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8月11日北京時間深夜11點,隨著美國女籃67比66戰勝法國女籃,第33屆夏季巴黎奧運會所有項目比賽全部結束,美國代表團拿到第40枚金牌,總數追平了中國代表團,美國代表團因銀牌數占優反超登頂,中國代表團退居第二,中國體育代表團以卓越表現贏得了全球矚目和贊譽。
在這場體育盛宴中,中國乒乓球隊尤為耀眼,不僅囊括了所有金牌,更在混雙決賽的舞臺上,以一場跨越國界的友誼,為全球觀眾帶來了難忘的記憶。
在混雙頒獎典禮上,中國選手孫穎莎、王楚欽主動邀請朝鮮、韓國選手共同自拍留念,這一溫馨而又意義非凡的瞬間,深刻詮釋了“體育無國界,友誼長存”的奧林匹克精神,展現了運動員之間超越勝負的深厚情誼。
然而,與此同時,乒乓球賽場上關于“讓”與“不讓”的討論也悄然興起,成為了另一道引人深思的風景線。
在中國文化中,“讓”字蘊含著豐富的內涵。孔子的學生子貢曰:“夫子溫、良、恭、儉、讓以得之。”這里的“讓”是孔子風度、性格及修養的重要體現。
從孔夫子的教誨到孔融讓梨的典故,都彰顯了“讓”的美德。但在國際賽場上,何時該讓、何時不能讓,成為了一個復雜而微妙的議題。
實際上,“讓”不僅在中國文化中占據重要地位,在外國文學作品中也有其獨特的體現,如法國作家雨果的《悲慘世界》中的主人公名字即為冉·阿讓。這個“讓”字的翻譯既準確又富有深意,再加上警長名字“沙威”的翻譯,更是寓意深遠。
在閱讀《水滸傳》時,我們也知道被發配的人到了牢獄之地,要打一百殺威棒。因此,這位警長的名字翻譯得極為貼切,寓意著對權力的制衡與監督。警長不殺威,誰能殺威?這里的問題實際上是在探討權力與自由之間的平衡。
當我們將目光投向更廣闊的領域時,會發現“讓”與自由之間的微妙關系更是值得深入探討。英國經濟學家、政治哲學家哈耶克的《通往奴役之路》為我們提供了一扇深刻的視角。此書深刻剖析了哪些事物可以讓步,哪些則必須堅守。
“溫良恭儉讓”中的“讓”的精神是原則可以執行,但有一樣東西,是絕對不能讓步的,那就是自由。因為自由關系到我們的生命、尊嚴和人格的獨立。
哈耶克曾明確指出:“只有在自由主義的時代,法治才被有意識地加以發展,并且是這一時代最偉大的成就之一。法治不僅是自由的保障,更是自由精神的法律體現。只有在法治的庇護下,人們才能享有真正的自由。”
哈耶克還警告我們:“我們逐漸放棄了經濟事務中的自由,而離開這種自由,就絕不會存在以往的那種個人的和政治的自由。”
他強調,不是先有制度才有自由,而是先有自由才有制度。當自由主義不再成為社會的奮斗目標和旗幟時,法治的根基將受到動搖。
當自由被放縱所侵蝕時,法制的崩潰將更為隱蔽。人們可能在不知不覺中就失去了法制的保護,最終結果是既無法制也無自由。
哈耶克警示我們,如果將自由作為交換條件去換取其他利益,最終將一無所獲,甚至可能連生命和尊嚴都保不住。
在當今這個物質豐富的時代,人們往往容易混淆放縱與自由的概念。更有一些人盲目相信制度能夠自動保護自由不受侵蝕。然而,事實并非如此。建議大家讀讀哈耶克的書,會讓你明白自由的珍貴以及它面臨的潛在威脅。
正是這種“讓”與自由的微妙平衡,讓巴黎奧運會不僅僅是一場體育競技的盛會,更是一次人類精神文明的交流與碰撞。它讓我們看到了體育的力量,更讓我們感受到了自由與和平的珍貴。
讓我們銘記巴黎奧運會上的每一個精彩瞬間,無論是賽場上的激烈競爭還是場下的溫馨友誼,它們都是“讓”與自由碰撞出的璀璨火花。讓我們更加珍惜并守護這個來之不易的自由世界,愿“讓”與自由的精神永遠照亮人類前行的道路。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