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9年,家住重慶萬州區的袁和菊滿50歲了,她沒有等來當兵4年的兒子的電話祝福,而是收到了兒子犧牲的噩耗。袁和菊整個人都崩潰了,她將兒子的遺像抱在懷里,整日以淚洗面,一下子暴瘦了30斤。
袁和菊看兒子照片
早些年,袁和菊就喪女、喪夫,只剩兒子張宜華與自己相依為命,為了兒子,她鼓足勇氣面對生活。
1975年,張宜華20歲,從小就崇拜軍人的他毅然選擇了入伍參軍。在部隊,張宜華成長很快,他升任了副班長,又升任了班長。袁和菊獨自在家以耕種為生,雖說一天下來十分勞累,但心里總是有盼頭,便不覺得累了。
1979年,對越自衛反擊戰打響,張宜華隨部隊開赴戰場,他表現得十分英雄。戰爭太激烈了,在與敵軍激戰時,張宜華壯烈犧牲。
消息傳到袁和菊那里,她整個人都僵住了,過了好一會兒,才痛哭失聲,繼喪女、喪夫后,不得不接受喪子的殘忍現實。
袁和菊一病不起,她將兒子的遺像放在枕頭邊,醒時又緊緊抱在懷里。村里人自發輪流照顧她,直到有一天來了一個姑娘,她拖著行李站在袁和菊床前叫了一聲“媽媽”。
聽見這聲“媽媽”,袁和菊猛然坐起了身,看到眼前的姑娘,她再次哭得撕心裂肺。
原來,姑娘叫袁玉蘭,是張宜華的女朋友,兒子還活著時,袁和菊就希望他倆早點結婚,可如今兒子不在了,也就談不到哪兒去了。
見袁和菊哭,袁玉蘭再也控制不住自己,她哭著撲過去抱住袁和菊,說道:“媽媽,從今天起我就和你一起生活?!?/p>
這句話,讓在場的人與袁和菊都驚呆了。
袁玉蘭和張宜華是小學同學,從小就對他的家庭比較了解。那個時候,張宜華還有妹妹,還有父親,可后來都相繼離世了,就剩下他和母親相依為命。而袁玉蘭家兄妹六個,父母健在,這讓她看到張宜華的家境就眼眶發紅。
長大后,在媒人的介紹下,兩人又見面了,袁玉蘭想都沒想就答應了這門親事。小時候同窗的經歷,讓兩個人無話不談,感情迅速升溫,兩顆年輕的心就此認定了彼此。
1975年,當地征兵。為了實現兒時的夢想,張宜華毅然參了軍。袁玉蘭雖有諸多的不舍,但善解人意的她還是尊重男友的選擇,支持他參軍。
臨走時,張宜華拉著袁玉蘭的手,說道:“這一走,我放心不下媽媽,希望你有空的時候能去看看她。”
袁玉蘭一聽,緊緊握住張宜華的手,對他說:“放心吧,我會經常去看望阿姨的?!?/p>
就這樣,兩個年輕人在離別之際,不但有了托付,還許下了“退伍榮歸之時,便是結婚成家之日”的誓言。
張宜華走后,袁玉蘭兌現了她的諾言,隔三差五她就會去看望張宜華的媽媽,還幫袁和菊干農活,這讓袁和菊心里很甜,也對這個未來的兒媳婦十分滿意,籌劃著等兒子回家就把他們的事辦了。
然而天有不測風云,不幸就偏偏降臨到了他們身上。
1979年2月18日,中越邊境的戰斗十分激烈,張宜華壯烈犧牲,消息傳回家鄉,讓他的母親和女友幾近崩潰,袁玉蘭將自己關在房間里,幾天幾夜都不出門。就在家人糾心與著急時,她突然打開房門,對全家宣布了一個決定,她要主動上門“認親”,將張宜華的母親供養到老。
彭國政、袁和菊、袁玉蘭
這個決定顯然遭到了全家的反對,父親更是嚴厲地說:“你經受得住周圍的閑言碎語嗎?”袁玉蘭聽后,只回答道:“他為國捐軀,我代他盡孝,不丟人!”“他的媽媽一生太苦,年輕時不但沒了丈夫,還沒了女兒,我從小就看著她帶著張宜華艱難度日,從沒有被困難打倒,如今熬到了該享福的年齡,兒子卻犧牲了,這種打擊怎么承受?”
聽了女兒的話,父親再沒有說什么,只是看著女兒收拾行裝,目送她走向張宜華的家。
兩個女人的家,袁玉蘭成了頂梁柱,她不但要操持家務,還要下地干農活,春夏秋冬,寒來暑往,硬是沒叫過一聲累和苦。
袁玉蘭給“媽媽”梳頭
兩年后,袁玉蘭26歲了。最先看不下去的便是張宜華的親舅舅,他對姐姐袁和菊說:“玉蘭才26歲,不可能就讓她在這個家呆到老吧,給她找個好婆家,別將姑娘的大好青春給耽誤了?!?/p>
舅舅一語驚醒夢中人,袁和菊認為是這么個理兒,便和袁玉蘭談起了這件事。哪知袁玉蘭一聽,立即表示了反對:“我嫁人了,媽媽你怎么辦呢?”
此時的袁和菊生活能夠自理,便與自己的弟弟一起勸說袁玉蘭成個家。經不住“媽媽”和“舅舅”的軟磨硬泡,她最終答應嫁人,但必須有個條件,那就是必須得帶著“媽媽”一起嫁。
如此苛刻又不現實的條件,誰愿意娶她,可就有這么一個人卻欣然同意了,那就是萬州武陵鎮的彭國政。
彭國政、袁和菊、袁玉蘭
彭國政在鎮子上干搬運,是個老實人,年長袁玉蘭一歲。他聽說姑娘的舉止后,頗為感動,打心眼里佩服她,于是立馬同意了袁玉蘭的條件。后來說起妻子,彭國政總會憨厚地笑著說:“認識她是我的福氣?!?/p>
彭國政搬到袁和菊家過起了上門女婿的日子,而袁和菊的內心反而打起了鼓,他不知道此后的生活是多了一個女婿,還是多了一個兒子。
然而,一件件事情讓袁和菊肯定自己是多了一個兒子。
武陵鎮離袁和菊的家隔著好幾十里山路,彭國政來回一趟要走上四個多小時,但他從來不抱怨,總是想方設法回家。一回來,第一件事就是下到田里干農活,他說:“我多做點家里的農活,媽和玉蘭才會輕松一些。”
就這樣,彭國政在鎮上干完搬運的活,立馬又回家干農活。
女兒彭燕和兒子彭波出生后,夫妻倆一商量,教著孩子喊袁和菊奶奶,含飴弄孫的溫暖漸漸撫平了袁和菊內心的傷痛。
2000年,三峽工程大移民,袁玉蘭和彭國政的家搬到了武陵鎮將軍路。沒有了田地,一家人的生活就得靠去外面掙,上有老下有小的負擔讓袁玉蘭毅然跟隨丈夫當起了搬運工。在碼頭上,100多斤的包裹扛在肩上,袁玉蘭從搖搖晃晃硬是給它扛得穩穩當當。
下了工,夫倆又以最快的速度趕回家,煮的煮飯,洗的洗衣,他們不想讓袁和菊做太多的家務事。
孩子們漸漸大了,袁和菊也上了年紀,為了讓一家人生活得更好,袁玉蘭和彭國政籌劃著在鎮上做點小生意。商量后,夫妻倆決定彭國政依然干搬運工,袁玉蘭學會了彭家的白糕手藝,賣起了白糕。
轉眼,袁和菊90歲了。她牙口不好,喜歡吃雞蛋,早上要吃水煮蛋,下面條的時候又愛吃煎蛋,夫妻倆不管誰做飯,都得按這個標準來。
40年如一日照顧,鄰居們都看在眼里,袁玉蘭和彭國政的孝行影響了整個小鎮,不是親生勝過親生,這是人間大愛。
冬天,袁和菊怕冷,袁玉蘭考慮周到,她準備了兩個電熱水袋,一個給她白天暖手,另一個就晚上暖腳。
袁和菊愛看戲,沒想到在一次上街看戲時摔斷了腿,在醫院里住了整整20天。袁玉蘭就沒日沒夜地守在病床邊,老人腿疼,她就想著法子哄,擦身體、喂飯從不含糊。
彭國政也沒閑著,他除了做飯,還負責給老人清洗換下來的衣服。為了能讓袁和菊的身體盡快恢復,彭國政每天換著花樣地熬湯,老母雞、鯽魚、豬蹄不重樣。
屏邊烈士陵園
為了給袁和菊復腱,彭國政還每天將她背出病房,攙著她一步一步慢慢走,旁人看見了,都羨慕地對袁和菊說:“你兒子真孝順。”袁和菊聽了總是笑得合不攏嘴,說道:“我享福呢!”
沒有人知道,他們并沒有一點血緣關系。
突然有一天,張宜華的戰友找到袁和菊,給她帶來了兒子的墓碑照片。到此,她們總算知道了張宜華的歸處,從模糊的埋骨地遷到了云南屏邊烈士陵園。
第二年春天,袁玉蘭站在了張宜華的墓碑前,相隔了40年,袁玉蘭泣不成聲。調整好情緒,她對著張宜華的照片說:“你為國捐軀,我替你敬孝。她是英雄的母親,也是我的母親,她永遠是我的親人,她需要我,我也需要她?!?/p>
袁玉蘭看望張宜華
十字承諾,千斤分量。袁玉蘭用她瘦弱的雙肩溫暖了袁和菊孤老的暮年。
山河無恙,一抷熱土一抷魂。我們的祖國,總有人在用自己的行動告慰英靈。
分享正能量故事,愿愛暖人間。
圖片來自網絡,侵權即刪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