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編者按:《楚辭》不僅是中國文學史上第一部浪漫主義詩歌總集,還是東方植物美學的集大成者。特邀請中南大學中國村落文化中心副教授、博士生導師吳燦撰寫“楚辭里的植物”專欄。
《楚辭》和《詩經》中提到了很多共同的植物,如“蘭”“荷”“艾”等。但有的植物只出現在《楚辭》里面,《詩經》中找不到,比如“桂”。《離騷》中寫“菌桂”:“雜申椒與菌桂兮”“矯菌桂以紉蕙兮”。“菌桂”生長于熱帶與亞熱帶地區,黃河流域見不到,《詩經》中自然也就沒有。
“菌桂”即肉桂。就形態來看,肉桂是喬木,樹皮灰褐色,上有縱向細條紋;葉互生,長橢圓形或披針形;夏天開花,黃色圓錐狀;秋冬結果,果實橢圓形。
中國是肉桂的原產地,廣西栽培最多。《山海經》載:“桂林八樹,在賁隅東。”秦始皇喜歡“桂林”這個名稱,設桂林郡,郡治在貴港,轄區差不多涵蓋了今天的整個廣西。
《文史博覽·人物》2024年第7期 《桂:一個與香味有關的名字》
屈原對桂樹很鐘愛,他想象著用它來做小舟,“沛吾乘兮桂舟”;用它來建房子,“桂棟兮蘭橑”;用它來立旗桿,“辛夷車兮結桂旗”;也用它來釀酒,“奠桂酒兮椒漿”。除了這些偏于實用性的功能,桂樹也帶有強烈的人格象征,如同孔子感嘆“歲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一樣,屈子也感慨“麗桂樹之冬榮”。桂樹是常綠植物,經冬不謝。
后來,肉桂最大的功能,是為中國人的餐桌貢獻了它的皮,即桂皮。作為香料的桂皮,不止來自肉桂,同時可能有天竺桂、陰香、細葉香桂或川桂等十來種,它們都是樟科樟屬植物。桂皮含油量較高,是五香粉的成分之一,制作鹵肉,桂皮必不可少。中醫理論認為,桂皮具有補火助陽、引火歸源、散寒止痛、溫經通脈的功效。《說文解字》說桂是“百藥之長”。
“桂”與香的關聯還不止于此。月桂樹的葉子,被稱為“香葉”。有些地方則將桂花樹稱為“香花樹”,將今天的桂花樹與《楚辭》中的“桂”混為一談。
桂花在農歷八月中秋前后盛開,香飄十里,是木犀科木犀屬,在植物分類上與菌桂完全不同。而且大概南北朝時期,它才被詩人所關注。蕭綱的《望月詩》:“桂花那不落,團扇與誰妝。”庾信的《舟中望月詩》:“天漢看珠蚌,星橋視桂花。”寫的都是秋天,正是桂花開放的時候。“蟾宮折桂”的典故,也產生于這一時期。
最重要的是,它們無一例外都與望月的主題相關。嫦娥形象可能在商代就有了,但直到《淮南子》中才有嫦娥竊不死之藥奔月的完整故事。月宮中與嫦娥相陪伴的唯一植物,就是桂花樹。吳剛伐桂的故事,則要到更晚的唐代。唐人筆記《酉陽雜俎》中說,月宮中有桂樹,高五百丈,河西人吳剛因學道有過,謫令伐樹。中國人關于月宮的想象,至此才基本上定型了。此后,文人在詩中吟詠的桂,都與中秋相關。肉桂的“桂”,只存在于醫藥書中。
“桂”從最初指代肉桂,到今天指稱桂花,發生了很大變化。但提到“桂”,腦海中首先浮現的就是它的“香”。至于這種香主要是肉桂醛散發出來的,還是桂花醛散發出來的,已經沒有人在意了。無非是前者勾起食欲,后者讓人暢神。
文 | 吳燦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