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晏與非
很多時候,我們掛在嘴邊的愛,其實是被愛。
被愛是一種幸運,主動去愛卻是一種不可多得的能力。
1. “愛是過程”
不要因為結束而哭泣,要為曾經發生而微笑。——紀伯倫
人生是一系列對自己而言印象深刻的片段組成的,波瀾不驚的日子往往很難會被想起。
S與深愛了八年的女友分手了,這讓他感到無比沮喪,甚至覺得這八年的時光被白白浪費了。
根據他的描述,在這八年的共同生活中,他們共同經歷了無數美好的時刻。遺憾的是,最后一年那些無休止的爭吵,似乎掩蓋了曾經所有的快樂。
與同一時間,我那段平淡無奇、幾乎在記憶中消失的八年相比,S的生活顯得格外豐富多彩。如果不是為了那份不甘心,那些在最后一年里不斷上演的爭吵本可以避免。
S痛苦的根源,在于一個“想要結果”的假設,無法接受感情已經結束、而自己無能為力的事實。
回首往昔,五歲時不慎丟失的玩具、七歲時因誤會與摯友的短暫絕交、十八歲時那段擦肩而過的戀情。在當時,我們感覺仿佛失去了整個世界。
然而,當我們再次追憶時,曾經的痛楚和遺憾早已淡去,取而代之的是那些玩具帶給我們的歡笑,是與朋友共度的無憂無慮的日子,是那段青澀戀情中的甜蜜與悸動。
我們的生命也因此變得更加豐富多彩。
如果S能把兩個人相戀的過程看作一段美麗的人生體驗,盡了全力就無所謂得失,自然也就不會那么痛苦。
2.“愛是一件很自然的事情”
她把一切都認為挺自然的,對什么也不以為奇。她決不做點兒什么去討人喜歡,只覺得有人愛她是稀松平常的事;要不然她也不以為意;因為這樣,才每個人愛她。——羅曼·羅蘭
很少有人喜歡虛偽的人。
虛偽并非邪惡,而是不遵從自己的本性,說的做的,都不是發自內心。
明明喜歡什么,卻假裝不喜歡;明明不喜歡什么,卻又裝出一副很喜歡的樣子。這樣的人,會給人一種不自然、不舒服的別扭感,也就很難得到大家的喜愛。
現實中,雖然不喜歡別人的虛偽,但因為這樣或者那樣的原因,我們往往會在不經意間戴上面具,裝扮成我們自以為他人會欣賞的模樣。
然而,真正的魅力并不在于那些刻意的修飾,而在于我們敢于展現的本真自我。
只有當我們勇敢地卸下偽裝,以真誠和坦率面對世界,我們才能散發出最自然、最吸引人的光芒。
如果還沒有領悟到這一點,那可能是因為我們的自信心尚顯不足。仔細觀察思考后,我們會發現,真誠和坦率的人總是更能贏得他人的心。
畢竟,誰會不欣賞那些敢于展現真我、不造作的人呢?他們的存在如同一股清流,給這個世界帶來一股清新的氣息。
所以,有人說,在人際關系里面,真誠是必殺技。
同樣,在愛情里面,很自然的真情流露也是最可寶貴的。
遇到愛,別去猜測,別去試探,別去賭氣,也別去暗暗地壓制對方,讓感情自然流露出來,才是最舒服的狀態。
羅素說過,愛情只有當它是自由自在時,才會葉茂花繁。認為愛情是某種義務的思想只能置愛情于死地。只消一句話,你應當愛某個人,就足以使你對這個人恨之入骨。
3.“理解越透徹,愛越深刻”
最高尚的快樂,是理解的快樂;對某事物的愛好,產生于對該事物的理解;理解越透徹,愛得越熾熱。——達·芬奇
對人也是一樣,愛一個人的時候,理解越是透徹,也就越加寬容慈悲。
就像張愛玲在《傾城之戀》中的一句話,“如果你認識從前的我,你會原諒現在的我。”
俄羅斯畫家馬克·夏加爾也說過,“她的沉默,她的眼睛,一切都是我的。她了解過去的我、現在的我,甚至未來的我。”
朋友中有一位挺漂亮的姑娘,誰都看不上,相當驕傲地單身多年后,竟然找了個其貌不揚的對象。
我們大為驚訝!
原因是,這姑娘一切都好,就是有個毛病,找對象外貌放第一位。外形不入眼的,她絕不會多看一眼。她的理由是,對象天天都得見,長得不順眼看了豈不是天天心情都不好?任誰勸也不聽。
那個碉堡一樣堅固的偏見,怎么突然就打破了呢?
我們問原因,她說:
沒什么原因,就是不由自主地喜歡了。
之前看到長得不好的,完全沒感覺。還以為自己是外貌協會的,所以找對象就以相貌為主要條件的。可回頭仔細想想,自己對長得好的好像也沒啥感覺。
可看到他的時候,第一反應是,他這么不好看,也沒什么錢,在成長的過程中,一定受了不少辛苦。
在那么艱苦的環境中,還養成了積極樂觀、善良真誠的性格,讓她不自覺地心疼,甚至遺憾自己沒能早一點認識他。
了解越多,發現他過去吃得苦,比她想象得更多,這讓她更愛他了。
她還說,在自己很溫柔地對他的時候,覺得整個人特別安心、愉悅。他的出現,讓她變好了。
我們也發現,她性格確實變好了不少。她之前是個急脾氣,現在明顯溫和多了。
她在說起他的時候,身上似乎籠罩著一層暖黃色的柔光,讓人不自覺地安靜下來。
這讓我想起陀思妥耶夫斯基在《罪與罰》中主人公的一段話,“…是個完全被病魔纏身的姑娘;喜歡向乞丐施舍,一直夢想進修道院,有一次她跟我談起這件事來,淚流滿面;長得…不好看。真的,我不知道我當時為什么對她產生了那么深的感情,似乎是為了她總是生病…如果她再是個跛子或駝背,我大概會更愛她…”
因為這個姑娘,我突然理解了這段看起來有些奇怪的“瘋話”。
4.“愛不是施恩,也不是交換”
一個村婦哺乳嬰兒的時候,決不想到自己正在施恩;一個農夫娶妻的時候,也決不以為將要放債。只是有了子女,即天然相愛,愿他生存;更進一步的,便還要愿他比自己更好,就是進化。這離絕了交換關系利害關系的愛,便是人倫的索子,便是所謂“綱”。倘如舊說,抹殺了“愛”,一味說“恩”,又因此責望報償,那便不但敗壞了父子間的道德,而且也大反于做父母的實際的真情,播下乖剌的種子。——魯迅
不僅是父母與子女之間,很多戀人、夫妻之間也是如此。
錢鐘書在一篇文章中提到過,不少丈夫把工資交給妻子的時候,自鳴得意的成分較多,親愛的成分太少,似乎在說,“看我多能干,擁有我是你的幸運,換你就不行吧?”原話忘了,大致是這個意思。
結果就會導致,妻子無論拿多少錢,都不會太開心。
電影《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中有一句臺詞也很有意思,小明對小四說,“你只是在拿你的感情交換我的感情,你太自私了。”
當時看這句話不是很明白,有點兒替小四喊冤,現在再看,感覺就不一樣了。
我那么愛你,為了你我死了都心甘情愿,你竟然一點都不愛我,這讓我簡直無法忍受。現實中,很多歇斯底里的愛情就是這樣產生的。
既然為她死你都愿意,那為什么就不能尊重她的選擇呢?你再怎么愛她,她也有不選擇你的自由,不是嗎?
你愛她,她不愛你,這是你自己的事情;
你愛她,她愛你,這是你們兩個的事情;
你仍然愛她,她不愛你了,這就又變成了你自己的事情。
就像我的那個朋友S,越早接受這個事實越好。如果心存不甘或者怨恨,那說明你是站在受害者或者吃虧了的角度上了,也沒有多愛。
換作婚姻也是一樣,對方不愛你了,接受這個事實。后面的事情如何處理,讓理性做主。
性別對換一下也是一樣的。在愛里面,只有相愛的兩個人,沒有說男的就應該如何如何,或者女的就應該如何如何。
愛不是,也不應該是交換。哪怕籌碼是真心、真情。
愛是一個很自然的過程,我愛你,我想讓你幸福快樂,會不自覺地做一些能讓你開心的事情。
愛對天生有愛的人來說,是一件自然而然、無需刻意追求的事。他們只需讓愛如泉水般自然涌流,便能輕松地將溫暖傳遞給他人。
然而,對于我們這些需要通過學習來掌握愛的能力的人來說,愛卻是一項挑戰,它要求我們擁有一顆寬廣的心胸,去戰勝內心的自私和嫉妒,學會寬容與無私的奉獻。我們的心必須強大到足以承受愛的重量,包括它帶來的所有甜蜜與苦澀,喜悅與痛苦。
在這個過程中,我們要學習如何放下自我,如何將他人的需求置于自己之上,如何在給予中找到真正的快樂。
5.“去愛吧,不被愛也沒關系”
不被愛只是不走運,而不會愛是種不幸。——加繆
在網上看到這么一句話,說是“很多人做了父母之后,才學會愛的”,引起了廣泛共鳴。
父母對孩子天然的愛,喚醒了很多人愛的能力。
不少教堂上面都有這么一句話,“God is love”。這是對愛的最高贊賞,愛擁有無比強大的、抗衡一切、包容一切的力量。
《哈利·波特》里面就有莉莉用對哈利的愛,成功地擊退了伏地魔,保護了哈利的設定。
很多人都說“為母則剛”,其實不是做了母親就變得堅強,而是因為孩子激發起來的愛,才是堅不可摧的。除此之外,她依然是一個人、一個女人、丈夫的妻子、父母的寶貝女兒。
由此可見,勇敢去愛的最大好處是喚醒愛的能力,這是被愛無法做到的。
一個心里有愛的人,內核是穩定的,是有底氣、有自信、有力量的。
所以,盡情地去愛吧,別怕受到傷害。最重要的是在愛的過程中,學習、掌握愛的能力。
愛是恒久忍耐,又有恩慈;愛是不嫉妒,愛是不自夸,不張狂,不作害羞的事,不求自己的益處,不輕易發怒,不計算人的惡,不喜歡不義,只喜歡真理;凡事包容,凡事相信,凡事盼望,凡事忍耐;愛是永不止息。——《圣經》
愿我們每個人都能擁有愛的能力,也有被愛的幸運!
法國畫家雅克·路易·大衛 《拉瓦錫夫婦肖像》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