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讀:只要站上舞臺,周帆就是戲中人。
近日,長沙市湘劇保護傳承中心國家一級演員、市非物質文化遺產湘劇代表性傳承人周帆入選了2024年全國戲曲表演領軍人才培養計劃。她也是全國20名優秀演員中,湖南的唯一入選者。
作為一名“80后”青年湘劇演員,周帆12歲入行,主攻青衣和閨門旦。從傳統折子戲到新創劇目,20多年里她詮釋了很多經典人物形象:《夫人如見》里的“巾幗完人”李閏,《描容上路》中孤苦無助的趙五娘,《護國》里情深義厚的蔡鍔夫人……
只要站上舞臺,周帆就是戲中人,“是從始至終的熱愛,是為湘劇而生。”周帆說。
有著600年歷史的湘劇,如何在新時代煥發新彩?周帆和湖南湘劇人有著自己的解答。
堅持與打磨
周帆與湘劇結緣,始于一場“意外”。
12歲那年,周帆前往湖南省藝術學校報考舞蹈班,但當年舞蹈班只招初中畢業生,周帆失望至極。正當徘徊,她被學校一位湘劇科的老師“攔下”,見周帆形體、樣貌、年齡、嗓音條件均合適,老師建議周帆報考湘劇科。
相比聲樂、舞蹈,湘劇是冷門。抱著試一試的態度,周帆進入湘劇科“觸電”戲曲,開始系統學習四功五法。
回憶起練功的日子,周帆坦言“著實辛苦”。“第一年學校開設了基本功的課程,我們每天起早貪黑訓練,學習唱念做打,凌晨5點起來上早課,晚上上晚自習復盤,每天練習腿功、毯功、身段、唱腔,不打折扣。”
陌生的環境、想家時的孤單、高強度的訓練、老師的嚴格要求……第一次遠離父母住校的周帆時常想哭。但她明白,選擇了就不能放棄,唯有日復一日地堅持,讓每個動作趨于規范和完美。
“作為戲曲演員,每天都要練功。一日不練自己知道,兩日不練老師知道,三日不練觀眾知道。”一年的刻苦訓練,周帆在當年的期末考試中,成績名列前茅。她興奮地跑到公用電話亭撥通了父親的電話,電話那頭的父親問:“那你還轉不轉科呢?”周帆毫不猶豫地說:“不轉了,我要學下去。”
第二年學習劇目,周帆遇到了對自己幫助甚大的戲課啟蒙老師——國家一級演員陳愛珠。周帆作為女主角,第一次登臺演出傳統湘劇折子戲《周氏當絹》。“一個學期的打磨,任何一個眼神、一個水袖、一個唱腔——全是老師手把手地教。”這部戲于周帆而言是“深入骨髓”,“湘劇600年,折子戲流傳了這么久,傳統不能丟。一代代演員演下來,這就是傳承。”
《文史博覽·人物》2024年第7期 《周帆:傳統也可以流行》
理解人物,成為人物
7年湘劇科班學習生涯結束,19歲的周帆進入長沙市湘劇院,主攻青衣。
青衣重唱,周帆從不間斷練唱、練身段,功底日益精進。她對人物的詮釋,也隨著自身閱歷的積累、年齡的漸長、世事的觀察,有了更立體的解讀和演繹。
2023年5月30日,《夫人如見》在長沙梅溪湖大劇院首演,作為女主角的周帆在舞臺上一鳴驚人。她把譚嗣同的夫人李閏的柔情、深情、悲情演繹得淋漓盡致,演繹了一名革命女性的時代蛻變、精神覺醒——從封建禮教舊家庭中的循規蹈矩,到追求精神獨立、人格自由。
《夫人如見》是第一部以周帆為女主角的新創劇目。從前期采風到創作、再到演繹,周帆深度參與。“要飾演好李閏,必須了解她的生平,包括到她生活過的地方去采風。”周帆三次前往瀏陽采風,同編劇討論劇本,仔細研讀揣摩人物,“理解人物,塑造人物,然后運用戲曲學習中的手眼身法步等技巧來演繹人物,最后成為人物,整個情緒層層遞進”。
周帆前后三次前往拜謁譚嗣同和李閏的墓地。“第一次是準備排演這出劇的時候,第二次是劇本創作出來后,我對人物有了更深一步的理解。第三次是這部劇首演后,我的感情更濃烈。”
周帆深刻地記得,第三次前往祭拜的那天,下著濛濛細雨,一種莫名的感傷縈繞心頭。走到譚嗣同墓前,周帆止不住地哭。“我感覺我就是李閏,站在了我夫君的墓前。譚嗣同是近代政治家、思想家、‘戊戌六君子’,他的背后是一位怎樣的女性在支撐?李閏為了完成夫君未竟的事業,付出了很多。當我對這個人物賦予了感情演繹后,此刻站在墓地前,感情不一樣。”
《夫人如見》至今已排演6場,場場爆滿。周帆因在劇中展現的扎實精湛的功力、大開大合的表演、銳意創新的表現,獲得觀眾一致好評。該劇榮獲第十八屆中國戲劇節“優秀劇目獎”、2023年度國家藝術基金資助項目。
跨界與創新
“在古戲臺上,傳統戲經由一代代人亙古不變地演繹——這是根,不能丟。現在的新創劇目,根據當代觀眾的審美、時代的變遷,進行藝術創造,包括燈光、舞美、服裝、化妝等新技術的加持,更貼近現代審美,從而讓現在的觀眾接受我們的傳統藝術。”周帆說,湘劇必須在傳承中創新發展。
2023年,結合流行唱法和京劇唱腔,音樂人張淇與演員曾黎跨界演繹《武家坡2021》狠狠火了一把。“《武家坡》是京劇中的一個傳統戲,融入現代流行音樂,觀眾覺得戲曲原來可以這么‘高級’!于是觀眾愿意再去重看《武家坡》,重新走近京劇。”在周帆看來,流行元素和戲曲的碰撞,讓傳統文化實現破圈。
周帆不曾停下探索與嘗試。2022年長沙市原創作品交響音樂會上,周帆和另一位演員合作《赤伶》,將戲曲與流行音樂結合,大受好評;在長沙市湘劇保護傳承中心排演的湘劇戲歌《琵琶嘆》中,周帆用流行唱法結合戲曲傳統,演繹了一個苦難而堅強的趙五娘,節目登上了央視舞臺。
周帆不斷吸收其他劇種之長,融合到湘劇表演中。在演繹李閏這一角色時,她打破傳統限制,一改傳統正旦端莊穩重的路子,創新運用花旦的表演程式,在身段、道白、表演上借鑒了話劇的表演方式,讓舞臺上的李閏更真實、更合理,“她不會像古人那樣走路說話,必須貼近生活,才能打動觀眾。”周帆說。
2017年5月,周帆帶著湘劇高腔折子戲《秋江》,登上法國國家歌劇院的舞臺。2017年9月,周帆進京演出湘劇高腔《護國》,湘劇第一次登上國家大劇院。
對湘劇始終如一的堅守和鉆研,周帆獲得湖南省第七屆藝術節“田漢表演獎”、湖南省中青年折子戲演員大賽金獎、長沙市“杜鵑花藝術節”金獎、湖南戲劇芙蓉(表演)獎等榮譽。
“七八年前,舞臺下的觀眾都是六七十歲的爺爺奶奶。現在,來劇場的觀眾基本都是年輕人。”周帆說,“只要你愿意走進劇場,沉下心來,你一定看得懂湘劇。只要你愿意走近湘劇,你就會愛上湘劇。”
如今,作為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周帆也在不遺余力培養學生。“年輕人在湘劇舞臺一線,守得住清貧,只為對湘劇事業的熱愛。湘劇人依舊在堅守、在傳承、在創新。”周帆說。
文 | 政協融媒記者 黃璐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