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奧運這個全球矚目的舞臺上,營銷之戰從未停歇,它不僅是體育競技的較量,更是世界頂級品牌智慧與創意的較量。
歷史上,百事可樂與可口可樂的紅藍對決,阿迪達斯與耐克的體育裝備較量,都是營銷界的傳奇雙雄會。它們的故事在每一次奧運盛會中被重新書寫,成為品牌史上不可磨滅的篇章。
今年的巴黎奧運會,在中國讓人印象更深的是乳業巨頭蒙牛和伊利之間的營銷較量,它們在這片戰場上展開了一場別開生面的品牌角逐。
蒙牛,作為巴黎奧運會的全球合作伙伴,享有著無與倫比的曝光優勢。
伊利,作為中國體育代表團官方乳制品合作伙伴,同樣不甘示弱,通過贊助一批頂尖運動員,展現了其品牌的力量與決心。
我問了行業內幾個人,今年對巴黎奧運會的哪個營銷印象最深,答案最多的是伊利、陳魯豫的合作,伊利、沙和尚扮演者的合作,以及伊利的海報烏龍事件。
前兩個是正面營銷,后一個是負面新聞。但總體而言,伊利在本屆奧運會的營銷聲量是巨大的。
那么伊利的營銷勢頭蓋過蒙牛了嗎?
01 巴黎奧運會,蒙牛和伊利的營銷動作
在2024年巴黎奧運會期間,蒙牛和伊利采用了不同的營銷策略。
蒙牛首次以奧林匹克全球TOP合作伙伴的身份亮相。作為巴黎奧運會全球TOP合作伙伴,蒙牛享有諸多特權,包括全球范圍內使用奧林匹克知識產權、優先廣告投放權、參與圣火傳遞等。
在巴黎奧運會的15家TOP級贊助商中,蒙牛和阿里巴巴是僅有的兩家中國企業。
為了最大化利用這一頂級贊助資格,蒙牛主要進行了一系列營銷動作:
蒙牛邀請了旗下多位知名代言人,包括演員湯唯、谷愛凌、趙露思、靳東、楊紫和王一博等,參與奧運火炬傳遞活動,并在奧運開賽前通過社交網絡進行大規模造勢,提升品牌曝光率和影響力 。
此外,蒙牛與國際知名導演張藝謀合作拍攝宣傳片,以其獨特的視角和情感表達,展現了奧運精神和情懷,傳遞了蒙牛品牌“要強”的核心價值。
由于奧運TOP贊助商的排他性,伊利無法直接參與奧運相關的官方營銷活動。因此,伊利通過其他創意方式進行營銷。
伊利是2024年奧運會中國體育代表團的官方乳制品合作伙伴。在營銷案例上,最讓人印象深刻的是伊利與陳魯豫的合作,以及伊利與沙和尚扮演者劉大剛的聯合營銷。
與陳魯豫的合作,伊利利用了巴黎奧運會會徽與陳魯豫形象相似的網絡梗。
伊利宣布陳魯豫為“巴黎觀賽大使”,并拍攝了一支幽默廣告片。在廣告片中,陳魯豫親自玩梗,與觀眾互動,成功將她的形象與巴黎奧運會聯系起來。這次合作不僅提高了伊利的品牌知名度,還增加了品牌的趣味性。
此后,伊利發現巴黎奧運會場館的配色與《西游記》中沙和尚的服裝配色相似,于是邀請沙和尚的扮演者劉大剛擔任“伊利巴黎時尚大使”,并命名為“時尚·巴沙男士”。
通過這一有中國特色的梗,伊利制作了一個充滿幽默感的短片。在短片中,劉大剛與現代網絡梗相結合,如“想你的沙,還是吹向了巴黎”和“夢幻紫、巴黎紫,咋看咋像我身上的絕絕紫”,這個創意內容吸引了大量關注。
此外,伊利還贊助了全紅嬋、鄭欽文、孫穎莎、王楚欽等運動員,在他們獲得好的成績后,第一時間更新相關海報,獲得關注。
可以看出,作為TOP級贊助商,蒙牛的營銷更加正式和直接,無論是火炬傳遞還是與張藝謀合作的宣傳片,都緊密地與蒙牛的主題“要強”相連。
而伊利則通過擦邊營銷手段,巧妙地在不提任何奧運相關元素的前提下,擦邊暗示自己與奧運的關系,吸引大眾的注意力。
02 伊利“伏擊”蒙牛成功了嗎?
如前文所述,因為奧運會的官方合作伙伴具有排他性,因而只有少部分品牌可以光明正大地借奧運會營銷,但作為一個流量和話題中心,任何品牌都不想錯過這樣的營銷機會,因而它們會想辦法通過擦邊的方式營銷。
以 2012 年倫敦奧運會期間阿迪達斯和耐克之間的激烈競爭為例。阿迪達斯擁有奧運會官方合作身份,但耐克的“伏擊”在業界引起了轟動。
耐克繞過了倫敦奧運會廣告限制,招募了 400 名運動員作為形象大使,穿著他們的鞋子,在倫敦、俄亥俄州和牙買加等“小倫敦”,這些富有創意的地點拍攝短片,引發巨大關注。
在中國,每當有運動員創造佳績,耐克就發布“活出你的偉大”主題海報,海報沒有任何奧運元素,但人們一眼看去,一定會認為這是奧運海報。
那一年,37% 的人以為耐克是奧運贊助商,而知道官方贊助商阿迪達斯的比例為 24%。耐克在社交媒體上獲得了 57000 名粉絲,而阿迪達斯只有 12000 名。
耐克證明了即便不是奧運會贊助商,依然可以把奧運營銷做得深入人心。
本屆巴黎奧運會,伊利的伏擊策略效果同樣不錯,仔細看伊利比較火的兩個視頻,會發現它擦邊意圖非常明顯。
在與陳魯豫的合作中,一個外國人問陳魯豫:“你把臉贊助給巴黎賽事了嗎?”
陳魯豫說:“是伊利的贊助。”
然后這個外國人重復說“巴黎logo,伊利贊助。”
這里沒有出現巴黎奧運會,但暗示的就是伊利贊助奧運。
在與劉大剛的合作中,一個外國人問:“你是把審美贊助給巴黎賽事了嗎?”
沙師弟說:“不是。”
外國人自答:“又是伊利的贊助。”
可以看出,兩支片子,出現多次的是“伊利”、“贊助”、“巴黎”,這幾個詞。
普通大眾其實不關心誰是奧運會的贊助商,但也知道贊助奧運的肯定是頂級品牌。
伊利通過兩個病毒視頻,讓消費者誤以為自己是奧運會贊助商,相信蒙牛相當難受。
除此之外,就如耐克用運動員形象做奧運擦邊營銷一樣,伊利也使用了這個策略,在運動員奪冠第一時間快速放出海報,贏得好評,但這一點伊利玩得有點過。
乒乓球女單決賽還沒結束,孫穎莎奪冠的海報就放了出來,而在網球女單決賽開始前,鄭欽文的奪冠海報也出現在戶外。伊利最終不得不為此道歉。
伊利的“伏擊”營銷,如果沒有海報烏龍事件,可以說非常完美,不過總體而言,我認為伊利的整體營銷還是得大于失的。
03 不贊助奧運會,品牌如何做伏擊營銷?
雖然成為奧運會的官方贊助商能獲得巨大的曝光機會,但高昂的贊助費用也讓許多品牌望而卻步。不過,不贊助奧運會并不意味著品牌就無法借助奧運的熱度進行營銷。
以下是一些有效的伏擊營銷策略:
●充分利用社交網路
社交媒體的興起為品牌提供了前所未有的營銷機會。相比于傳統媒體,社交媒體具有更強的實時性、互動性以及傳播力。
在奧運會期間,社交媒體上會產生大量與奧運相關的熱點話題。品牌可以及時捕捉這些熱點,并結合自身的產品或服務,創作出具有話題性的內容,迅速引發網友的關注和討論。
品牌也可以發起話題挑戰、舉辦線上活動等,鼓勵用戶參與互動,產生大量UGC,擴大品牌影響力。
●借力熱門運動員
雖然奧運會的官方贊助商享有排他性的優勢,但品牌仍然可以通過贊助運動員來進行有效的伏擊營銷。
運動員作為奧運會的核心,他們的表現和故事往往能夠引發廣泛關注和討論。品牌可以選擇知名運動員作為代言人,通過他們在奧運會期間的表現和影響力進行品牌推廣。
例如,本屆巴黎奧運會,伊利贊助了網球運動員鄭欽文,并在她的比賽期間進行了一系列相關的營銷活動,提升了品牌的曝光率。
2012年,作為耐克代言人的劉翔退賽后,耐克第一時間發布上文提到的劉翔相關海報,成為網絡熱點。
通過贊助運動員,品牌還可以制作一系列創意內容,如幕后花絮、訓練視頻、賽后訪談等,在社交媒體上進行傳播。這種策略不僅能借助運動員的流量提升品牌知名度,還能通過真實的故事引發情感共鳴。
●緊跟熱點
奧運會期間,各種熱點話題層出不窮,從開幕式到各項比賽,再到運動員的精彩瞬間,都是品牌進行伏擊營銷的絕佳機會。品牌需要具備快速響應和執行能力,在熱點出現時,迅速推出相關的營銷內容,借勢推廣品牌。
緊跟熱點的關鍵在于速度和創意。品牌需要具備靈活的團隊和高效的執行機制,確保能夠在熱點出現的第一時間響應。
此外,創意內容需要與品牌形象和奧運精神緊密結合,才能在眾多信息中脫穎而出,獲得消費者的關注和喜愛。
2012年倫敦奧運會,劉翔因傷退賽,杜蕾斯很快就發了一條微博,這條微博成為全網爆款,成為當天最熱的話題之一。
●傳遞運動精神
奧運會所傳遞的運動精神是普世的,任何品牌都可以將這種精神與自己的品牌價值觀相結合。
一個巧妙的方式是,在不涉及到侵權的情況下,把奧運元素如綠茵場、運動器材、運動裝備等與品牌精神結合,讓消費者認為自己與奧運有著關聯。
耐克在2012年倫敦奧運會期間的“活出你的偉大”系列廣告就是一個典型的例子。耐克沒有直接使用奧運會的標志,而是通過強調運動精神,將品牌與奧運會聯系起來。這種營銷方式不僅避免了侵權風險,還成功地傳達了品牌的價值觀。
奧運會的贊助商是有限的,即便對于頂級品牌來說,因為贊助政策的排他性,也使得競爭的頂級品牌無法直接借奧運營銷。
但間接的營銷方式有很多,借社交網絡做營銷,伏擊競品,已經成為一個有效且高性價比的策略。可以預見,在未來的大型賽事中,這樣的伏擊營銷會越來越多。
關注【尋空的營銷啟示錄】視頻號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