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爽
理性天蝎女
治拎不清、玻璃心、擰巴癥
點燃你自律的心
最近,我的班味初見超標苗頭,就去看宋朝人生活。
宋朝人真是人均生活博主, 日常與琴棋書畫詩酒花為伴,把生活方式賽道,拿捏得死死的。
宋代吳自牧的《夢粱錄》有記載:燒香點茶,掛畫插花,四般閑事,不宜戾家。
熏香發氣養心,奉茶質樸內斂,書畫提醒內省沉淀,花藝帶來視覺盛宴。
香燒著燒著,發展為斗香。
一群人聚在一起,展示合香作品,互相品鑒,比試優劣。
茶喝著喝著,發展為斗茶。
一群人又聚在一起,斗完湯色斗水痕,還玩茶百戲。
掛畫, 平日收藏的詩詞畫,沙龍展示,鑒賞品評。
插花, 摘一把花,剪花枝,做造型,既展示花瓶的典雅,又不搶了花的風頭。
一邊看書,一邊代入,我的嗅覺、味覺、觸覺與視覺,好像漸漸與宋朝人聯通。
眼明了,腦清了,心靜了,班味也淡了。
"班味",這個詞,見詞如面。
讓人預覽到打工人素面朝天、衣著寬松、眼神疲憊、精神渙散的模樣。
網上有個熱門話題說,"一旦上過班,你的氣質就變了"。
不管之前多清澈,多陽光,多靜好,上班一段時間,班味就會接管你原先的氣質。
那是給不了任何人情緒價值的自顧不暇。
我從09年工作至今15年,體重比畢業瘦了八九斤,工作好像沒給我新增疾病。
貧血從學生時代就有,近視加重是因寫作。頭發、皮膚、眼睛有點不舒服的感覺,我就趕緊想辦法狙擊。
但我確實看到有些人,上班上得發福、長膘、水腫,眼白發紅,眼圈發黑。
職業病刻進骨子里,頸椎和腰椎間盤總有一個在突出,腸胃或扁桃體至少一個在發炎。
為什么有人沒班味、沒班病,據我分析,有2種:
第1種,不用上班,吃穿用度皆不愁,且沒被工作倫理洗腦過的有機人類;
第2種,雖在上班,上班期間沒有過度富集,下班后及時清除的智慧人類。
第1種,我不是也不評,第2種,我心神往之。
本著“今日班味今日散,本周班味本周畢”的原則,努力成為一名上完班卻沒班味的中年女。
(插畫師:Tetiana)
如何在下班之后,橫掃班味?
1,沙龍活動:到支流中洗班味。
我是社恐兼宅人,要不是現在帶娃有出門的KPI,我還挺愿意在家待著。
但看了宋代人豐富、高頻、雅致的沙龍,聞個香、賞個畫、插個花,動不動就聚在一起搞事情。
第一次讓我產生好奇,沙龍真的這么好玩嗎?
于是,我主動去尋找當地的沙龍活動。
爵士樂搖擺舞沙龍、繪畫欣賞沙龍、學術交流沙龍… 還有我較為感興趣的話題沙龍:
潛水愛好者,來聊海洋世界和海底秘密;自由撰稿人,來聊打工人日常想辭職,自由職業日常想上班的一天;國家一級導演文化學者,來聊怎樣給自己造一處阿勒泰。
上周末,我就去聽了一個國外名校人類學博士,分享她的論文選題和田野調查。
她是社科專業,參加沙龍的人,也多為社科專業。
我雖是門外漢,但聽得興致盎然,基本沒碰手機,3個小時,轉瞬即逝。
這是我平時接觸不到的話題,對我來說,不太有實用性。
但我忘掉工作糟心事、家庭瑣碎事,與一群素未謀面又背景迥異的人,天馬行空地談天說地,獲得一種“現在的我大于剛才的我”的飽滿感。
這些沙龍主題,與我的人生主線任務不相關,但我卻在支線中,獲取電量,得到放松。
2,時令生活:去自然里洗班味。
宋朝人活在四季里。
春天來了,要喝茶,選好茶葉,自制茶餅,從山中取來清泉,讓茶更香。
要踏春,換上最好看的衣服和鞋子,尤其是繡鞋,是踏春出游的點睛之筆。
要簪花,男子有簪花的習俗,少年和老翁,會在頭頂簪上一朵喜歡的鮮花。
夏天來了,要泡澡,每年5月,毒蟲易泛濫,細菌易滋生,瘟疫易蔓延,在泡澡水里加入艾草、菖蒲、白玉蘭,這樣的蘭湯能驅蟲避害,預防疾病。
要泛舟,夏季白天充斥著令人煩躁的蟬鳴,即使太陽下山,也熱氣不散。宋朝人泛舟湖上,動則脫鞋戲水,靜則水上聽風。
興致來了,月下泛舟,和朋友一同出游,于湖上賞月,浪漫到正無窮。
秋天來了,節日扎堆。
七夕,又叫乞巧節,長輩準備活蜘蛛交給女兒,睡前姑娘們把蜘蛛裝在精致小盒里,第二天早上起來看,誰的蛛網呈圓形或端正的形狀,就表示得巧了。
重陽節,禪寺舉行齋會,寺廟人潮涌動,很多人要登高,爬到山頂,拿出絹布,鋪在石上,擺好菊花酒和吃食,邊喝酒邊暢聊。
宋朝人將重陽登高稱為辭青,要跟漫長的生機告別了。
冬天來了,天氣寒冷,在家看看書、練練字,為除夕忙活完,新的一年開啟了。
看完宋朝人的一年四季,我感到遺憾,現代生活確實便利,但也基本告別了氣候和季節。
夏有冷氣,冬有供暖,冷鏈物流可跨區域,蔬菜水果可反季節。
近期,我有意識地效仿宋朝人度過夏季的方式。
泡澡,我用浴鹽代替了藥材,泛舟,全家到星海廣場坐電動船。
有時候,重拾傳統,過應季生活,吃時令蔬果,活在自然的節律中,能淡化自我工具屬性。
3,休閑愛好:在心流中洗班味。
琴是 很多文人的心頭好,耳熟能詳的學問家,如蘇軾、范仲淹、歐陽修,都是琴藝達人。
前幾天,我朋友跟我說,他送媳婦一把小提琴。
他媳婦小時候,父母給她報了小提琴的興趣班,那時候,她不愿練琴,每天糊弄。
長大后,他媳婦在銀行上班,每天下班回來,要么喪到不跟他說話,要么煩到專找他吵架。
后來有次搬家,翻出塵封已久的小提琴,他媳婦就拿起來拉,越拉越來勁,雖然琴很舊,但不耽誤釋放苦悶。
后來,每天不拉提琴,這班味就去不掉。
我想起有個段子,小時候沒上興趣班,長大后沒興趣上班。
而他媳婦說明,有興趣,能去班味。
我的愛好是寫作,也能幫我淡班味。
我是早起寫,感覺一天中,把最初的美好時光用于寫作,進入心流,得到高階愉悅,直接把班味的初始值拉到負數。
上班期間,如何防止班味過快增長?
心態層面:有個班上,多想好,少想壞。
看紀錄片《向上》時,美食博主楊樹梢聊到一個社會實驗 。
藝術家列了2塊黑板,一塊寫上Thanks,一塊寫上No thanks。
有人在Thanks處寫了空氣,在No thanks寫了核污染。
楊樹梢對于自己的行業,Thanks寫上:被看見,No thanks寫上:網絡噴子。
我也把工作的各要素,分解到Thanks和No thanks中。
Thanks:現金流、職場技能、上班搭子。
No thanks:通勤辛苦,重復工作,困在系統里,精氣被吸干。
很多事情,一體兩面。
有時候,當一個事你不得不做時,多想想thanks,少想no thanks。
大幅省下排斥感和對抗感,用來娛樂或休息。
《秘密》一書說,“吸引力法則是客觀的,沒有好壞之分,它只是接受了你的思想,然后以生命體驗的形式,把這些思想回應給你”。
所以多想thanks,就有越來越多讓你thanks的人事物出現,而多想no thanks,就有越來越多讓你no thanks的人事物出現。
行動層面,密集做事,偶爾皮一下。
我喜歡“早起+密集做事”的做事策略。
當媽后,經常聽人說孩子“貓一天狗一天”。
為了把自己天天相似度高的日子,過出辨識度,我也分為文一天、武一天。
夜間睡眠不佳的日子除外,早起是我的默認設置,5點半左右起床。
文一天,就是在家寫作,武一天,就是到小區慢跑23分鐘,一早上就給自己一個幸運數字。
6點半,洗漱完畢,出門上班。
通勤路上,看紀錄片以及提振精神氣的電影、電視劇。
到公司后,把手機藏在抽屜里,做好工作計劃,分好優先級別,開始密集做事,然后像車輪戰一樣,消滅待辦事項。
兩項工作間隙,皮一下,才開心。
我去丟垃圾,就當是投壺。
宋朝文人重視禮、樂、射、御、書、數六技,投壺源于射,第一箭中的,叫有初,投入壺耳的,叫貫耳。
我一般選擇走廊上的垃圾桶,站在兩三米外,睜一只眼閉一只眼,先瞄準、再出手,像投籃、似投壺,扔中開心,扔不中重扔。
午休承擔著我班味消消樂的重任。
一般和同事聊會天,回座位進行冥想,困了就瞇個10分鐘,起來找個沒人的樓道,選做或全做以下項目。
做一套八段錦,用五齒梳梳頭100下,干眼癥視頻跟練(按頭骨順、逆時針36次、按睛明穴36次、掄眼眶36次、揉太陽穴36次、鳴天鼓36次)。
前幾天,上班搭子親戚家小孩過周歲生日,中午迅速吃完,我陪她去商場買黃金配飾,店員用彩繩穿成手鏈。
我倆看店員靈巧地編織著,編織一截,把配飾、線圈、菠蘿扣串在其中,然后打上可伸縮的活扣。
看著她編織,莫名覺得神奇又減壓。
下午上班,效率不及上午高,但還是盡量少分神,多專注。
下午通勤路上,聽愉悅的播客,看輕松的節目。
《熊谷守一的地方》《我們由奇跡構成》《日日是好日》,這些日式小確幸,這半年來,幫我降低班味。
回家接孩子,和女兒玩下游戲,基本能讓一天的班味收官。
我在去班味的方法中,偏愛少花錢或不花錢的招,不然暫時去除班味,卻需要上更多的班。
上班時,密集做事,減少內耗。
午休時,高效休息,穿插養生。
下班或周末,到沙龍中、時令中、愛好中橫掃班味。
請做一個具備有機感的打工人。
~End~
作者簡介:梁爽,我愛自律,自律愛我。新書 《當鉆牛角尖,遇到四象限》、《把自己重養一遍》、《糟糕,今天內耗又超標》 ,公眾號:哪梁爽哪喜慶 ,微博:@梁爽笑抽筋了。
梁爽更多文章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