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萬舉答客問41:總是去關懷——以河北省老年病醫院為例
王萬舉:著名學者、國家一級作家、“文化創意學”系列學科創立人、文化創意大師、河北省文化產業創意家協會主席
郝小學:全國新媒體聯盟主席、河北省文化產業創意家協會副主席
王:我得了病,住院了,你也不來看看我!
郝:“答客問”由你先說,破例了!你的病是富貴病,沒什么大不了的。再說了,你的內心足夠強大,關懷談不上……
王:這你就錯了!任何人都需要關懷。我之所以搶先說,就是想確定今天談話的主題:關懷不能到“臨終”時才實行。我這次住院,主要和河北省老年病醫院普內二科的醫護人員打交道,深刻體會到了關懷的重要性,我把它看得與治療同等重要。
郝:你這么一說,我當然同意。如果沒記錯,大半輩子了,你好像頭一回以“患者”的身份跟醫院打交道。請談談你的直接感受。
王:我的主治大夫名叫任冬飛,是一位年富力強、醫技高超、對患者關懷備至的女醫生。她診療果斷、精準,深受患者信任。她十分注重對患者的關懷,把它提高到與治未病、治已病同等重要的地位。她重視與患者的互動,她對病人的關懷已經遠遠超越“職業性”“標準”。
郝:不管西醫還是中醫,關懷總是放在第一位的。都是把它作為治療的一個環節。
王:是的。在河北省老年病醫院普內二科的走廊里,敬掛著國外著名醫生特魯多博士的名言:“有時,去治愈;常常,去幫助;總是,去安慰。”特魯多這句話,作為墓志銘刻在了他的墓碑上。這是經驗之談,又是他的踐行,更是治病的良方。需知,生命體本就是生理和心理的結合體。只有通過無微不至的關懷,才能喚起生命體與疾病抗爭的正能量,從而助力于生理層面的治療。
郝:在人文關懷與醫學治療的結合點上,有許多文章可做……
王:……你說的很對。關于如何回答病人對自己病情的詢問,就大有講究,有很多種。該院普內二科正在這方面進行探索。但有一點是肯定需要的,那就是整個醫護團隊的整合。我在這個醫院住院期間,親身體驗到這個團隊在這個方面的主動作為。任冬飛等醫生是這樣,整個護士團隊是這樣,楊大夫等普內二科領導班子也是這樣??剖翌I導班子的理念、部署和督導,主治醫生的責任感,護士團隊的配合,都是必須的。任冬飛大夫把我的治療擴展到“隨時”——隨時在微信上給予指導,護士團隊王曉漫(曾被評為護理標兵)等護士的關懷,楊醫生等科室領導的對工作的嚴格督導,都給我留下了深刻印象。
郝:照王主席的意思,“關懷”不僅是一種態度,一種服務,更是科學,更是治療的一部分……
王:……你說得太精到了!就作為這次訪談的結束語吧。有關課題,還得看任冬飛大夫們的醫療實踐。
郝:謝謝!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