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老葉說點事
這是我的一位在醫院工作了20年的護士同學,對老人看病就醫時的一些建議,我覺得很值得大家聽一聽:
1、看病前做好一些準備
看病前,整理好個人病歷、過敏史、用藥史等相關資料,并盡量提前掛號預約,減少等待時間,提高就診效率。
2、看病盡量要有家人陪同
不管去醫院看病,還是去住院,也不管身體狀態怎么還行,都建議要有家人或朋友的陪伴。
尤其是老年人,一旦需要去看病了,這身體素質多半是不太好的。
有人陪伴的話,不僅能提供情感支持,還能在關鍵時刻協助溝通、記錄醫囑或處理日常事務,減輕我們生病時的心理負擔和奔波勞累。
3、不要自我診斷
在醫生給出診斷后,很多老人都習慣利用互聯網或一些書籍,或者問親戚朋友等等方式,來了解相關疾病知識。
雖然這種做法是積極的,也是對自己身體一個重視。但切勿通過這些方式來自我診斷,和忽視醫生專業的意見。
我們看病要做的就是,結合醫生的專業知識,加上自己的一些了解,更全面地去對待病情,最后做出更合適的選擇。
4、看病時要多聽多問
面對醫生給出的醫療建議,首先我們要保持開放心態,多聽多記,但也不能盲目接受,要對各種建議勇于提問。
多了解治療方案的原理、預期效果、潛在風險及替代方案,這樣才有助于我們治療疾病時,能得到更好治療。
5、合理選擇治療方式
一般情況下,我們看病時,建議遵循這個原則:可以在門診解決的問題,就不要去住院。不要有點不適,就動不動要住院治療。
雖然說住院才有報銷醫療費,但是小病大治可不是那么好的,明明在門診幾十塊錢就可以搞定,非要住院觀察,這增加不少費用不說,還容易浪費醫療資源。
并且住院時,周圍都是病人,也容易增加感染疾病的風險。
6、多注意每日治療費用清單
住院期間,我們要定期檢查費用清單,確保每項費用是合理且必要的,避免不必要的收費。
如有疑問,也要及時與護士或醫生詢問溝通,維護自身權益,可別出了院才來翻舊賬,這樣往往很難解決問題。
7、治療過程中有啥疑問要敢講
在治療過程中,有啥不適,或對治療方案有啥疑問時,我們不要猶豫,要勇敢并盡快跟醫生提出疑問,并要求詳細解釋。
良好的醫患溝通,往往是確保治療效果的關鍵。
8、不要盲目相信網上的醫療信息
現在隨著互聯網的發展,在網上出現了很多醫療信息,雖然很多都寫得很好,但其中也是有好有壞,良莠不齊的。
因此,對于這些網絡信息,我們應謹慎對待。
可以去看,但要選擇權威醫療機構、專業醫生發布的信息。
并結合個人實際情況進行判斷,不要盲目相信,最好還是能去醫院就去醫院檢查好!
9、不要分享經驗和聽信病友經驗
住院時,我們與同病房的病友交流,雖然說可以帶來不少心理慰藉,但也要保持理性的頭腦。
不要隨便分享自己的治療經驗,也不要盲目聽從病友的治療經驗,尤其是說什么偏方土方之類的經驗。
先不說可不可靠,就說人與人的體質和病情都是不一樣的,這治療方案也會不一樣。
如果你分享的經驗,誤導了人家,或者別人誤導了你,都會產生不好的后果。
10、嚴格遵循醫囑
出院后的康復階段至關重要,我們務必嚴格按照醫生的指導進行用藥、飲食和鍛煉等。
任何時候都不要自行增減藥物,違背醫囑、擅自改變治療計劃的行為,可能會影響我們病情治療效果。
真擔心藥吃太多不好,可以根據自身情況詢問主治醫師,看是否可以改善一下。
11、 保持良好的醫患關系
看病過程中,我們遇到態度不佳的醫護人員時,首先要保持冷靜,不要直接發生沖突;
其次,也不要過度情緒化,多換位思考下,能理解就多擔待下;
最后,真的理解不了時,可以通過正規渠道,如醫院投訴部門、客服熱線等反映問題。
求合理解決方式,避免直接沖突,導致后續我們看病不順,影響心情還耽誤治療。
12、看病時要保持樂觀心態
人吃五谷,哪能不生病。尤其是老了,人人都會生病。
因此,當我們去看病時,要保持積極樂觀的心態,不要過度驚慌,也不要老往最壞的去想,記住現在醫療水平很先進了,很多疾病都是可以得到解決。
很多時候,我們得病不算嚴重,可心里過度驚慌恐懼,導致心理問題嚴重,就容易使我們的病不嚴重,都會變嚴重了。
說到最后,不知大家覺得我這護士同學說的有道理嗎?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