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史之亂是大唐的名將墓地,從開始到結束,唐叛雙方,冤死老死累死病死戰死的名將不計其數。
雖體現了人才儲備豐盛,可不得不感嘆,唐帝國,不僅吃喝玩樂浪費,對人才也浪費。
真是朱門酒肉臭,何處名將骨。
公元761年,在一半忠誠一半叛逆的河東鎮,一個跟隨過王忠嗣、哥舒翰和郭子儀的名將河東節度使王思禮,一病不起,找他的老前輩王忠嗣和哥舒翰聊軍事去了。
王思禮,不僅能打仗,還明白打仗是費錢費糧費人的事兒,所以很注重經營。他759年才當上河東節度使,短短兩三年就讓河東軍裝備精良,庫房的軍糧更是高達100萬石。
不但會經營,王思禮還很會搞關系。兵荒馬亂的年代,倉中有糧,手里有槍,心里不慌。他主動給京師長安送五十萬石糧食。
這讓苦命天子唐肅宗非常高興和滿意,人人都像王思禮,何愁大唐不能再次興盛。
王思禮病逝后,管崇嗣接替了河東節度使的職位。
管崇嗣這個人,雖也是一路跟著哥舒翰、郭子儀混出來的,經歷不少,可能力不行。
幾個月時間就把王思禮幾年積累的糧食給嚯嚯干凈。
這事兒明眼人都明白,屬于管崇嗣管理不到位。靠嘴吃,豬都吃不完的糧食就這么沒了。大唐是被士兵們挖了墻角,糧食都流到了私人腰包。
按照大唐軍界的慣例,主帥或死或升或貶或調任,一般都由本體系的將領擔任新的主帥,比如高仙芝兵敗怛羅斯后,由封常清接替。
看到這種情況,唐肅宗心生一計:趁這個機會,改改傳統,找個中央的文官去當河東節度使,既能收回兵權,又能保證河東糧食儲備,一舉兩得。
這是唐廷第一次開展削藩工作。
唐肅宗于是大手一揮,詔書一下:換人。
從中央空降了個文職官員鄧景山來當河東節度使。
鄧景山是個節儉的狠人,節儉和狠兩條都占的人管理一線軍隊最容易出事情。
鄧景山到河東后,認真校對糧食出入明細,這讓很多中飽私囊的士兵很害怕。
俗話說蘿卜大棒政策,給過大棒,得給點兒蘿卜嘗嘗甜味,不然大棒最終落到自己頭上。
可鄧景山只有大棒,鄧景山自己節儉,平時家里都是粗茶淡飯,只是貴客臨門才有魚肉。
這樣對自己可以,對士兵卻不行。
士兵們都是過著不一定能看見明天月亮刀口舔血的營生,當然得吃好喝好。可鄧景山卻拿陳芝麻爛谷子讓士兵們吃,搞得怨聲滿兵營。
但鄧景山又是個狠人,他知道士兵們對他很不滿,卻也不介意,還嚴厲斥責將士們。
矛盾的激化終會爆發。
一個裨將犯罪,應該斬首。將士們一起喝酒一起泡妞一起砍人,都是兄弟情,大伙都去找鄧景山求情,鄧景山堅決不同意。
看實在求不下這個情,那就以命抵命,這個裨將的弟弟提出代哥哥死。這會兒鄧景山也犯一根筋兩頭堵的病,還是不同意。
該出事兒的時候總有意外發生,裨將家提出用一匹馬來換命,這是個死人用活馬醫的方法,可鄧景山居然同意了!
尼瑪,此事一出,整個河東軍沸騰了,我們為了大唐出生入死,人命居然抵不過一匹馬。
憤怒的士兵就把鄧景山給砍了。
聽到這個消息的唐肅宗算是嚇壞了,趕快用兩個辦法補救。一是安排河隴系名將辛云京前去河東當節度使,通過辛云京的名望和能力來穩定河東軍。二是下詔表示這次惡性事件不怪士兵,是鄧景山管理不到位。
唐肅宗的用人不當,導致河東軍嘩變殺主帥,而唐肅宗的妥協處理方法卻標志著唐帝國的第一次削藩失敗。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