項羽誅熊心之決斷,源于深知其作為傀儡已無實質助力,故毅然決然除之,以求另辟蹊徑。
倘若以熊心為質,真能威震四海,令諸侯稍斂鋒芒,項羽或效仿曹操,幽禁熊心為傀儡。然事實是,熊心之名,于時勢中難起作用,不過空有其表。
楚王熊心,實為項家為攏絡楚國復國勢力所立傀儡。名義上,他僅轄楚國一派,他國復國者各有其主,無需仰仗此楚王鼻息。
戰國紛擾后,楚國王族直系凋零,權柄旁落,無人執牛耳。故楚系復國陣營中,響應熊心號召者寥寥無幾。
面對這位覬覦權力、毫無貢獻的熊心,項羽毫不留情。最終,他毅然決然地終結了熊心的生命,此舉顯得合情合理,毫不意外。
審視項羽立場,轉視角察其行,項殺義帝之舉,于項劉或顯愚笨。然若置于義帝熊心之境,其隕落之因或可洞悉。
《史記》載,義帝熊心乃戰國楚懷王之孫,然其身份后世爭議不斷。或言其為曾孫、玄孫,乃至非楚懷王后裔,而是楚國旁支之后。
姑且讓我們在此預設,他乃楚懷王之后裔,以便順暢鋪陳后續情節之脈絡。
身為楚國皇室直系后裔,熊心命運多舛。若正史所載無誤,其早年應歷經坎坷,波折不斷。
熊心降世,祖已仙逝。歲月推算,他與楚懷王難有謀面之緣。楚懷王辭世于前296年,熊心殞命則在前206年,依據當時人壽,熊心幾無可能跨越九旬歲月。
熊心降世時,楚國或已至楚頃襄王暮年,其伯父執政。其父因無緣王位,依楚國禮制,僅獲封地,成一方富賈。
熊心成長間,目睹楚國屢遭秦侵,國勢日衰。至四五十歲,楚終遭滅頂之災。王翦大破項燕,楚國四十萬精銳盡喪,宣告了國家的覆滅。
戰后,楚國勢微,余孽猶存卻難阻頹勢,兩年間終遭覆滅。隨后,齊國未戰即降,山東六國悉數淪亡,歷史翻開了秦朝的新篇章。
熊心目睹秦滅六國,視為滅頂浩劫。昔日楚國尚存,他雖無實權,憑父傳之地,生活尚算安逸。然秦軍鐵蹄所至,熊心往昔安穩歲月,終成過往云煙。
秦始皇未嚴懲六國后裔,然楚國王族直系熊心,身為近親,境遇堪憂。為避秦軍鋒芒,他數年輾轉藏匿。雖幸免于難,卻失盡祖業田產。
秦朝立國后,王裔熊心竟陷困頓,昔日王族榮耀不再。無農耕之技,亦乏商賈之道,生計艱難。終至社會底層,唯以牧羊為生,勉強糊口。
十余年間,熊心歷經坎坷,國恨家仇壓肩,卻既無資財亦無能力復仇。若他真生于楚頃襄王末年,如今年逾花甲,恐怕已無力再掀波瀾,只能黯然承受命運之重。
熊心本已心灰意冷,欲了此殘生,卻聞驚雷般消息——橫掃六合的秦始皇猝然離世,命運似乎悄然轉折。
熊心對秦始皇抱有深深的怨恨,目睹其輝煌皆以他國破滅為代價。聞其駕崩,或會暗自竊喜,拍手稱快。然身為年過六旬的亡國遺貴,熊心除卻短暫的歡呼,亦無力改變現狀,唯有徒嘆奈何。
熊心雖非胸無大志,然時局所迫。始皇逝后,六國遺貴蠢蠢欲動,欲聚眾謀反,然聚人需財,熊心已淪為牧羊人,囊中羞澀,無力為之。加之年近花甲,心力交瘁,造反之事,實難再圖。
一年后,熊心驟聞驚雷,陳勝于大澤鄉揭竿而起,張楚政權橫空出世,自封楚王,震撼四方。
聽聞此訊,熊心或許也是一臉驚愕,難以置信的神情躍然臉上。
何人陳勝?莫非家中遠親?若非血脈相連,何敢自封楚王之位?
秦末起義風暴驟起,席卷中原,熊心未及深思,陳勝已聚眾十萬。兩月間,陳勝遣吳廣率精銳直指滎陽,意在破關入咸陽,終結秦朝。
陳勝分遣小隊潛入六國故土,聯絡舊貴族共謀反秦。隨即,山東六國舊貴族紛紛揭竿而起,楚國亦不例外,舊貴族乘勢壯大。熊心所在地亦現起義軍影蹤,局勢風起云涌。
適逢此時,起義軍尋覓楚國遺貴,偶遇熊心,彼正于草野間牧羊,悠然自得。
不久,前線風云突變,起義軍竟遭秦軍強勢反擊。領軍的章邯將軍,展現非凡才干,不僅擊退義軍,更緊追陳勝主力不放。終致陳勝大敗,連身邊車夫也被章邯策反,終遭不測。
陳勝隕落后,秦末起義波瀾驟減,陷低谷。此時,長城軍團南下疾行,聯手章邯欲圍剿殘部,起義似有平息之兆。
幸而陳勝強盛時,已遣使聯絡六國遺貴。此刻,六國遺貴紛紛揭竿而起。楚地亦然,昔日權貴趁勢而起,依托昔日權勢與財富,再燃反秦烽火。
某日,一神秘人物驀然降臨熊心身旁,宣告其身份驟變——新楚王登基。自此,楚國反秦大軍,皆需以熊心馬首是瞻。
聞此訊,熊心內心的震撼,或可媲美昔日始皇崩逝之訊,令人動容。
隨后,在幾位引路人的陪同下,熊心被引領至起義軍的主力部隊。當他與領袖會面時,心中驚訝萬分:這不就是項家遺孤嗎?昔日其父命喪王翦之手,項家衰敗至此,而今他竟能如此輝煌?
熊心很快察覺項梁欲自立為楚王,似有私心。陳勝已逝,楚國上下對領導人選意見分歧。景駒,楚國舊貴族,亦被擁戴為王,局勢復雜。
楚國境內雜亂的起義軍勢力眾多,歸屬尚不明朗,內部亦迷茫于追隨何方。
熊心洞悉項梁心思,欲借其楚國王族血脈稱王。此血統與名分,足以籠絡楚國舊貴族。彼等雖非皆忠王室,卻深知唯有依附王族,方能分得最豐之利。
簡潔言之,楚國舊貴族在起義初期多持觀望,現一王族后裔挺身而出,他們紛紛歸順,既因新王號召,又憑舊日爵位換取穩固地位,風險驟減。
熊心雖曾落魄,但源自楚國王族血脈。權謀斗爭,他心知肚明。故,當機立斷,與項梁攜手,共謀大計,終被擁戴為新一任楚王,重振家族榮光。
然而,一旦登基,熊心并不愿僅作傀儡,隨即施展起一系列政治謀略,這些策略即便在后世審視下,亦顯非凡,值得稱道。
熊心以楚王之名,著手整合楚國境內的各路義軍。項梁麾下的項家軍雖強,卻非唯一。為削弱項梁勢力,熊心積極尋求與其他起義軍及楚國舊貴族軍隊的聯合,旨在平衡各方力量。
熊心尋回楚國舊臣,皆為昔日楚國要職之士,雖多數無兵權,然其在楚國之影響力甚巨。憑此舊臣之力,熊心得以穩固根基,暫安一隅。
熊心決定將楚國新都遷至江蘇盱眙,此地非項梁舊地,項家勢力亦不顯。同時,他任命陳嬰為上柱國,展現新朝氣象。
后世視上柱國為爵位或榮譽,然戰國秦漢時,它乃實職,猶如今日羽林軍大將軍,專司率軍守護都城。
楚國中,上柱國位高權重,僅次于楚王與令尹,不僅肩負守衛都城重任,更享崇高地位。昔日名將項燕,亦曾榮膺此職,足見其威望。
陳嬰,前秦縣令,于陳勝吳廣起義后自立為王。陳勝敗后,他率眾投奔項梁,然二人情誼不深,猶劉邦之于項梁,名義上從屬,實則關系疏離。
熊心授陳嬰為上柱國,并賜五縣為封地,名義與實權皆獨立于項梁,直屬楚王熊心麾下。此舉亦標志著熊心之安危,不再系于項梁之手。
楚國舊臣漸歸,高層權力架構日臻完善。項梁由帝室輔弼蛻變為軍界巨擘,手握重兵。楚國中樞以熊心為核心,漸有邊緣化項梁之勢。
此時天助熊心,項梁不久即與章邯交鋒。章邯趁項梁不備,突襲得手,項梁殞命沙場。項家軍失去主心骨,瞬間陷入混亂,群龍無首。
熊心在項梁離世后,欣喜萬分,視此為千載難逢之機。他隨即著手從容分權,巧妙地將項家軍分化瓦解。不久,命運再賜良機,令熊心眼前豁然開朗。
章邯斬項梁后,揮師北上,意圖與王離合擊新趙。熊心急令項家軍為主力,集結五萬精兵馳援。并命楚國令尹宋義為統帥,項梁之孫項羽僅任其麾下將領。
熊心此番舉措,堪稱精妙,一箭雙雕,令人贊嘆不已。
方案實施后,楚國援趙,既保趙國免遭覆滅,又分敵壓,利楚國復興。熊心更可借戰事重創項家軍,力求其傷亡慘重,歸后重組,徹底削弱項梁之勢力。
派宋義為主將,項羽為輔,源于宋義乃楚國元老,曾任令尹。熊心為穩地位,擇老臣掌軍,與無兵權老臣利益同。然項家軍非宋義能獨馭,故項羽參與,確保指揮順暢。
熊心在援趙之余,另辟蹊徑,遣西路軍繞道秦軍背后,經武關突襲關中,旨在分散秦軍,為主戰場減壓,實現戰略牽制。
西路軍,扮演牽制角色,卻似注定成炮灰,為巨鹿減壓而生。楚國舊貴,皆避之不及,主帥之位成燙手山芋。一番推諉后,劉邦意外獲任,領西路軍重任。
熊心對劉邦并無好感,盡管劉邦曾助其即位。然劉邦草根出身,難獲熊心信任,視其不如楚國舊臣。加之劉邦曾附項梁,為項家羽翼。熊心欲削弱項家勢力,遂遣劉邦為前驅,一舉兩得。
項羽于兩軍出征前,自請入西路軍,欲直搗關中,為叔復仇。然熊心深思熟慮,終拒其請,轉派項羽至東路。因無項羽,宋義駕馭項家軍或顯力不從心。
熊心激勵兩軍,許以先入關中者稱王,然此諾似空談。秦尚擁精兵數十萬,眾皆不信其速亡。料想最佳不過六國復辟,秦據函谷以西,重現戰國之勢。
熊心此計,堪稱天衣無縫。若無變數,項家軍將漸次瓦解,趙國有望脫困,秦軍精銳亦將再遭重創。
未曾料想,熊心精心籌謀的完美布局,終被項羽與劉邦聯手,輕易瓦解,化為泡影。
項羽于東路軍前線驟起反旗,親手斬宋義,重掌項家軍權。繼而,他毅然決然,破釜沉舟,僅以數萬楚師,力挫王離麾下二十萬秦軍,威震四方。
戰后,項羽聲名鵲起,令各路義軍心悅誠服。多國復國軍,為共抗秦殘部,甘愿暫歸項羽麾下,共謀大計。
劉邦因巨鹿大#深度好文計劃#捷減壓,秦廷內訌,趙高弒主,致其瓦解。劉邦乘勢破武關,挺進關中。子嬰誅趙高,重掌咸陽,然劉邦已入關中。
趙高暗算之下,章邯于巨鹿之戰中,率領二十萬殘秦將士,毅然歸降于項羽麾下,戰局瞬間逆轉。
隨后,劉邦大軍勢如破竹,直抵咸陽城下,子嬰無奈獻城歸降,秦朝至此灰飛煙滅。
一切事態,已全然失控于熊心之手,超乎其駕馭范疇。
聞巨鹿捷報,熊心非喜反憂。項羽軍勝,已脫其掌。此后欲制項羽,唯余糧草等策。
熊心于補給上牽制項羽,致其糧草匱乏,終使項羽無奈坑殺二十萬秦軍降卒,情勢所迫,決策無奈。
項羽、劉邦入關中,天下矚目。正史亦側重此地,鴻門宴、項羽封諸侯等事,皆為后世耳熟能詳之歷史篇章。
熊心身為楚王,其即時反應卻鮮有人關注,這一細節被眾人忽視。
項羽未分封前,熊心仍秉持“先入關中者王”之念,意圖誘劉邦與項羽相爭,削弱項羽勢力。然項羽強勢出手,以雷霆手段,徹底粉碎了熊心的盤算。
項羽果斷決定,即刻于現場分配勝利果實,盡顯其直截了當之風范。
常理下,項羽無權分羹。楚王熊心與諸復國國君方為正主。然項羽非愚,徑自領兵分割利益,且假借熊心之名行之。
項羽為提高分秦效益,將楚王熊心晉升為“義帝”,地位近周天子,卻無實權領地。諸侯王各自得利,僅名義上臣服,對此并不介懷。
項羽于十八路諸侯盛宴中,將楚國舊土四分天下,英布據九江,共敖領臨江,吳芮掌衡山,而項羽親執其柄。熊心,則淪為無地之王,徒有其名。
熊心難以接受此番結果,然現實嚴峻,他麾下兵力寥寥,與項羽抗衡無異于以卵擊石,實屬無奈。
環顧周遭,熊心驚覺自身已陷絕境,無力反抗。楚國舊臣雖鼎力相助,卻無兵可遣;王室之內,更是凋零,幾無人煙。
楚王室之事,回溯戰國舊史。熊心伯父,楚頃襄王逝后,堂兄楚考烈王即位。考烈王執政,倚重春申君黃歇掌權,然無子嗣。黃歇竟獻孕己之女入宮,冒充王嗣,一時權謀縱橫。
楚考烈王逝后,幼子登基,黃歇卻遭其舅所害。幼主獨掌楚國十年,終被異母兄弟政變推翻。然此時楚國已近危亡,不久便迎來王翦與項燕之戰,國運堪憂。
楚考烈王登基前,曾在秦為質,遺孤于秦,后獲封昌平君。此君終背秦助楚,然終遭王翦所滅,命運多舛。
戰國終結,楚國王族血脈盡斷,無直系后裔遺存。故項燕擁立楚王時,僅得熊心為選,若非如此,怎會有此境況。
僅年余,諸事頻發,熊心無暇尋覓楚室遺孤以掌軍權。及至項羽冊封諸侯,楚國王族凋零,除熊心外,竟無他嗣可尋。
彼時,熊心孤立無援,既無忠信之士,亦乏重兵在握。面對項羽雄師壓境,他無力抗爭,唯有屈從于冊封之實,別無他法。
即便熊心拒絕,亦是孤掌難鳴,此舉無異于與四海為敵。項羽冊封之諸侯,皆將背棄于他,屆時,義帝之名,恐亦難保。
隨后,項羽班師關中,與熊心之間的終極較量悄然拉開序幕。
項羽坐擁十萬乃至數十萬精兵,并獲諸侯王力挺。特別是楚國分封的英布、吳芮、共敖等,必將力挺項羽,因項羽之敗即其封地之亡。
熊心僅擁楚國舊臣,傍身唯‘義帝’虛銜,勢單力薄。
雙方實力懸殊,一方顯然占據上風,力量對比明顯失衡。
此刻,項羽面臨一生中最關鍵的抉擇:如何妥善處理與熊心的關系,成為他不得不深思的難題。
后世歷史迷多認為項羽應軟禁熊心,效仿‘挾天子’之策。然觀熊心過往,此計實難奏效,彼時環境,此舉毫無意義。
項羽授熊心以義帝尊號,昔日楚王威望猶存于楚地。然今時不同往日,楚地四王項羽、英布、吳芮、共敖,乃至入主漢中的劉邦,皆非熊心所能駕馭。
非楚國復興者,諸侯王們本非熊心麾下。前番尊熊心為義帝,實為項羽之威。若項羽行“挾天子”之計,諸侯豈會買熊心賬?其存在,亦難令眾王稍感忌憚。
熊心與漢獻帝,地位迥異。東漢末年,漢獻帝尚為天下共主;反觀秦末,楚王熊心卻無人真正擁戴,兩者不可同日而語。
項羽視熊心為無用累贅,留之反添亂。熊心存,舊貴族心不死,楚地難安。為私利,貴族或掀波瀾,項羽治地維艱,恐遭反噬,權柄旁落。
項羽若是政客老手,或會考量軟禁熊心,并籠絡楚國舊貴。然彼時尚是熱血青年,年方二十余。戰場上,他天賦盡顯;政壇上,卻顯稚嫩不足。
項羽彼時視一物為無物,慮其日后或成隱患,且現下易于掌控,遂決意斬草除根,以求永絕后患。
項羽心生殺意,卻未親自動手,反將熊心遣往中原邊陲彬縣。途中,熊心必經三楚王之域,項羽密令吳芮、英布、共敖,伺機除之。
項羽此計,旨在永絕后患,且手不染血。事后若有追責,他可將罪名轉嫁三王,自身則可全身而退,無懈可擊。
劉邦起兵后,聯合吳芮等盟友共擊項羽。彼時,吳芮與英布等重提項羽罪狀,已非昔日之景。
項羽手刃熊心,此為確鑿之事,歷史鐵證如山,真相大白于天下。
實際上,項羽保留熊心并不能號令天下,反成隱患。即便軟禁,以當時組織力,難保楚國舊貴族不政變,反噬項羽。
曹操雖控漢獻帝,亦不愿同城而居。項羽對熊心,遠慮其得舊貴助,近憂其難控,兩難之間,猶豫不決。
若從項羽視角審視,無疑直取熊心性命最為快捷簡便,此舉無疑最合其心意。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