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系【醫學人物周刊】原創,如需轉載請添加文末微信。
全文4085字,閱讀時長約11分鐘。
▲博濟惠民醫院老樓
背著沉甸甸一大麻袋的蔬菜、自家榨的菜油, 坐幾個小時的大巴車,中途還要倒車幾次,只為到來醫院跟大夫們說聲謝謝……
這些平日里面朝黃土的淳樸農民,不善言辭,卻以他們最樸實的方式表達著內心的感激。
類似這樣的場景,新鄉醫學院第一附屬醫院腫瘤科主任姬穎華曾見過無數次,每一次都讓她感動得淚濕眼眶。
“醫生是不能收患者禮物的,但看著那一個個真誠無比的眼神,又怕他們會覺得你是瞧不上這些農村土產,于是只能拿下幾顆菜意思下,為的就是給他們一份體面與尊重。”
從醫二十載,姬穎華始終心系患者,同樣的患者也會回饋以真心,這樣的真心更是要醫者精心去呵護。
這樣的全心為患者也正是新鄉醫學院第一附屬醫院(以下簡稱“新醫一附院”)所一直秉承的,由于特殊的歷史沿革,這所百年名院是目前全國唯一一家坐落于縣域的省直三甲教學醫院,這使其兼具著前沿醫學開拓和基層醫療提升的雙重重任,成為優質醫療資源輻射基層的標桿。
作者 | 人物君
坐落縣域的百年名院
作為中國最早的西醫醫院之一,新醫一附院如今已走過128載春秋。1896年,加拿大醫學博士羅維靈等在汲縣(現“衛輝市”)創辦的博濟醫院,為新醫一附院前身。后醫院經擴建后更名為惠民醫院,成為當時豫北地區規模最大、最為先進的醫院,也是那時候全國最好的醫院之一,與現在很多耳熟能詳的百年名院齊名。
1922年,惠民醫院成立的護士學校,拉開了河南西醫教育的序幕,并成為之后平原省醫科學校、豫北醫專再到新鄉醫學院等所有醫學教育的開端。醫院此后又經數次易名,1982年隨著豫北醫專升格為新鄉醫學院,醫院也因此更名為新鄉醫學院第一附屬醫院(以下簡稱“新醫一附院”)并一直沿用至今。
這座見證了中國現代醫學崛起的名院,在近130年的歷史滄桑中始終堅守在衛輝,即使在行政區域劃分調整后這座曾經的中心城市衛輝府已繁華難在。這份對醫院百年積淀的恪守,使得新醫一附院成為目前全國唯一一所仍坐落于縣城的省直三甲教學醫院,如今院內依舊保留著100多年前建院之初的博濟惠民醫院老樓,在與現代醫院大樓的交相輝映下,見證著這座百年名院的傳承與發展。
相比于其他省直大學附屬醫院,新醫一附院在地理位置上是存在一定劣勢的,但某種程度上也是一種優勢,因為它是真正走進基層百姓中間的一流大醫院。這座有著深厚文化底蘊以及良好教學基礎的百年名院,其坐落于縣域的地理位置,使得其與基層百姓有種天然的親近感,這是很多地處核心城市的大三甲醫院所不具備的。
新醫一附院在與頭部大醫院間保持緊密交流的同時,承擔著將前沿的尖端診療技術引導至基層的獨特紐帶作用。肩負著大三甲醫院開拓創新與縣域地區醫院教育引領雙重角色的新醫一附院,每年都會舉辦各類針對全國各地的縣級醫院醫護人員的培訓班,旨在將其掌握的臨床前沿技術更好地在基層推廣,實現縣級醫院在診療規范性上的同質化成長,最終為廣大的基層百姓獲益。
兼顧前沿/貼近百姓
地處縣域的新醫一附院面對的患者中,很大一部分是來自農村地區的百姓,經濟條件普遍較差些,這就要求他們在治療中做到“既要兼顧前沿,又要貼近百姓”。相對于在北上廣以及各省會城市的大醫院,新醫一附院的治療費用要明顯低一些,就是為了讓老百姓的錢都能用在刀刃上,讓豫北地區的農村百姓在“家門口”就能享受到頂級的醫療服務,并且治療費用還低。同時,為了更好地為基層患者服務,新醫一附院還會定期組織醫護人員下基層,為縣域內百姓提供免費體檢及義診服務。
溫暖的服務態度是新醫一附院所有醫護工作者所一直秉承的,對于腫瘤科更是如是。姬穎華表示,當患者得了腫瘤后,他的整個心都是冰涼的,這時候就更需要醫護人員用暖心的服務來驅散他們內心的寒意,讓他們重新燃起對生命的希望。
所以,即使新醫一附院腫瘤科每位醫生的日常工作都很繁忙,但只要有患者或家屬前來問詢,科室醫生們總會耐心地與他們交流。姬穎華和他們科室同事的電話、微信,很多患者和家屬都有,就是為了方便患者有問題時可以隨時找到他們,這也是在其他很多大醫院所少見的。
▲新鄉醫學院第一附屬醫院腫瘤科主任 姬穎華
正因為如此暖心、時刻為患者著想的服務態度,很多來這里治療的患者,無論是在新醫一附院初診后又去外面醫院會診或是在外地醫院治療后又回到這里的,都會因為這份溫暖而選擇留下來。
“在我們這,患者的依從性都非常的好,很多患者整個治療都是全程跟著我們。”
這些年來,姬穎華見證了全球腫瘤學科的飛速發展,成立于1991年的新醫一附院腫瘤科緊跟時代的步伐,實現在腫瘤的臨床治療和科研方面的不斷突破。目前,科室在肺癌、食管癌、淋巴瘤、乳腺癌等多種腫瘤以及癌痛規范化內科治療、放射治療以及食管癌光動力治療等方面的水平已與國際接軌。
科室更是打造了一支精英人才隊伍,全科醫生均為碩士以上學歷,其中更有來自國內外名校的22名博士,構建了集臨床、科研、技術與臨床轉化等為一體的腫瘤學科體系,年收住院患者2萬多人次,成為整個河南地區乃至全國腫瘤治療領域卓有影響力的存在。
重燃腫瘤患者的希望
2004年加入新醫一附院腫瘤科的姬穎華,親歷了整個腫瘤學科最為快速發展的階段。晚期腫瘤患者已從原先的基本不可治愈到現在部分患者能實現長期生存甚至于治愈的程度,癌癥已不再與絕癥劃等號。
“我不敢說在我們這一代醫生中能將腫瘤徹底攻克,但確實能使很多患者的生存達到一個長周期,這是目前已經實現的小目標。”
20年來,姬穎華挽救過無數的患者,讓她印象特別深刻的一位肺癌患者,當時來就診時已出現癌細胞肺上轉移,肺部有大小病灶一兩百處,大家當時都覺得救治希望不大,但患者強烈的求生欲,讓他愿意配合治療最后再試一把。看著患者不放棄的眼神,腫瘤科團隊決定盡她們最大的努力去嘗試。而這位患者在先后經歷了靶向治療、化療和抗血管生成治療等方案后,腫瘤細胞竟然被奇跡般地控制住便消退了。之后病情雖有反復,但在治療后又得到了很好的控制。這位原本預想只剩幾個月生命的肺癌患者,在新醫一附院腫瘤科的不懈努力以及患者本人的積極配合下,如今已是生命再延續的第十個年頭。
“能使得患者的生命延長,這是件很偉大的事。”
類似這樣的病例,姬穎華這些年來經歷過很多很多。尤其是近十年來,腫瘤診療的突飛猛進,各種新藥物、新技術的不斷涌現,越來越多原本希望渺茫的腫瘤患者被治愈或得到長期生存。每每看到這些患者在她們的治療下,好轉、康復,姬穎華的內心總是最開心激動的,因為她正在逐漸實現著自己年輕時的夢想,為腫瘤患者重燃生命的希望。
姬穎華出身在一個醫學世家,父母都是醫生。在她小時候的印象中,無論刮風下雨,只要患者的一個電話,他們都會第一時間趕去。父母對于工作的一絲不茍,對待患者全心付出的心,在姬穎華的成長之路上刻下了深深的印記。從小的耳濡目染,讓姬穎華對于醫學有著天然的興趣,她想長大后能和父母一樣,成為一名救死扶傷的醫者。
而在姬穎華18歲那年,家庭的一場變故更是堅定了她學醫的想法。那一年,姬穎華的父親被查出了肝癌,由于當時治療條件有限,短短幾月父親便離世了,這對于當時年輕的姬穎華而言,是一輩子難以抹去的傷痛與遺憾。
“父親對女兒的愛永遠是那么深沉,我甚至還沒來得及回報他一點,便再也沒了機會。”
從巨大痛楚中艱難走出的姬穎華,從未翻開那段記憶去想太多,但在一種潛意識的影響下,讓她希望能幫助更多像她父親一樣遭受癌癥折磨的人,將一個女兒未及對父親盡上的愛,奉獻給萬千患者。
“自己淋過雨,便總想著為別人撐起把傘。”
不舍晝夜與時間賽跑
對于姬穎華而言,挽救這些腫瘤患者成了她潛意識的本能。她希望能盡自己的全力,將腫瘤學科往深里做一些,讓更多的患者有希望活下去。
而對于腫瘤學這樣一個高度復雜且發展日新月異的學科,姬穎華覺得要去學習的東西實在太多了,時間根本不夠用。于是只能不斷去擠時間,將全部精力投入到瘋狂的工作中。
每天姬穎華一早到醫院,處理完各種臨床事務后已是中午1點半左右,匆忙扒拉口飯,就要趕緊開始下午的MDT會診、科研討論等,這些事情處理完回到家中已是晚上9點。沒有休息,繼續開始各類線上學術會議、討論等,因為白天都被臨床事務所占據,撰寫論文、課題等工作,她只能熬夜完成。基本早上6點起,晚上能在12點睡覺已是幸事,項目急時通宵趕稿都是常有的事。
更為關鍵的是,這樣的超強工作強度不是只在某些天,而是全年無休的輪軸轉,年復一年。
對于姬穎華而言,一年中難得的空閑只有大年初一的上午,從年初一下午開始就又回復到各種忙碌中。有一次,姬穎華剛動完乳腺結節手術,而在手術的第二天她需要趕著交一份省里課題的標書,但右胸部位剛做完手術特別疼,整個右胳膊根本抬不起來。為了不耽誤工作,她只能靠著左手食指逐個字母地去敲,硬是將標書寫完,便順利拿下了該項課題。
“就是一分鐘也不想去浪費,如果花時間去休息,總感覺對不住大家。”
本就是工作狂的姬穎華,如今作為科室領頭人,更是將每一天時間的運用精確至分毫。她想著自己多辛苦一點,就能為科室多留下一些東西,為年輕人的發展多鋪平一些道路。
“我們走的越遠,將來年輕人的路就會越順暢。”
這些年來,姬穎華最感謝的是家人對她工作不遺余力地支持,但同時也覺得自己虧欠家人是最多的。因為工作實在太忙,家里老人、小孩的照顧都是丈夫來負責。姬穎華的丈夫是位病理科醫生,雖然平時的工作也是特別忙,但為了妻子能多那么一點休息時間,他把家里的大小瑣事都一個人擔了。
“兒子每次也會跟我說,媽你不用管,家里的事有我和我爸處理就行,你就好好休息。”
看著懂事得讓人心疼的孩子,姬穎華內疚于錯過了太多對他的陪伴,這些年來竟沒有一次接送過他上下學。兒子去北京、上海參加游泳比賽,別的孩子都是父母跟著,他都是自己去。
但為了那么多亟待治療的腫瘤患者能多一點生存的希望,姬穎華只能在取舍間,舍了小家為了大家。
“有一段時間,兒子跟我說他以后挺想當醫生的,但我不想他那樣,因為太辛苦了。”
但也許正如羅曼羅蘭所言:真正的勇士,是在看透了生活的真相后,依然熱愛生活。
責編 | 周 韻
校對 | 趙 越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