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些小伙伴來溝通,8月還會不會有政策,傳聞中的政策會不會落地。
這個回答好簡單:一定會,政策就像羊拉屎,能拉一路不帶停的,而且看起來往后還能拉幾年。
比如,我隨手搜一下新聞,就能看到新政策。各地都在拉,也都在不停的拉。
鄭州解除了限價,武漢也解除了限價。這是我們《》文中說的對8月的期待,限價政策應該也一定會解除,全國都一樣,遲早的事。
再看深圳,土地供應縮減了,今天安居集團發出了信號:收購主力戶型65平米以下的商品住宅、公寓、R3宿舍。這是在落地地方收儲的政策。
但是,我的觀點:出什么政策已經不是根本,今天的局面,根本在于:房地產政策(乃至其它政策)的邏輯依據到底應該是什么?
這是我們分析者們今天最應該討論的問題,其它所有的預測都是瞎扯。
有時候想想,平常我們被教育要像一個紳士一樣去討論問題,現在全錯,今天的局面,你需要像一個斗士一樣去探討問題。有話直說,反正早晚都是要貼膠帶的。
由3年前的嚴打教培走到今天,一夜之間,教培又成了支持消費的對象。俞敏洪是不是還能嗷一嗓子:扶我起來,還能再戰。?
其它政策,莫不如是。舉幾個例子,一個是“拉閘限電”,2021年的事,當時搞得東北的孕婦徒步爬樓20層回家,后來搞糾偏。我在2022年房地產調整開始大面積蔓延——那時候央行一直在強調是“個別開發商”問題——時我寫過文章,提醒過我們的房地產政策防止極端化。另一個是打擊資本無序擴張,比如螞蟻金服、游戲放號,整個摧毀,中丐股的股價往下跌個7-9成,打完了,再放號重新安撫。
房地產也是同樣,經歷過去幾年的交易者,相信比我更有切膚之痛。
就這么搞過來搞過去,兩面煎糊之后呢,所有的行業參與者(企業、個人)都給搞得云里霧里,糊里糊涂,不知道自己到底要干什么,該怎么干,完全處于一種惶惑、不安、驚懼、沮喪的處境,而且是持續處于。
這就是政策干預最大的傷害,過去數年,這種政策如同三歲孩童般的隨意性,導致了今天的市場主體已經完全不能按照一個穩定的市場預期去展開經濟行為,也就是說,我們的市場功能實質上是被摧毀了,讓位于Q力號令。這一點必須要實實在在的指出來,典型的J劃經濟已經回來了,我們已經身處其間。
簡單總結,隨意的政策干預不僅是毀滅了大量的來之不易的財富,更可怕的根本點在于:它破壞了F治環境。產權與法治,是市場經濟得以運行的先決條件。沒有這些,所有的經濟分析都無從展開。
這就是為什么,越到后來出來說話的學者越少,而針對經濟本身運行的表達也越少,極少數敢言的學者關注的都是制度建設方面的內容。就是這個原因,市場賴以運行的基礎被破壞了,你只能去講基礎。脫離了基礎,去分析市場,無論是房地產行業,還是互聯網行業,你都會陷入不能邏輯自洽的矛盾之中。
一些對歷史感興趣的童鞋,可以回顧一下當年莫干山會議的內容。那樣的時刻,沒有多少人去談經濟增長率、城市化率、房價水平,中青年學者們談的最多的是:“為錢正名”,談的是市場經濟是個什么玩意兒,需要什么制度配套。原因也是一樣的,在Q力完全主導的經濟里,沒有市場分析的空間。
這不是一天形成的,而是逐日浸染的。這也不是哪一個行業如此,而是重要的行業都如此。房地產作為2003年以來的支柱產業,不可能“獨善其身”。恰恰相反,所有的干預是從它開始的。
運用這樣的基本常識,我們可以很輕松的看明白房地產政策放松的邏輯依據是非常脆弱的。注意,我下面說的并非是僅限于房地產一行一域。
首先,過往所有的房地產政策限制,難說是有法律基礎。比如五限令,這其中,只有限貸政策可以說是站得住腳的——擔心杠桿率太高沖擊金融系統,那么央行降低買房者的貸款比重是合理的。但是,舉凡限價限購限售,實際上嚴格推敲起來,都很難站得住。當然,這已經是歷史了,不去深究它。
其次,就目前的經濟現實而言,完全沒有任何理由執行哪怕是一丁點兒的緊縮政策了。稍微懂點經濟都應該知道,GDP不是什么重要的數字,真正展現經濟冷熱、和老百姓生活密切相關的經濟指標是:CPI、失業率、PPI,而這三個數字都非常、非常,不好看。在房地產而言,房價已經全國性普跌,并且是大幅下跌,這種情況下當然要支持。就是再簡單的常識,都知道要松綁,想盡辦法去讓重要的經濟指標好看。客觀說,我們看到的政策支持,有,而且很多,但問題出在哪兒呢?在于一、政策不直面承認過往的打擊是錯誤的、過重了,因為你不坦率承認,即便是你在糾偏,市場主體還是不放心。二、政策過短的糾偏,恰恰展示出的是政策的隨意性依然好大。想打就打,打完就收,好似經濟發展如同小孩過家家,小船翻了也沒關系,扶正也很容易。但事實上不是。
第三,地方城市房地產松綁的動作完全是找不到邏輯所在。我們都知道,房地產調控政策的核心就是“五限令”,那么松綁也很簡單,就把五限令解除就好了,原來束縛房地產發展的東西統統解除。但是在過去幾年來看到的事實是,“五限令”松綁實質上是一個“組合”。就是這五個限制性政策里面每一個政策都可以有很多變化,而五個限制性政策加起來可以有指數級的擴大。隨手以深圳為例,限購可以調整區域,也可以調整社保,限貸可以針對首套和二套又做不同區隔,9070政策也可以,利率也可以,公積金怎么提取也可以,這些政策每一個都可以針對不同的人群做出很多變化。但我的問題是:這個邏輯依據在哪?為什么同是深圳人,去坪山和去南山,待遇就不一樣了?你去為這樣的政策找合理性,本身就已經默認了在南山的權利比在坪山的權利重要。但凡你懂點法律,稍微搬出上位法去跟他較真一點,就會發現這些依據統統都是很脆弱的。不管在那里,性價比好的房子都好賣,性價比不好的房子都一樣不好賣,哪有什么區域非限不可、別的區域可以放開隨便買的理由呢?在比如說,買賣雙方都一直在期待的增值稅“5改3”,按邏輯早該取消才對——房價都跌的沒有增值了,還要這個干什么,但是它遲遲不取消你也找不到什么邏輯依據……類似這樣的,你可以找出很多來。
把這個組合搞到非常復雜,本質上,也是在對市場進行精細化、精準化、手術刀一般的干預管理。它的作用,和上面說的政策的“隨意性”是一樣的。唯一不同的是方向性,我們現在都知道房地產的政策是只可能松不可能緊,但是它今天這樣松明天那樣松,你還是測不準它到底要怎么干。
是以,一句話:在這樣的“管理”下,你對房地產行業、房地產市場、房價走勢能怎么去判斷?根本無從談起,像當初大炮說,ZF想讓它怎樣它就怎樣。問題是,現在似乎也玩脫了,國內外所有的案例都表明,國民基礎性資產一旦確認下沉,誰的力量都不夠使,只能交給時間慢慢恢復。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