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7月23—27日,福建農林大學公共管理與法學院耕地酸化改良調研實踐隊一行赴南平市浦城縣開展為期一周以耕地酸化改良調研助力鄉村振興為主題的“三下鄉”社會實踐活動,展現了當代青年的責任感和使命感,引導新時代青年在社會課堂中受教育、長才干、作貢獻。
圖為實踐隊隊員對農戶入戶走訪調研。羅莊浩拍攝
為落實大學生志愿者暑期文化科技衛生“三下鄉”社會實踐活動工作部署要求,協助配合浦城縣農業農村局,深入田間地頭進行點對點土壤采樣與農戶調查,并對當地土壤酸化改良后現狀進行調研,2024年7月23日,福建農林大學公共管理與法學院耕地酸化改良調研實踐隊在南平市浦城縣集結。通過此次實踐活動,旨在深入了解當地土壤改良酸化現狀,以實地考察和數據分析等形式,調研改善耕地酸化情況,為鄉村振興注入新鮮活力。
“三下鄉”活動全面深化,文化、科技、衛生三大領域協同并進,不僅深耕科研實踐之田,更拓寬了文化認知的邊界。在此背景下,實踐團一行首先抵達了浦城縣農業農村局,與工作人員和專業老師進行了深入的交流,對浦城縣農耕和土地情況進行初步了解。并深入文化腹地,參觀浦城美術館暨范迪安美術館,深入學習浦城文化藝術的多彩斑斕與源遠流長,以此增進對浦城深厚文化底蘊的認知,感受中華傳統文化的深邃與博大,為后續的社會實踐活動奠定堅實的文化基礎。
實踐過程中,實踐隊精準定位耕地酸化改良樣點,下田進行土壤采樣工作,形成耕地自然稟賦與農戶信息、農戶滿意度測評統一聯動機制,精準匯總評價前期耕地酸化改良治理模式的實施效果。
圖為實踐隊隊員采集土壤樣本。陳冠軍拍攝
為提高此次實踐活動調研效率,確保土壤樣本的廣泛性和多樣性,實踐隊采取線上采訪+線下走訪調研等形式,了解浦城縣土壤耕種問題與農田基本狀況,并針對農戶在肥料使用、酸化治理、耕地保護上的困惑進行交流、討論與解答,協助農民樹立正確耕作理念。在實踐過程中,團隊成員根據酸性土壤所需調理劑分量,針對不同區域土壤酸化特點和不同農田種植體系土壤產酸特點,探索能及時清除農田產酸、維持農田酸堿平衡的長效治酸技術,使耕地土壤pH長期維持在適宜作物生長范圍。
圖為實踐隊合影留念。李浩煜拍攝
實踐團隊充分發揮專業優勢,利用學校資源,結合專業所學,在走訪串戶中開展耕地保護宣傳活動,把每一項法律法規、每一條耕地保護的重要意義送到千家萬戶,切實增強農戶的耕地保護意識。
此次調研活動中,農戶們的支持發揮了極其關鍵的作用。他們的積極參與不僅為實踐隊提供了寶貴的一線資料,也為后續的分析研究奠定了堅實的基礎。團隊成員與泥土為伴,與農民同行,親眼見證了農民們對土地的珍視與呵護,更深刻理解了“汗滴禾下土”的艱辛與不易和鄉村振興對農業現代化、提升農業生產效益的關鍵作用。這種基于實地調研的合作模式,不僅體現了農民與科研工作者之間的良好互動,也為推動農業科技的進步和促進農村經濟發展做出了重要貢獻。
圖為實踐隊隊員在浦城縣美術館閱覽書籍。陳嘉怡拍攝
農業豐則基礎強,農民富則國家盛,農村穩則社會安。此次“三下鄉”社會實踐活動,團隊成員以實際行動詮釋“請黨放心,強國有我”的青春誓言,更在實踐中深刻體會到了鄉村振興的深遠意義與身為青年的責任擔當。使團隊成員在了解國情、了解農民最迫切需要解決的問題的同時,以青年語言講好福建故事、助力鄉村發展的生動實踐。鄉村振興的道路雖長且艱,但有了青年一代的參與和貢獻,以“小我”融入“大我”,又因“大我”而成就“小我”,定能開創出更加美好的明天。(胡小靜)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