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史簡介
一般情況:患者男性,74歲 ,因“左側肢體乏力1月,加重2周。” 入院。
患者訴于1月前左側肢體乏力,在當地醫院就診,予MRI診斷右側放射冠、半卵圓中心、額葉皮質腔隙性腦梗死(急性期),兩側放射冠、右側半卵圓中心腔隙性腦梗死(亞急性-慢性),造影示右側頸內動脈顱內段重度狹窄(80%),右側頸內動脈起始部多發動脈瘤,梭形。左側頸內動脈起始部多發大動脈瘤。予抗板、營養神經、改善循環病情好轉出院。2周前自覺左側肢體乏力加重,行走困難,站立不穩。今為進一步診治復查,來我院就診,門診以“頸動脈狹窄,顱內動脈瘤”收入我科,患者起病以來,一般情況可,二便可,食納可,體重如常。
既往高血壓病數年,口服厄貝沙坦氫氯噻嗪片、硝苯地平緩釋片控制血壓。腦梗死1年。
入院情況:神志清醒,GCS=15,問答切題,遵囑活動,雙側瞳孔等大等圓,直徑2.5mm,對光反射存在,雙眼各方向活動充分,無眼震,雙側鼻唇溝對稱,伸舌居中,余顱神經未見異常。四肢肌張力正常,左下肢肌力3級,左上肢4級。右側肢體肌力正常。指鼻試驗及跟膝脛試驗準確,余共濟運動查體未見異常。深淺感覺正常,生理反射存在,雙側病理征未引出,頸無抵抗,克氏征陰性。
入院診斷:
雙側頸內動脈C1夾層動脈瘤
頸內動脈狹窄(右側C6段重度);
高血壓病;
腦梗死后遺癥
外院造影情況:
術中情況
分別1.5 /2.0球囊擴張后,血流穩定
支架前OCT:可見兩夾層動脈瘤之間明顯腔內分隔
木馬技術
中間導管在海綿竇段后,輸送支架至C1段,回撤中間管,開始釋放wallsent7x40支架。
支架橋接:再分別橋接wallsent7x40、9x40
復查造影:血流通暢
支架后OCT:夾層分隔消除,支架貼壁好
術后患者無明顯不適
光學相干斷層成像(OCT)是一種利用光源的短程相干特性對活體組織內部結構斷層成像的技 術。OCT較傳統的血管內成像技術如冠脈造影、血管內鏡、血管內超聲等分辨率更高,是目前分辨率最高的血管內成像技術,對觀察血管內的細微結構更具有優勢。讓醫生在患者的血管腔內有了一雙帶著放大鏡的眼睛,能實時360°從內部觀察血管壁的情況,獲得血管內部的圖像信息,故有“活體顯微鏡”之稱。
盡管數字減影血管造影(DSA)是診斷顱內動脈瘤的金標準,但DSA只能定位動脈瘤并分析其大小和形態,無法精準評價其管壁厚度及結構特征。近年來,相關研究已證實OCT在顱內動脈瘤管壁病理形態評價中的可行性和有效性,并以此為基礎開展了深入研究。
關注“鐘書醫生”公眾號:專治腦血管病,科普醫學知識,追求文明生活!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