片;小鵬自研智駕芯片也將在8月完成回片。
3、強撐上市,芯片第一股不好當
芯片市場不同于任何一個產業,全球范圍內只有極個別企業才能生存,其頭部效應遠超想象。
這就意味著,行業內的企業很難做到“小富即安”,反而是“強者恒強”。
事實上,芯片行業一直是以成本規模化為核心的,可用場景越多,規模越大,攤薄后的成本也就越低。
這對于包括黑芝麻智能在內的所有國內芯片初創公司來說,都是難以短時間攀登的“高山”。
“對于芯片公司尤其是國產芯片初創企業來說,設計的成本尚在可控范圍內,但制造能力及制造良率仍是所有公司未來發展的掣肘。”一位芯片行業資深人士對「探客出行」表示。
上述業內人士評價稱,譬如黑芝麻智能,其設計較為成熟,單價較低,具備一定的優勢。但更關鍵的制程工藝仍要依靠臺積電等先進制造商來達成。
但現實情況是,擁有領先技術的公司,往往能分到更大的蛋糕。臺積電的大部分產能都是分給英偉達、蘋果、高通等頭部廠商,分給黑芝麻智能等廠商的產能相當有限,且周期相應更長。
(圖 / 攝圖網,基于VRF協議)
弗若斯特沙利文的數據顯示,2023年,黑芝麻智能在中國的市場份額為7.2%,相比2022年5.2%的市場份額有所提升。
單從出貨量來看,黑芝麻智能2022年出貨量為2.5萬顆,2023年增至15.2萬顆。對于2022年到2023年全區高算力芯片出貨量從38萬顆增長至500萬顆增速來看,黑芝麻智能的增速遠低于行業水平。
“算力才是硬通貨。”在業內人士看來,英偉達對于高算力芯片的統治力,讓即便是自研芯片的蔚來和小鵬,目前仍不敢放棄采購英偉達的芯片。
正如芯片行業的發展始終遵從摩爾定律一樣,芯片企業的發展也絕非一蹴而就。
如今的黑芝麻智能,虧損是必經之路,國外芯片企業的壓制也將長期存在。上市的破發,一定程度上展現了資本市場對于黑芝麻智能的較低預期。
事實上,即便是英偉達掌門人黃仁勛,也會“每天早上醒來都擔心公司會倒閉。”
因此,在「探客出行」看來,中國新能源汽車產業的智能化趨勢不可逆,高算力芯片的需求勢不可擋,中國的芯片企業更要在這個過程中頂住壓力,實現突破。
上市之后,需要對股東負責的黑芝麻智能,更需要提升自身對于行業趨勢的判斷力,以技術武裝自身,以應對全球智駕芯片行業更加艱難的“戰役”。
*文中題圖來自:黑芝麻智能官網。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