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衡》是東漢王充所著的作品,該書被稱為“疾虛妄古之實論,譏世俗漢之異書。”
王充(27年—約97年),字仲任,會稽上虞(今屬浙江紹興)人。東漢時期思想家、文學批評家、唯物主義哲學家。
《論衡》,始作于永平二年(59年),至永元二年 (90年)完成,先后歷時30余年。建立了完整的無神論思想體系, 同時還討論了宇宙運作、傳染病起源、農業蟲害起源等科學問題,是中國歷史上重要的思想著作。
曲妙人不能盡和,言是人不能皆信。
摘自《論衡·卷二十七·定賢篇》
解釋:曲子高妙,不是人人都能和唱;說出真相,不是人人都能相信。
感悟:雖然人人都注重事實,但并不是人人都能相信事實,或出于疑心,或由于偏見,每個人的認知不同,很多人雖然聽到事實真相,卻并不會相信你說的話。
德不優者,不能懷遠,
才不大者,不能博見。
摘自《論衡·卷十三·別通篇》
解釋:德行不夠優良的人,難以有崇高的信念與理想。才能不夠突出的人,難以有淵博的知識和見解。
感悟:人們不僅要培養自己的德行,還要不斷發展和提高自己的才能。
知屋漏者在宇下,
知政失者在草野,
知經誤者在諸子。
摘自《論衡·卷二十八·書解篇》
解釋:知道房屋漏雨的人在房屋下,知道政策有失誤的人在民間,知道經書錯誤的人在諸子。
感悟:管理者要走出辦公司,到基層去了解。
才有淺深,無有古今;
文有偽真,無有故新。
摘自《論衡·卷二十九·案書篇》
解釋:才華有高下之分,沒有古今之別;文章有真實、虛偽之差,沒有新舊之異。
-5-
人不博覽者,不聞古今,
不見事類,不知然否,
猶目盲、耳聾、鼻癰者也。
摘自《論衡·卷十三·別通篇》
解釋:人不博覽群書,不了解古今,不能識別世間事物,不知道是與非,就像盲人看不到顏色、聾人聽不到聲音、鼻塞的人聞不到花香一樣啊。
感悟:博覽群書、貫通古今,多讀書、多學習、多思考,才能提高自己的認知。
-6-
河冰結合,非一日之寒;
積土成山,非斯須之作。
摘自《論衡·卷十四·狀留篇》
解釋:河水成冰,不是一日的寒冷所致;積土成為高山,不是須臾的工夫就能完成。
感悟: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為山九仞,豈一日之功,持之以恒,任何事情要想成功,都需要長期的積累和堅持。
-7-
學之乃知,不問不識。
摘自《論衡·卷二十六·實知篇》
解釋:只有去學習才能懂得世間的道理;如果恥于向人求教,許多東西就會永不知曉。
感悟:在學習中要主動去求知、主動探索,以不斷豐富知識、拓展眼界。
-8-
不學自知,不問自曉,
古今行事,未之有也。
摘自《論衡·卷二十六·實知篇》
解釋:不通過學習而能自己知道的,不去請教他人而能自己通曉的,從古到今沒有這樣的事。
感悟:再聰明的人,不去學,不去問,也不可能掌握知識,要向有廣博知識和實踐經驗的人請教,提高自己的學問。
-9-
君子不畏虎,獨畏讒夫之口。
摘自《論衡·卷二十三·言毒篇》
解釋:品德端正的人不懼怕兇殘的老虎,唯獨懼怕那種造謠中傷、搬弄是非的人。
感悟:造謠中傷、搬弄是非的人是社會最大的毒害者,遠離小人、親近賢人。
-10-
衰世好信鬼,愚人好求福。
摘自《論衡·卷二十五·解除篇》
解釋:沒落的時代喜好相信鬼魅,愚蠢的人們喜好祈求福分。
-11-
人有所優,固有所劣;
人有所工,固有所拙。
摘自《論衡·卷二十八·書解篇》
解釋:每個人都有優點,但也有缺點;每個人都有自己擅長的,但也有不擅長的。
感悟:每個人都有自己的長處和短處,我們要學會客觀看待他人和自身的不足,立足自身的長處,實現自己的價值。
-12-
知古不知今,謂之陸沉,
然則儒生,所謂陸沉者也。
摘自《論衡·卷十二·謝短篇》
解釋:了解古代不了解現在,稱為愚昧無知,那么儒生就只能稱作愚昧無知的人了。
感悟:古今知識缺一不可,否則就是不明事理。
-13-
處顛者危,勢豐者虧。
摘自《論衡·卷一·累害篇》
解釋:處在頂端的東西易生危險,狀態豐滿的東西容易虧缺。
感悟:物極必反,大凡事物發展到極致,就會折向相反的方向。
-14-
文人之筆,勸善懲惡也。
摘自《論衡·卷二十·佚文篇》
解釋:文人寫的作品,是為了提倡美好、懲罰邪惡的。
感悟:文以載道,文學用于教化,描繪真善美,激發讀者追求美好的品德和價值觀。
-15-
牛刀可以割雞,雞刀難以屠牛。
摘自《論衡·卷十二·程材篇》
解釋:宰牛的刀可以殺雞,殺雞的刀難以宰牛。
感悟:大材可以小用,但小材絕不可大用。
-16-
事莫明於有效,論莫定於有證。
摘自《論衡·卷二十三·薄葬篇》
解釋:對事物最好的證明是有效果,對論點最好的認定是有證據。
感悟:實踐是檢驗事物真假對錯的標準,認識事物要符合“實事求是”的內在規律。
-17-
美色不同面,皆佳於目;
悲音不共聲,皆快於耳。
摘自《論衡·卷三十·自紀篇》
解釋:美色各不相同,看起來都很美好;動聽的樂聲各不相同,聽起來都很快意。
兩刃相割,利鈍乃知;
二論相訂,是非乃見。
摘自《論衡·卷二十九·案書篇》
解釋:兩刀刃相互切割,誰利誰鈍立刻就能知道;兩種對立的理論相互比較,誰對誰錯就會更加清楚。
感悟: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兩種事物只有相互對照,才會顯露優劣對錯。
譽人不增其美,則聞者不快其意;
毀人不益其惡,則聽者不愜於心。
摘自《論衡·卷八·藝增篇》
解釋:稱贊人不夸大他好的地方,那么聽的人心里不痛快;誹謗人不增加他的過錯,那么聽的人心里不滿足。
感悟:指人際交往中要客觀、真實地評價他人,不要夸大或縮小別人的優點或缺點。
屋漏在上,知者在下。
摘自《論衡·卷十一·答佞篇》
解釋:屋頂是否有漏洞,下面的人才知道。
感悟:上級的過錯,自己很難知道,而下級卻都明白。
-21-
人間之水污濁,在野外者清潔,
俱為一水,源從天涯,
或濁或清,所在之勢使之然也。
摘自《論衡·卷二·率性篇》
解釋:在人活動范圍內的水就污濁,在野外無人地方的水就清潔。同為一樣的水,都是從天邊開源,有的混濁有的清潔,這是它們所處環境使它們這樣的。
感悟:人與自然,在古代的中國人就已經明白這個道理,人對環境的影響極其重大,也引申為人所處的環境可以影響一個人的品德,人因所處環境的好壞,可以改變人的品性。
-22-
譬猶練絲,
染之藍則青,染之丹則赤。
摘自《論衡·卷二·率性篇》
解釋:好像白色的絲一樣,放到藍色的染缸中,就成為青色;放到紅色的染缸中,就成為赤色。
感悟:接受什么樣的教育就會成為什么樣的人,近朱者赤,近墨者黑。
-23-
閉心塞意,不高瞻覽者,
死人之徒也哉!
摘自《論衡·卷十三·別通篇》
解釋:閉目塞聽,不去思考,不登高博覽遠望的人,和死人是一類的啊!
感悟:開拓眼界、不斷學習新知識,提高自己的認知。
-24-
為世用者,百篇無害;
不為用者,一章無補。
摘自《論衡·卷三十·自紀篇》
解釋:對社會有用的,創作百篇也沒有害處;對社會無用的,寫一章也沒有好處。
-25-
精誠由中,故其文語感動人深。
摘自《論衡·卷十三·超奇篇》
解釋:所表達的都是發自內心的真誠的感情,因而他的文章能深深地感動人。
感悟:真誠與深情是文章感人的關鍵。
-26-
足不強則跡不遠,
鋒不銛,則割不深。
摘自《論衡·卷十三·超奇篇》
解釋:腳力不強勁,行程就不會遠;刀刃不鋒利,割東西就不會深。
感悟:要不斷提升自己的能力,沒有強大的實力就不能成事,鈍斧伐樹肯定不如磨刀之后的效率。
-27-
外內表里,自相副稱。
摘自《論衡·卷十三·超奇篇》
解釋:外表與內里應相符相稱,即表里如一,名實相符。
感悟:做人做事,都應該內外兼修,做到表里如一。
-28-
太平之世多長壽人。
摘自《論衡·卷一·氣壽篇》
感悟:世道太平,長壽人就多。
-29-
德彌盛者文彌縟,德彌彰者人彌明。
摘自《論衡·卷二十八·書解篇》
解釋:好品德越多的人文章越有文采,好品德越顯著的人越明智。
-30-
物有華而不實,有實而不華者。
摘自《論衡·卷二十八·書解篇》
解釋:有的東西外表華麗而實質不好,有的東西實質很好而外表并不華麗。
-31-
賢不賢,才也;
遇不遇,時也。
摘自《論衡·卷一·逢遇篇》
解釋:人品好不好,是才能和操行問題;而被不被重用,是時運問題。
-32-
大器晚成,寶貨難售也。
摘自《論衡·卷十四·狀留篇》
解釋:珍貴的器物形成總是緩慢,寶貴的貨物銷售總是困難。
感悟:成大器需要時間的積淀與磨練,真正有價值的不易被輕易識別與珍惜。
-33-
比不應事,未可謂喻;
文不稱實,未可謂是也。
摘自《論衡·卷三·物勢篇》
解釋:打比方與事實不相應,不能算講清楚了;寫文章與事實不符合,也不能說是正確的。
-34-
經傳之文,賢圣之語,
古今言殊,四方談異也。
摘自《論衡·卷三十·自紀篇》
解釋:經傳上的文章,圣賢的語言之所以不容易懂,是由于古今的語言不一樣,各地的方言不相同的緣故。
-35-
不清不見塵,不高不見危,
不廣不見削,不盈不見虧。
摘自《論衡·卷三十·自紀篇》
解釋:不清潔的東西就不存在被污染的問題,地位不高就不會被人危害,面積不寬就不會被削減,裝得不滿就不會被損耗。
-36-
不目見口問,不能盡知也。
摘自《論衡·卷二十六·實知篇》
解釋:不親眼觀察親口詢問,那對世間事物就無法全部了解。
-37-
馬效千里,不必驥;
人期賢知,不必孔、墨。
摘自《論衡·卷二十九·案書篇》
解釋:能夠行走千里的馬不一定是千里馬,人們期望成為的圣賢,不一定非要成為像孔子和墨子一樣的人物。
-38-
寒不累時,則霜不降,
溫不兼日,則冰不釋。
摘自《論衡·卷五·感虛篇》
解釋:如果不是日日都積累寒冷,是不會有霜雪降臨的;如果不是長久保持溫熱,冰雪是不會融化的。
感悟:不積跬步,無以至千里。
-39-
采善不逾其美,貶惡不溢其過。
摘自《論衡·卷十八·感類篇》
解釋:贊賞一個人,不夸大他的優點;貶斥一個人,不夸大他的缺點。
-40-
志有所存,顧不見泰山;
思有所至,有身不暇徇也。
摘自《論衡·卷二十八·書解篇》
解釋:心中存有遠大的志向,就會連泰山也看不見;思想達到了某種境地,自己就沒有空閑來有所謀求。
-41-
鑿不休則溝深,斧不止則薪多。
摘自《論衡·卷一·命祿篇》
解釋:不停地開鑿溝渠,溝渠就會變得越來越深;不停地去砍伐樹木,就會有很多的柴。
感悟:鍥而舍之,朽木不折;鍥而不舍,金石可鏤。
-42-
物之相勝,或以筋力,
或以氣勢,或以巧便。
摘自《論衡·卷三·物勢篇》
解釋:萬物相互爭斗取勝,有的靠身體力量,有的靠氣焰聲勢,有的靠動作靈巧敏捷。
感悟:兩方相爭,不管是以力量還是智慧取勝,都是勝利。
-43-
處尊居顯,未必賢,遇也;
位卑在下,未必愚,不遇也。
摘自《論衡·卷一·逢遇篇》
解釋:處于尊貴顯赫地位,未必賢能,只不過受到重用;地位卑賤低下,未必愚笨,只不過不被賞識。
感悟:對于處于上層的管理層,未必都是德行好、能力強,只不過是上級喜歡的小人;而底層的有能力的人沒被賞識,是千里馬常有,而伯樂不常有。
-44-
惡人之命不短,善人之年不長。
摘自《論衡·卷六·福虛篇》
解釋:惡人的生命并不短,好人的生命并不長。
感悟:人的善惡行為不能決定人生活中的禍福,環境機遇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有句話說,好人未必長命,禍害卻遺千年。
-45-
命有貴賤,性有善惡。
摘自《論衡·卷三·本性篇》
解釋:命有貴賤之分,性有善惡之別。
感悟:人的善惡是可以相互轉化的,所以要重視每個人的后天教育。
-46-
力作不求富,富自到矣。
摘自《論衡·卷一·命祿篇》
解釋:努力勞作不求富貴,那么富貴就會自然而然來到了。
感悟:富貴榮華無需強求,只要你努力,時運來了,也就功成名就了,經過努力,也許會獲得意料之外的收獲。
-47-
人才有高下,知物由學。
學之乃知,不問不識。
摘自《論衡·卷二十六·實知篇》
解釋:人的才能有高下之分,要想了解事物就得開始學習,只有學習了才會明白。
-48-
處逸樂而欲不放,居貧苦而志不倦。
摘自《論衡·卷三十·自紀篇》
解釋:身處安逸舒適的環境中,不應該放縱自己的欲望,身居貧窮困頓的環境中,依然要保持自己崇高的志向,毫不倦怠地奮斗。
-49-
有益於化,雖小弗除;
無補於政,雖大弗與。
摘自《論衡·卷二十三·薄葬篇》
解釋:如果有益于教化,即使微小的政策也不要廢除;如果無益于治理,即使很重大的舉措也不要贊同。
-50-
豆麥之種,與稻梁殊,
然食能去饑。
摘自《論衡·卷二·率性篇》
解釋:豆麥的果實與稻谷小米雖然不同,但吃了都能消除饑餓。
-51-
夫天者,體也,與地同。
摘自《論衡·卷二十五·祀義篇》
解釋:天是一種物體,與地是相同的。
-52-
諸生能傳百萬言,不能覽古今,
守信師法,雖辭說多,終不為博。
摘自《論衡·卷十三·效力篇》
解釋:諸生傳誦百萬言的書,卻不能通曉古今,只遵守老師教給的知識,即使言辭再多,終究不能博學多聞。
解釋:死讀書,不能做到通宵古今,不能做到學以致用,是沒有任何意義的,所學知識要融會貫通,要善于創新。
-53-
畏懼則存想,存想則目虛見。
摘自《論衡·卷二十二·訂鬼篇》
解釋:害怕恐懼就有了幻想,有了這個幻想就好像親眼看見了一樣。
感悟:存想則目虛見,這種無神論的觀點,在科學不發達的時代,有著重要的進步意義。
-54-
雷電迅疾,擊折樹木,
壞敗室屋,時犯殺人。
摘自《論衡·卷六·雷虛篇》
解釋:在盛夏的時候,迅疾的雷電,可以擊折樹木,毀壞掉人們居住的大房屋,甚至在有些時候,還會置人于死地。
-55-
大羹必有淡味,至寶必有瑕穢,
大簡必有大好,良工必有不巧。
摘自《論衡·卷三十·自紀篇》
解釋:祭祀用的太羹必然淡而無味,最珍貴的寶石也必然有雜質;書籍文章難免出差錯,良工巧匠也會有不精巧之處。
感悟:沒有完美到極致的人和事。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