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攀巖剛剛在巴黎奧運創造了新的歷史。在8月7日和8日相繼舉行的女子和男子速度攀巖決賽中,鄧麗娟和伍鵬均以微弱劣勢惜敗對手,但仍雙雙為中國攀巖隊拿下兩枚銀牌,這也為中國實現了奧運攀巖項目獎牌上零的突破。
“參加奧運會對他們來講都是第一次,因為上一屆東京奧運會的賽制和本屆不同,所以在決賽里一定會有很多的不確定性,但是可以說,中國攀巖隊的運動員具備沖擊獎牌的實力,甚至金牌。”就在鄧麗娟參加女子速度攀巖決賽前的一個小時,前中國國家攀巖隊總教練趙雷就向懶熊體育如此預測本屆巴黎奧運中國攀巖隊的參賽成績。上一屆東京奧運會,趙雷就作為中國國家攀巖隊總教練,帶領潘愚非、宋懿齡二人參賽。
現如今,趙雷又多了一個身份——雷攀科技創始人,跟他一起合伙創業的是懶熊體育聯合創始人黎雙富,雷攀科技同時推出巖館品牌「我攀」,北京旗艦館預計將于8月底正式營業。懶熊體育全程參與了該項目的孵化,后續也將會在相關業務上提供多方面支持。
雷攀科技今年1月正式成立,目前已完成近千萬元人民幣融資,王石為聯合創始人,也是第一個投資人,周鴻祎為天使投資人。新一輪資金將主要用于我攀BAT板的研發升級以及「我攀」北京旗艦館的運營中。
“我曾作為中國攀巖隊總教練帶隊參加東京奧運會,但當時攀巖確實不是我們的優勢項目,在中國的群眾基礎也并不發達,”趙雷向懶熊體育表示,“我們缺少頂級教練和頂級定線員的技術輸出。但通過創業,我就可以通過自己的優勢助力行業,把精力放在攀巖的普及推廣,讓更多的人能接受、接觸到高水平教練的指導,同時為攀巖行業進行軟硬件的標準化輸出,賦能行業發展。”
從教企業家攀巖,到創立品牌、推廣攀巖運動
在“我攀趙雷”的微信視頻號中,經常能看到趙雷帶領一眾企業家攀巖的視頻內容,萬科集團創始人王石,360集團創始人周鴻祎屢屢入鏡。
此前王石一直推廣賽艇,周鴻祎則酷愛實彈射擊,二人一直都是長期的運動愛好者。他們好幾次互相邀約對方參與到自己喜愛的項目中來,都因故沒能約成。直到偶然機會,兩位企業家發現對方都喜歡攀巖運動,王石也為不得攀巖要領的周鴻祎介紹了前中國攀巖隊總教練趙雷。
彼時正處于2021年8月,東京奧運周期結束,趙雷剛剛結束了東京奧運周期工作,周末有了閑暇參與到企業家的攀巖教學中來。加之疫情限制出行,王石和周鴻祎有了更多的時間聚在一起運動,這也為后來兩人聯合發起成立企業家攀巖俱樂部提供了可能。
黎雙富同樣是在這段時間深入接觸了攀巖行業的,作為中國首位跟隊進白宮采訪的NBA記者,他平時打籃球比較多,機緣巧合之下迷上了攀巖,規律性訓練至今已有三年。黎雙富是懶熊體育的聯合創始人,對中國體育商業近年來的發展和變化有深刻感知,“這些年新潮運動不斷涌現,但不少都曇花一現,唯獨攀巖,甚至連疫情都沒能阻止其高速發展,不管是巖館數量還是巖友人數,平均年增速都超過三成。”
有了頂級教練團隊授課,加之一眾好友紛紛加入攀巖運動,這群攀巖愛好者們也有了更多時間聚在一起雕琢攀巖技藝。巖館品牌「我攀」,也就在這一段時間內醞釀而出。王石成為了他們的聯合創始人和第一位投資人,周鴻祎則做了天使投資人。
“與趙雷教練合作的這兩年,確實非常盡心盡力。”周鴻祎在接受《體育畫報》采訪時講述了參與投資背后的主要原因,“當然,攀巖這個運動也比別的運動更深刻,更加好玩。我理解我們倆(王石與周鴻祎)投資不是為了追求多大的回報,還是希望攀巖運動能夠被更多人接受。”
無法忽視的一點是,攀巖行業如今正成為最炙手可熱的新興運動之一。
在網絡聲量中,僅以?紅書數據為例,2023年?紅書就約有“攀巖”相關筆記65萬+;2019-2023年之間,?紅書站內年度發布攀巖筆記數量增?了30倍。另一方面,需求增長也是顯而易見的。根據全國攀巖協會的統計,2014年全國攀巖人數約為兩萬,到2021年,這一數量已達數十萬。而在2023年9月國家體育總局登山運動管理中心官網發布的“以巖會友 2023全國巖館聯賽揭幕戰精彩啟幕”一文中,對我國攀巖人口預估數量的更具體表述是“已近50萬人”。
以上種種利好,顯然讓巖館生意如火如荼發展,不過,行業內現存的問題也同樣醒目。
“線路風格難度不統一,社群分層不理想,服務水平待升級,行業從業難、KOL商業變現能力差。”這是黎雙富在近三年攀爬實踐和探館過程中總結出的國內商業巖館的主要痛點。為此,他也希望能通過雷攀科技以及「我攀」品牌為行業提供更多新可能。
不做連鎖場館生意,賦能攀巖行業
“從過去幾年開始,攀巖行業整體增長迅速,全國巖館數量都在30%以上的速度爆發式增長。所以前幾年只要開館就能賺到錢,因此也就不斷催生著行業野蠻式發展。但今年就開始出現明顯的問題了。”黎雙富表示,“這也是我們設計商業模式時就預感會出現的問題,巖館飽和、巖友增速放緩后,勢必考驗更精細化的運營和服務能力。”
根據《2023中國攀巖?業分析報告》(以下稱《報告》)數據顯示,截?2023年12?,?眾點評數據統計顯示,中國?陸地區(不含港澳臺)現有商業攀巖館數為636家,相較2022年初統計的485家,增長31%。
此前巖時攀巖創始人魏俊杰曾向懶熊體育作出粗略統計,全國巖館最多的城市是上海,目前大概有60-70家巖館,而北京僅有30家巖館,最后預計能容下80家左右。而據《報告》數據顯示,截止2023年12月,上海已擁有69家巖館,而北京巖館數量已達到53家。與之相比的另一個數據是,據攀巖垂直媒體“巖點”的報道,東京在2019年時已經有了89家巖館。
“巖館是不是太多了?”——面對飛速增長的巖館數量,疑問也隨之產生。巖館與巖友的數量是否會打破此前平衡的供需關系,這或許會成為今年整個攀巖行業都密切關注的問題。
“核心問題就在于巖館行業還是不夠標準化。”黎雙富認為,而不夠標準化的一個具象例子就是,商業攀巖場館內頻繁的換線需求極大提升了場館成本。
在當下越來越卷的巖館生態下,定線員通常需要每半月或一個月就參與場館的換線工作中。但目前國內獲得相關定線員資質的從業者仍處于稀缺狀態,據《報告》數據,超過56%的巖館沒有持定線員證的教練,而目前持有國家級定線員證書的定線員也僅有200多人。
針對解決標準化的這一痛點,雷攀科技也給出了自己的解法。趙雷向懶熊體育介紹了雷攀科技出品的標準化產品BAT板。BAT板由三塊可調節角度的巖板組合而成,分別針對初學者、青少年職業訓練以及資深巖友等不同用戶群體。
黎雙富說:“除去硬件支撐,軟件方面同樣會通過提供頂級教練的講解視頻等產品,讓沒有充足定線員資源的巖館,也能獨立進行線路更新以及賦能場館運營。”也就是,在標準化的基礎上,定線員就可能實現遠程制定線路?案,讓巖館教練直接線下復刻,極大降低成本并促進行業標準化。
此前懶熊體育曾針對巖館成本進行了相關調研,在上海,一個300平方的抱石館前期投入在百萬左右,綜合館則可能在150-200萬之間,而后期的運營費用(包括房租水電、人工、維護等等)不到10萬。而在北京,據黎雙富粗略統計,開辦巖館的硬件成本在200-300萬元之間,而以BAT為主的科技產品能夠將硬件成本降低到100萬左右,更重要的是,可減少后期定線員成本的持續投入。
目前該產品已經與深圳、杭州、合肥等地在建巖館達成意向協議,據黎雙富介紹,整個BAT版系統的初步定價為59萬,后續還會針對UI系統、巖點設計、聯名造型等方面繼續優化。
而在推動行業標準化、降低巖館從業者運營成本之余,BAT板對于攀巖愛好者同樣存在一定優勢。多位體驗過的攀巖愛好者都表示,BAT板對新手比較友好,還能全面提升攀巖愛好者的技巧和基本功,不同角度對摳技術細節提升很大。
“以BAT板為核心產品,在B端鋪開標準化業務后,售賣C端的教學課程就成為了業務的后續拓展方向。”據黎雙富介紹,對于有攀巖經驗的愛好者來說,他們對教學課程的付費意愿和接受度都會更強,在缺乏頂級教練員指導的情況下,付費線上課程也會成為這一部分客群的首選。
按照設想,雷攀科技的核心任務就是將BAT板推廣到全國更多的在建巖館或者需進行硬件更新的巖館當中,預計到2025年,在全國完成20到30家的布局。
科技品牌、巖館品牌,還要做生活方式品牌
「我攀」北京旗艦店實際占地面積超800平,上下兩層攀爬面積約合1200平,屬于?型攀巖館,位于北京市朝陽區廣渠東路祥龍·佰倉匯。
根據上述《報告》數據,超過1000平?的?型攀巖館數量在2023年有所增?,占?由9.1%提升占?14.4%。未來雷攀科技還將在上海、深圳、杭州等地繼續打造品牌旗艦店。
懶熊體育在走訪場館中發現,場館首層已基本搭建完畢,巖壁主要來自保加利亞的知名品牌Walltopia,巖點也都是Surp、Caiholds等頭部品牌,壁虎王等國產品牌也有參與。巖館二層目前仍存有大量留白空間,將主要用于社群活動以及用作各類戶外及攀巖品牌做體驗和展示。
“未來雷攀科技還會發力自主品牌,開展并研發一系列提升攀巖愛好者的指力、握力等周邊產品,”據趙雷介紹,現階段雷攀科技將代理知名戶外及攀巖品牌,并在后期嘗試開展自營業務。
針對旗艦館業務,據黎雙富介紹,「我攀」主打會員制,目前主要是做兩個俱樂部,服務好兩類客群,第一類主要面向把攀巖當生活方式的客群,年費定價約5萬元;另一類則主要針對青少年競訓群體,價格較前者稍低,為3萬元,兩個俱樂部都限定招募100位。“類似健身房的全教練模式,就是進場就有教練保證安全、提供指導,另外會員可選擇包含私教在內的各類增值服務。”
黎雙富還透露:“傳統健身房的賣卡模式,賣完卡是對賭用戶不來,我攀不希望做這樣的場所,在成為會員之前,我們鼓勵潛在會員多次體驗和嘗試,直到你真正喜歡上,一旦成為會員就相當于做出承諾,真正和大家一起,把攀巖變成生活方式,持續感受這項運動的魅力。”
而依托于旗艦館的建設,社群運營也將成為「我攀」品牌的一大關注重點。趙雷等人在參與企業家攀巖俱樂部的過程中發現,來源于社群內部的互動也是攀巖運動相較于其他新興運動所擁有的天然優勢,“一條線路,多種解法,不能攀爬方式營造了天然的社交場景,另外大家都追求Flash(一條線路首攀就成功),這就形成了競爭。”
據黎雙富介紹,在「我攀」俱樂部的機制下,將會出現企業家、投資人、創業者、醫生、教師、媒體人等不同群體不斷交圈和破圈,大家在攀巖的場域里,一起磕線一起交流。而從社群運營中衍生出的另一大需求,就是對于參與攀巖賽事的熱情。在這個基礎上,雷攀科技一方面會籌劃舉辦多地聯動的攀巖線下賽事,同時也會搭建線上平臺供客戶和會員使用。
情緒價值、解壓、硬磕精神、失敗的快樂……對于攀巖破圈背后的實際成因,很多維度的解讀都令人信服。而更不可否認的是,攀巖如今正成為一種新的生活方式。在此時機,依托于攀巖創立的生活方式品牌,也值得更多人的關注。
“攀巖運動火熱,但實際上整個行業還處于一個新生階段。即便是最客觀的估計,全國攀巖愛好者可能僅僅只有100萬的規模。”黎雙富表示,“當行業規模達到1000萬,可能才能真正支撐我們這樣一個平臺做大,所以我們必須先助推行業向前發展,先讓攀巖成為更多人的生活方式,如果達到500萬用戶的月活人數,全國鋪開超過100家深度合作場館,能有10萬人購買付費課程,才能產生真正規模化效應。”
《報告》中以“(中國商業巖館)的標準化與數字化依然處在探索階段,相較餐飲?業、健身?業等,攀巖?業的進步空間巨?”來表述國內商業巖館的生態困境。對此,雷攀科技選擇的是從科技賦能攀巖行業的思路嘗試解決行業內共存的這一難題。
可以預見,未來無論是旗艦場館的后續運營發展,BAT板等科技產品的推陳出新,基于社群建立的線上平臺,都會給攀巖這個仍屬小眾但潛力滿滿的行業帶來更多變化與可能。
聲明:本文由懶熊體育原創,轉載請注明出處。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