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昭帝劉弗陵,漢朝第八代帝王,于公元前74年猝然離世,終結(jié)了其輝煌統(tǒng)治,令人扼腕。
皇逝乃朝野大震,而劉弗陵之崩,更添漢室困境。其年尚幼,且未留后嗣,令漢室未來懸而未決。
劉弗陵離世,漢朝皇位驟然懸空,無繼者以承大統(tǒng)。
由于先皇無嗣,眾人便從皇親中尋覓繼承人,聚焦于先皇兄弟及其子嗣。霍光等重臣經(jīng)過慎重考量,最終選定漢昭帝五兄之子劉賀為帝。
未獲甄選前,劉賀靜守菏澤,恪盡諸侯之責(zé)。一旦詔命下達,他喜不自勝,即刻率眾奔赴長安,赴任新職。
諷刺的是,劉賀進京未滿一月,霍光等重臣便聯(lián)手逼他退位。面對霍光勢力,劉賀無力抗?fàn)帲K被廢黜遣返。返鄉(xiāng)后,他連昌邑王之位亦失,僅在封地遭軟禁。
史載霍光聯(lián)手眾臣廢黜劉賀,皆因劉賀行徑荒唐至極。入京僅二十七日,其惡行已逾千件,眾皆不齒其治國之才。若劉賀登基,漢朝恐將陷入危難之中。
正是這份緣由,霍光終獲眾人擁戴,一舉廢黜劉賀,掌握權(quán)柄。
二十七日內(nèi),劉賀何所作為?西漢最短命帝王,其人究竟何許模樣?遭廢黜后,他又將迎來何種歸宿?
回溯劉賀的傳奇,需自其父輩起探尋根源。
昔日漢武帝時代,育有六子,五子劉髆,乃劉賀之父,幼子劉弗陵,后承昭帝之位,家族血脈,綿延皇圖。
漢武帝晚年,巫蠱之禍起,太子遭奸臣構(gòu)陷自盡,家族幾遭滅頂。老五老六,雖為幼子,本無繼統(tǒng)之望,其子亦然。然此變故,皇位傳承之路驟變。
繼太子之后,二子不幸早逝,未留子嗣。漢武帝對三子四子均不青睞,加之三子主動請纓赴京守衛(wèi),觸怒龍顏,二人皆被武帝默然排除于儲君之選外。
接下來,我們提及的是老五,他便是劉賀的父親,一個同樣不可忽視的存在。
漢武帝曾深寵老五,其母李夫人,昔日寵冠六宮,傾國傾城之美譽,初源自她。老五因此備受青睞。
漢武帝膝下六子,除嫡長子太子外,五皇子尤得圣心。故若太子不幸早逝,依常理,五皇子應(yīng)最有可能承繼大統(tǒng),登上帝位。
問題核心在于,昔日的巫蠱之亂,實則與老五息息相關(guān)。不少奸佞之徒,彼時覬覦太子之位,實為助老五奪權(quán)鋪路。
關(guān)于此事,老五或許并不知情。巫蠱之禍時,他正值青春年少,對政治懵懂無知。加之李夫人已逝數(shù)年,難以為他謀劃。
多數(shù)人相信,老五對巫蠱之亂一無所知,實則其舅李廣利暗中策劃,且行動時未告知老五。
盡管老五或許蒙在鼓里,其存在卻與巫蠱之禍緊密相連,單憑這層關(guān)系,太子之位對他而言已成奢望。
于這紛擾世事中,劉賀悄然降臨于世。
史籍未載劉賀確切生辰,后世學(xué)者則推斷其生時巫蠱之禍未至。彼時,太子敵黨正密謀以巫蠱之名削弱太子勢力,逐步牽連,欲除其羽翼。
巫蠱之亂,遲至劉賀誕生一二載后方席卷史冊,此前歲月靜好,未受其擾。
劉賀的降生,為漢朝的后續(xù)歲月鋪就了波瀾壯闊的序章。歲月流轉(zhuǎn),至其六歲之際,即武帝辭世前夕,其父亦撒手人寰,漢朝再添一重變故。
老五劉髆之死,史學(xué)界眾說紛紜,不少人推測實乃漢武帝暗中布局。彼時武帝已決意立老六為儲君,老五便成了其登基路上的絆腳石,故而其亡或藏武帝之手。
漢武帝雖已瓦解老五背后的政治網(wǎng),其舅李廣利更降匈奴,余黨亦遭清算,然他仍對老五心存芥蒂,恐其日后危及六皇子帝位。
幼時劉賀便遭父喪,生母之謎更添傳奇。史籍未載其母名姓,遂引后人遐想:或許與父同赴黃泉,或卑微無名,僅為姬妾,且早逝人間。
自幼背負復(fù)雜歷史,劉賀輕齡即承王位,成為漢朝昌邑王。然其成長之路,或許缺乏長輩指引,孤獨前行。
對于劉賀而言,這后來竟成了最為致命的轉(zhuǎn)折點,命運的沉重一擊悄然降臨。
假若劉賀少時得遇智長輩,如母側(cè)在且諳政事,其登基后,穩(wěn)固帝位或可期。此情境,不妨借鏡漢文帝之往事。
遺憾的是,劉賀因缺乏賢能長輩的指引,對政治紛爭全然無知,更兼缺乏引導(dǎo),個人修養(yǎng)亦顯不足。此二者,悄然間為其日后被廢黜的命運鋪設(shè)了基石。
昌邑王劉賀登基未久,漢武帝便辭世而去,漢昭帝時代隨之開啟。隨后十三年,劉賀漸趨成熟,然于史頁間,其身影頗為淡薄,幾無波瀾可尋。
彼時,他僅為平凡王爺,因雙親早逝,放任自流,化身頑劣少年,于昌邑國橫行無忌,百姓苦不堪言。其間,龔遂大人曾竭力規(guī)勸,望其收斂。
劉賀雖暫納龔遂忠言,然未幾便逐其使,復(fù)行頑劣之徑,盡顯稚子不羈。
十余載光陰匆匆逝,公元前74年,漢昭帝駕崩,無嗣承統(tǒng)。隨后,霍光領(lǐng)銜的漢朝中樞,于宗室之內(nèi)尋覓新君,以續(xù)漢室香火。
霍光面對困境頗感棘手。漢武帝六子中,長子一脈幾遭巫蠱之禍絕嗣,僅余一孫,既無爵位又流落民間,其貌不揚,難承大統(tǒng)之望。
繼后,老二一脈斷絕。老三因昭帝時密謀政變,亦被摒棄。老四尚存,卻乃一介武夫,不諳治國之道。若其掌權(quán),恐國將不國。
老四與老三,同根同源,老三政變失敗自盡,皆因霍光之謀。若老四掌權(quán),霍光必遭清算,下場難料。老六漢昭帝一脈,亦已絕嗣。
細算之下,皇位之屬,唯老五一脈最為適宜。
老五這一脈,血脈延續(xù)至昌邑王劉賀,成為其唯一傳人,承載著家族的希望與未來。
劉賀在懵懂間,皇位如天降甘霖般驟然而至,他尚未有任何作為,便已君臨天下。
劉賀正值青春年華,約莫十九、二十之齡,風(fēng)華正茂。
獲悉登基為帝,劉賀的反應(yīng)出人意料。他即刻攜隨從啟程,消息入耳即行,日夜兼程直抵長安,盡顯急切之心。
劉賀的隨從大多籍籍無名,僅龔遂因曾諫言稍有名氣。此后,龔遂更成為劉賀短暫帝業(yè)中的核心人物,影響深遠。
赴長安途中,劉賀舉止盡顯稚氣。他因?qū)⒌堑畚欢趴v不羈,沿途嬉戲,更兼強擄民女。且不顧京城局勢未明,便急不可耐地奔赴,似恐皇位有變。
劉賀的舉止缺乏應(yīng)有的深邃與沉穩(wěn),相較于漢文帝當(dāng)年進京的沉穩(wěn)風(fēng)范,其表現(xiàn)顯得頗為遜色,令人不禁感嘆其城府之淺。
誠然,他尚是二十歲的青年,周遭乏人指點迷津,行事稍欠考慮,實屬情理之中,無需苛責(zé)。
劉賀迅速抵達長安,旋即開啟了他荒誕不經(jīng)的帝王歲月。
劉賀昔日所為,實則劣跡斑斑。他犯下的錯事,細數(shù)之下,主要有以下幾方面。
入京后,劉賀未循古禮,未向六叔致哀。依制,他應(yīng)自京城起哀,直至宮門。然劉賀卻以情感難抒為由,拒行此喪儀,令眾嘩然。
劉賀登基途中,雖手握玉璽與綬帶,卻未遵循古制,即刻前往劉邦陵寢祭拜,此舉顯違禮制。
漢昭帝薨后,劉賀竟于國喪間,違制遣人購雞豚,肆意食葷。此舉悖于時禮,且其私攜兩百余人入宮,放縱嬉游,更添非議。
劉賀在國喪之際,竟放任樂聲四起,對昌邑舊部大肆封賞,濫授官職。更甚者,他竟擅以皇命,頻發(fā)詔書于京畿各部,索求無度,行為令人咋舌。
史載劉賀在位僅二十七日,惡行累累,逾千樁,堪稱史上之最昏庸之君。若非及時廢黜,恐漢室將陷入萬劫不復(fù)之境。
換個視角審視,后世或可思量:劉賀所為惡行,其惡劣程度究竟幾何?
劉賀之行,實乃違禮悖俗之舉,與賢君風(fēng)范相去甚遠,更似稚童胡鬧,而非帝者應(yīng)有之態(tài)。
相較那些穢亂宮廷、政變喋血、為權(quán)屠城,乃至野心勃勃,妄啟戰(zhàn)端,致數(shù)十萬無辜生靈涂炭的惡行,這些舉動似乎并不那么惡劣。
劉賀的行為雖不當(dāng),實則更似孩童的任性發(fā)泄,與違法罪行相去甚遠。若真有關(guān)聯(lián),也僅是輕微逾越禮儀范疇,未觸及道德底線之事。
后世普遍認為,所謂千余惡行,非劉賀一人之過。他僅主政二十七日,日均需犯下數(shù)十惡,方達千數(shù),顯然不切實際。因此,諸多惡行或應(yīng)歸咎于其下屬,而非劉賀一人。
劉賀或為一昏庸之君,然而評判其品性善惡,實屬不易,難以一概而論。
盡管劉賀行為稚嫩,猶如頑童,霍光仍難以容忍其行徑。
他進京后,霍光為首的朝臣始終密切注視其行。劉賀所行,皆非明君所為,其意更欲掌控京軍,掙脫霍光桎梏。
若劉賀持續(xù)擴張權(quán)勢,終至無所掣肘,屆時其言行舉止或?qū)⒊醣娙祟A(yù)料,無人能準(zhǔn)確預(yù)見其將如何肆意妄為。
隨后,霍光心生廢黜皇帝的念頭,開始籌劃新的宮廷風(fēng)云。
霍光于劉賀登基前已權(quán)傾朝野,昔日漢昭帝亦俯首聽命。新帝劉賀于京城立足未穩(wěn),面對霍光之威,更顯得力不從心,難以抗衡。
當(dāng)時京城,霍光勢盛,官員多附之,軍隊亦受其控。劉賀曾欲令龔遂掌皇宮守衛(wèi),然龔遂力薄,霍光勢不可擋,終致交接未果。
隨后,霍光以太后之名,私下聯(lián)絡(luò)朝臣,謀求廢黜君主之議。他并未親自出面,而是借太后之威,行廢立之事。
然而,深宮中的太后,實乃霍光之外甥女,其意即是霍光之意志。
劉賀登基二十七日之際,霍光猝然攜百官闖宮,事前已密捕其隨眾二百余,宮城守衛(wèi)盡入霍光掌控。
隨后,霍光巧妙布局,推其外孫女至前臺,并暗中引導(dǎo)朝臣揭露劉賀劣跡。終在稚齡太后的旨意下,劉賀皇權(quán)被徹底剝奪。
這場廢帝之舉,實則為宮廷政變之實,然而劉賀勢力盡失,宮中護衛(wèi)盡歸霍光麾下。霍光不僅手握實權(quán),更得道德高地,背后更有太后撐腰,使其行動名正言順。
終局之際,劉賀無奈屈從,被徑直剝奪了皇位。
劉賀遭廢黜后,即被遣返昌邑國,隨即陷入軟禁困境。其隨行的二百余眾,幾乎盡遭屠戮,命運多舛。
數(shù)載光陰,劉賀被幽禁昌邑,廢黜之余,王爵亦成泡影。彼時,京城風(fēng)云再起,霍光扶漢宣帝劉詢登基,新君臨朝。
數(shù)載流轉(zhuǎn),霍光辭世,漢宣帝終掌乾坤。登基后,宣帝對劉賀心存戒備,歷經(jīng)數(shù)年審視,確信其才疏學(xué)淺,遂賜封海昏侯,遣其遠赴南疆。
西漢時,海昏地處漢疆之南陲,近乎邊緣。漢宣帝授劉賀此爵,實則寓含貶謫之意,意在放逐。
劉賀雖獲海昏侯之位,享片刻自由,然僅四載便辭世。其后,封國廢而復(fù)立,未及一世,遇王莽篡漢,西漢覆滅,其血脈亦隨之?dāng)嘟^。
在歷史的塵埃中,劉賀的傳奇悄然鋪展。他的經(jīng)歷,如同一幅波瀾壯闊的畫卷,緩緩展開,訴說著過往的輝煌與滄桑。這便是劉賀的故事,簡短而深刻,令人回味無窮。
西漢劉賀,雖貴為帝王,卻成史上最短命。非不善治,實乃教育缺失之過。其人生雖波折,終難掩命運之悲。
特別聲明:以上內(nèi)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nèi))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wù)。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