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好香港故事”為本屆香港政府的重中之重,近日,香港保安局局長鄧炳強在社交平臺發文稱,保安局在今年1月就進一步開放沙頭角,與當區打造“十大景點”“十大美食”和“十大文化”,吸引眾多旅客到沙頭角探索,在當區發展和開放邊境上達到雙贏效果。
沙頭角位于香港新界北區,與深圳市鹽田區接壤。19世紀40年代開始,英國通過強迫清政府簽訂《南京條約》等一系列不平等條約,逐步占領香港地區。1899年3月,清政府與英國勘定新界北部邊界,沙頭角被分為“華界”與“英界”兩部分。
1951年,香港沙頭角被港英當局宣布為“邊境禁區”,香港市民進入沙頭角禁區不僅要申請禁區許可證,還需區內居民提供擔保,手續繁瑣,自此“封印”長達70余年。
自2022年6月開始,沙頭角逐步開放,搖身一變成為本地一日游的好去處,香港市民和訪港旅客均可在香港警務處網上服務申請平臺申請許可證,獲批后即可進入除中英街外的整個沙頭角游覽。其中有以下旅客必到十大景點:
1、沙頭角之角
沙頭角最東之角豎立著一塊標示經緯度的舊式路牌,前方還有刻上“日出沙頭,月懸海角”的石碑。相傳這是源自一位清朝大臣來到廣東沿岸視察,看見這里風光如畫,便題下此詩句,“沙頭角”因而得名。在這里,你可以盡覽沙頭角海灣的天然海岸線。當你靜下心神,就會發現耳邊傳來陣陣海浪聲,蓋過途人的喧鬧,時間彷佛停止流動,永遠凝在詩人被美景感動的一刻。
2、沙頭角碼頭
想不到全港最長的碼頭竟然隱藏在沙頭角這個小村落中!沙頭角碼頭全長280米,初建于1960年代,后于2004年重建,距離吉澳及鴨洲只有20至30分鐘船程。由于沙頭角海濱一帶水淺,船只難以停泊,碼頭須延伸至深水位置,所以乘船處其實已是海中心。碼頭長廊是浪漫散步的不二之選,墻壁上有沙頭角小學生繪畫的壁畫,描繪沙頭角的人文歷史。碼頭盡處的“天涯海角”配上純白燈塔,渾然天成的優美景色,令人一見難忘。
3、日月亭
“日出沙頭,月懸海角”,短短兩句描繪出沙頭角海的日月美景,而位于海灣一角的日月亭更是欣賞醉人景致的最佳位置。除了欣賞晨曦第一道陽光,到了黃昏時分,日月亭更是區內休憩熱點。你可靜靜地坐在亭中,將港灣的水光山色盡收眼底,細看被夕陽余暉加冕的點點生輝。夜晚,你同樣可以在這里細賞空中明月與琉璃般晶瑩的水面互相輝映的靜謐一刻。
4、魚燈廣場
沙頭角地方雖小,卻擁有豐富的文化底蘊。沙頭角魚燈舞源自清朝初年的沙欄嚇村吳氏客家族,迄今已有300多年歷史,更于2008年入選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它展現了客家人崇拜天后的習俗,以模仿魚類的舞姿以及魚群起舞“獻祭”為主題。表演時,舞者手舉魚燈,伴以鑼鼓奏樂,利用道具和魚燈里的蠟燭光芒展現海底世界。位處海旁的魚燈廣場由康文署吉祥物“活力仔”和“思文喵”向游人展示魚燈舞場景,你也可以走入當中一嘗當舞者的滋味,置身色彩斑斕的魚燈裝置之中,感受傳統文化的獨特魅力。
5、沙頭角舊消防局
舊沙頭角消防局位于沙頭角順隆街與順平街交界,于1962年投入服務,直到2004年2月18日正式退役,同日位于順興街的新消防局投入服務。舊消防局是沙頭角的特色地標之一,仍保留著昔日外觀,標志性的紅閘比一般消防局的要矮上一截,顯示出當年在此服務的消防車屬于輕型類。門前還會不定期展示一部1:1復刻的百年前手推消防車,是全港唯一一輛存放在露天的舊式消防車展品!
6、中英街花園
中英街位處邊境交界,地理位置別具意義。上世紀中國內地改革開放初期,對物資的需求甚大,因此很多香港商人在中英街開店,售賣味精、肥皂、牙膏、糖果、衣服、黃金、手表等商品給內地同胞。當時中英街市面一片繁榮,每日都有大量人流,最高紀錄一天有將近10萬人次。基于保安理由,多年來只有持特定禁區許可證,并在中英街有實際居住、生活和工作需要的人士才可以進出中英街,對于其他香港市民來說,中英街是一個歷史見證地,亦富有神秘感。座落在中英街檢查站前的中英街花園設有一個許愿瞭望臺讓游人可眺望中英街,一睹中英街的風采。大家還可在欄桿掛上許愿牌,祈求愿望成真。此外,中英街花園模仿香港舊式火車站進行設計,除了1:1的火車頭模型及復古車站墻身,園內更種上櫻花樹等不同植物,放眼滿是打卡熱點。
7、沙頭角海味街
沙頭角街市及熟食市場主要服務區內居民,店主與顧客都是街坊街里,人情味濃厚,熟食市場內提供正宗的客家菜。這里有一條主打售賣海味干貨的“海味街”,當中不少花膠、魚鰾和咸魚等均是自家制作,有些店鋪更提供不同魚類干貨預訂,甚具漁村風味!來到沙頭角想買海味作手信的話,就不要錯過海味街了!
8、順平壁畫街
順平街位于舊消防局附近,除了街道名稱寓意順利平安,還有兩幅繪有精致壁畫的墻身,墻上描繪著的正是沙頭角標志性的傳統文化活動——酬神慶典!沙頭角居民至今仍會按傳統每年舉行天后誕,而每十年更舉辦一次大型慶典,居民會熱烈慶祝,其中最具特色的是鶴佬婦女的“陸上龍舟”舞。慶典的畫面活靈活現地呈現在墻上,游人可以透過壁畫感受到慶典的熱鬧氣氛。
9、三文魚屋
沙頭角其中一個最引人入勝之處,就是一排排色彩繽紛的沙頭角邨房屋。最早期的沙頭角邨于1988年落成,目的是為了安置受鹽寮下村及菜園角村寮屋清拆影響的原居民。屋邨占地達3萬5千多平方公尺,共有52座,提供802個單位予本地居民入住。屋邨外墻本來只以素色修飾,但后期的迎海樓采用了有別以往的設計,七彩外型為沙頭角添上休閑風及活力。2020年起,沙頭角邨較舊期的公屋開始進行翻新工程,外墻也陸續被重新粉飾成紫、橙、粉紅和蘋果綠色。部分樓宇被粉嫩的橙色包裹,配上白色橫紋點綴,乍看有點像三文魚,既特別又可愛!
10、沙頭角鏡中鏡
沙頭角避風塘上世紀60年代原是鶴佬與水上人的漁船聚集地,直至1962年臺風溫黛襲港,大部分漁船被毀,漁民于是遷居于岸上搭建棚屋,此地逐漸變成一大片寮屋區。1985年政府重建沙頭角區,興建郊區公共房屋,寮屋居民于1988年獲安排遷入屋邨居住,棚屋成為絕響。多年來沙頭角海儼如一塊天然大鏡子,無論是以前的棚屋群,抑或是現在的小漁船,都被這面歷史鏡子盡收其中,映照出不同年代水天一色的景象。
東方財經雜志 東方文化雜志
如需轉載請注明來源:
東方文化雜志(ID:dfwh_hk)
違者將追究法律責任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