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鼓作氣,再而衰,三而竭。——曹劌論戰
古代戰爭是很殘酷的,我們只有從影視劇中略知一二。影視劇中最前排的士兵舉動十分扎眼又雷人。他們無一例外,肩扛長槍,口中大喊“沖啊”,然后奮不顧身往前猛沖。
他們就好像被施了咒一般,眼不眨一下,手也不抖,將生死置之度外。后面的士兵有了人墻遮擋,就顯得安全踏實了許多。
那么前排士兵明知道會死,為什么還對赴死有那么高的熱忱呢?
前排士兵不簡單
古代打仗雖然是硬碰硬,但也不是閉著眼睛血拼。雙方都注重戰略,比如韓信在戰場上游刃有余就是因為他對排兵布陣有獨特講究。
士兵們的站位都是由領兵的將軍安排,將軍一般都熟讀兵法,實戰經驗豐富,自然知道哪種布陣形式適合己方、對戰事有利。
打仗時一般都會將有經驗的老兵放在最前排,新兵蛋子反而靠后。以史為鑒,將新兵放前排除非有意降敵。
古羅馬時期曾經在打仗時把新兵放在前排,目的是減少精銳士兵傷亡,可新兵初出茅廬,只見前方烏壓壓一片,明晃晃的刀槍閃爍其中。
顯然這些新兵肯定會被這陣仗嚇到,弄不好還連滾帶爬往回跑,后方士兵不明就里,也跟著一通瞎跑,原本整齊的部隊瞬間被沖散,不戰自敗。
而將老兵安排在前方,一則他們經驗豐富,善于隨機應變,反而傷亡少得多。二來鼓舞士氣,古代通訊差,開戰之后士兵都是根據身邊人的反應判斷戰況的。
必死與可能死選哪個
當逃兵從古至今都是非常嚴重的性質,中國對待逃兵直接除名且今后的升學、入職等都會受到很大影響,而在古代更為殘忍,一經發現直接就地正法。
前排士兵可以說是整個部隊的士氣中心。前排士兵恐懼、后退的行為,會嚴重影響所有人的反應。
為防止有逃兵或擾亂軍心的情況出現,軍隊里一般都會設置監軍,監督你的一舉一動,只要發現一點不好的苗頭,果斷采取行動。
所以前排士兵明知九死一生,也得往前沖。拼死一搏可能有一線生機撿回一條命,可要是臨陣脫逃最終面臨的只能是死罪!
另外一點,在頭排不等于死亡率高。在冷兵器時代,戰爭形式一般是戰斗號角打響后,雙方亂箭齊發,前排士兵著裝備是最好的。
箭放完,士兵沖鋒的時候也不是只有第一排獨立行動,而是全體開始混戰。所以第一排與后面的士兵死亡率是差不多的。
離加官進爵最近的地方
現實點說,心甘情愿服兵役的人寥寥無幾,隋朝時期有因為戰亂頻繁,四處征兵,逼得平民老百姓自斷手腳的事。所以報效國家、忠肝義膽哪可能來得那么倉促。
后朝廷為提高隊伍戰斗力,鼓舞士氣,采取高獎勵的手段促使士兵自愿拼命。
朝廷很狡猾,他們明白人為財死,只要是在利益趨勢下,即便死亡率再高,士兵們也愿意豁出性命,搏一搏未知的可能。
古代都是按人頭論軍功的,拿到人頭越多,只要熬下來,就能一戰成名,飛黃騰達。越是先頭部隊獎賞越高,有好多將軍的位子就是從無名小卒開始在戰爭中贏得的。
有個詞叫“身先士卒”,指的是將軍一馬當先沖在最前面,為隊伍做好帶頭作用。將軍也并非多有愛國心,只是如果此戰勝利,他能得到更高的爵位和金銀財寶。
所謂重賞之下必有勇夫,上了前線的士兵都摩拳擦掌,爭著往前排擠。萬一不幸戰死在沙場,一家老小就有足夠錢財好好生存。
在先頭部隊里還有一類人,是死囚,立功戰后便可免罪。反正也是一死,機會都是把握在自己手中。
所以我們往往看到的前鋒部隊,一往無前,英勇無畏都是原因的。
小結
大家在觀看影視劇時,往往把裸露在最外層的認為是最危險的,其實不是。戰爭無情,都有活的權利,憑什么去給別人當炮灰?
戰場本就是今天僥幸明天掉腦袋的地方,大家的死亡概率都是差不多的。
再說,要是一點余地沒有,誰明知必死,還愿意傻愣愣往上沖呢?所以說,古人打過的勝仗,不光是靠一腔熱血,多半是領導者那邊給出的條件很豐厚,豐厚到無法不舍身送死。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