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魏在領土擴張后,分置州郡。
北魏設有僑州郡縣和雙頭州郡(如南雍州),并將州郡縣按人口數分等級。
北魏太和十年(486年)才開始設立州郡,隨著時間的推移,州郡數量不斷增加,導致官多民少,十羊九牧。
州刺史可以越過郡級直接管理縣,這使得郡級逐漸虛級化。
從正始(504年-508年)年間到東、西魏時期,州郡設置錯亂問題越來越嚴重。
原文賞析:
于是魏地北逾大磧, 西至流沙, 東接高麗,南臨江、漢。迨其末也,有州百十有一,郡五百十有九,縣千三百五十有二。
史略:魏太和十年,分置州郡。 是時有州三十八,其二十五在河南:曰青, 曰南青,曰兗, 曰齊,曰濟, 曰光,曰豫,曰洛, 曰徐,曰東徐, 曰雍, 曰秦, 曰南秦, 曰梁,曰益, 曰荊,曰涼,曰河, 曰沙, 曰華, 曰陜,曰夏,曰岐, 曰班, 曰郢。 十三在河北:曰司, 曰并,曰肆, 曰定,曰相,曰冀,曰幽,曰燕, 曰營, 曰平, 曰安, 曰瀛, 曰汾。 是為38州。
【譯文】魏國的領土向北超過了大磧(蒙古境內),向西到達流沙(甘肅敦煌),東邊接壤高麗,南邊臨近長江、漢水。
到了末期,魏國有111個州,519個郡,1352個縣。
《史略》記載:北魏太和十年(486年),開始設立州郡。當時有38個州,其中25個在黃河以南,分別是青州、南青州、兗州、齊州、濟州、光州等。還有13個在黃河以北,分別是司州、并州、肆州、定州、相州等。這就是北魏的38個州。
太和十八年韓顯宗言:「南人昔有淮北之地,自比中華,僑置郡縣。 歸附以來,仍而不改,名實交錯,文書難辨。 宜依地理舊名,一皆厘革。 」時未能從。
是后南北相高,互增州郡,繼以五方淆亂,建置滋多。 齊主洋嘗言:「魏末州郡,類多浮偽,百室之邑,遽立州名,三戶之邨,虛張郡目,循名責實,事歸烏有。 」
而隋初楊尚希亦曰:「當今郡縣,倍多于古,或地無百里,數縣并置;或戶不滿千,二郡分領;民少官多,十羊九牧。 」蓋自正始之際,迄于東西魏之余,州郡紛錯,為已甚矣。
【譯文】太和十八年(494年),韓顯宗說:“南朝人曾經擁有淮河以北的土地,自認為是中原地區,僑置郡縣。歸附以來,仍舊不改地名,名與實相互錯亂,文書難以分辨。應該依照地理舊有的名稱,全部加以改革。”
當時未能被孝文帝采納。
此后,南北地區相互攀比,增加了州郡,導致各方混亂,設立的州郡越來越多。
北齊皇帝高洋曾經說:“北魏末期的州郡,大多數都是虛假的,百戶人家的小城,就設立州的名稱,三戶人家的小村,就虛設郡的名稱。只看重名稱而不求實際,實際上有名無實。”
隋朝初年的楊尚希也說過:“現在的郡縣,是古代的數倍之多,有的地方不足百里,就設立幾個縣;有的戶不滿千,卻分設兩個郡。官多民少,十只羊九人牧。”
自從正始年間(504年-508年)開始,到東、西魏時期,州郡設置錯亂,問題已經很嚴重了。
端倪解析:
北魏自代北之地(今山西省北部)崛起,統一華北后,屢次入侵南朝宋,占領山東、河南與淮北地。
又取南朝齊淮南地及南朝梁漢中、劍閣一帶。至此疆域不斷擴大,也勢必要調整州郡。
一開始在擴充領土期間,州郡多因時制宜,到487年開始整頓。
到了北魏孝明帝之后領土減少,州郡更是濫置。
北魏的政區承襲十六國,與南朝一樣為州郡縣三級制。
一個州被不同的割據政權占據,割據政權各自設州治,前秦、北魏短期統一后由于戰亂依舊沒時間也沒有能力大規模整合行政規劃。
許多中原流民逃亡南方,開發南方,而這些流民多數都是由豪強或其他強人率領的行主帶領,移居的州郡自然缺乏有效手段治理他們,只能設置新的州郡。
少數沒有被分割的州,此時再按照魏晉時期的州來管理,就極易產生新的割據勢力,政府自然會再次將其分解。
加上北魏州轄區不大,州刺史可越郡級直接管理縣,使得郡級逐漸虛級化,混亂就不可避免了。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