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后臺回復書名一鍵免費閱讀 : 明朝那些事兒 | 我與地壇 | 滄浪之水 | 長安的荔枝 | 生死疲勞 | 三體全集 | ……
蝸牛書訊,讓一部分人先看到外面的世界。
每周一晚,與你不見不散。
點擊“關注”,第一時間了解最新書情。
2024
一周新書速遞
1、讀客:李清照活得夠“拽”
別看李清照的詞寫得溫柔婉約,她這個人活得可一點也不溫吞保守:
她才華橫溢、不吝筆墨,在一群男子中寫出一首首力壓蘇辛的千古佳作;
她發表《詞論》,批評當時的詞壇大家歐陽修、王安石、蘇軾不會寫詞;
李清照性格豪放,愛好玩樂,游湖賞春,痛飲高歌,活得瀟灑又肆意;
面對婚姻,李清照更是古代少有的敢于頂著世俗異樣眼光和輿論狀告丈夫、主動離婚的女子……
她是敢愛敢恨、自由不羈、憂國憂民的千古第一才女,才高識更高,活得夠“拽”,令人心折。
2、真故:我的老娘八歲半
今年86歲的姜淑梅被稱為“傳奇奶奶”,她的人生像一串“瘋狂”的冒險:
1937年出生、10個月時鬼子進村、11歲解放軍打濟南、22歲大饑荒;29歲文革。
她經歷多次死里逃生,卻始終哈哈大笑地活著。
60歲認識了第一個字,76歲出版了第一本書,一不小心就暢銷全國,央視叫她“傳奇奶奶”。
80歲又開始學畫畫,82歲學書法,下一個目標是活到130歲。
這本《我的老娘八歲半》由她女兒執筆,是對姜奶奶80多年冒險生涯的小小總結。
翻開本書,就像端一把椅子,跟奶奶一起坐在午后的小院子里聽她娓娓道來。
3、后浪:今晚好眠:你應該知道的睡眠常識
很多人一談到睡眠問題就說失眠,但現實中的問題遠非這么簡單。
夢游、打呼嚕、過早覺醒……都是重要卻容易被忽略的睡眠障礙。
還有被稱為21世紀現代病的“睡眠呼吸暫停綜合征”:
在睡眠期間,我們的氣道和舌頭周圍的肌肉松弛無力。
這時,如果舌頭后墜堵住了氣道,就會導致呼吸暫停,令人十分痛苦。
并且,每次出現呼吸暫停的時候,我們會因為缺氧而努力吸入氧氣,反復覺醒,最后陷入慢性睡眠不足的狀態。
最終導致我們白天困意強烈,判斷力和專注力下降,嚴重者還會引發高血壓、糖尿病、腦卒中、心肌梗死等大病。
如何克服這些問題,掌握一些高效入睡與覺醒的實用技巧,實現夜夜好眠呢?
美國斯坦福大學西野精治教授在這本書中分享了許多實用有效的睡眠良方,有需要的小伙伴快來pick。
4、讀客:海妖的詛咒
“不可能犯罪之王”保羅·霍爾特代表作,詭計精妙,反轉驚人!
坐落于偏遠村莊的克蘭斯頓莊園,流傳著一個神秘的家族詛咒:
據說當海妖叫聲響起時,沒聽到聲音的人都將死于非命。
第一代莊園主被怪物推下塔樓,尸體上留下猙獰的抓痕;
第二代莊園主因精神恍惚而摔落崖底,粉身碎骨而死……
如今,海妖的尖叫聲再度響起,詭異的事件頻頻上演:
午夜莊園,窗外飄蕩著可怖鬼影;封閉閣樓,深夜傳來蹊蹺腳步聲;閑置房間,無人清掃卻一塵不染……
現任莊園主能否逃脫家族詛咒,揭開一代又一代人慘死的真相?
5、紫圖:總有人間一兩風 填我十萬八千夢
華語文壇18位文學名家寫給當代年輕人的治愈之書,清新明媚,真摯動人。
肖復興在《年輕時應該去遠方》里寫:漂泊,會讓你見識到你沒有見到過的東西,讓你的人生半徑像水一樣蔓延得更寬更遠。
史鐵生在《奶奶的星星》里寫:每一個活過的人,都能給后人的路途上添些光亮,也許是一顆巨星,也許是一把火炬,也許只是一支含淚的燭光……
樸素真誠,溫暖有力,在匆忙的通勤路上或難眠的孤獨夜晚,讀讀這些文字,內心的暗角也會亮堂一些。
6、讀客:大宋風骨
北宋是內憂外患、積貧積弱的困頓時代,也是名臣輩出、匡扶社稷的奮進時代。
謚號“文正”的范仲淹,用一生詮釋憂國憂民,成為后世文人仰望的“天下楷模”;
一代文宗歐陽修,生于貧苦之家,卻奮至廟堂之上,是知人善任的千古伯樂;
歷經三朝的重臣富弼,身處逆境亦不改君子本色,敢于國難之中挺身而出……
他們是彪炳史冊的大人物,也是在飄搖時代里心懷理想、踏實篤行的普通人。
翻開這本書,感受憂國憂民的儒家精神,相信這歷久彌新的理想之光會讓我們越讀越堅定。
7、后浪:人人用得上的法律課
專門寫給普通人的法律實用指南,專講日常生活中的麻煩事兒:
隱私泄露、照片被濫用、被鍵盤俠狂“噴”……個人如何妥善應對?
合同壓榨、加班沒錢、無故被裁……職場新人如何保護自己的合法權益?
高鐵霸座、寵物傷人、快遞丟失損毀……《民法典》中那些好用趁手的維權知識點。
有它在手,吃虧少有!大家都能成為自己的法律顧問,在生活織就一張踏實安全的防護網。
8、真故:著魔
赫爾曼·布洛赫,德語文學巨擘,與卡夫卡齊名的“中歐四大小說家”之一。
曾獲諾貝爾文學獎提名,托馬斯·曼、米蘭·昆德拉、喬治·斯坦納一致推崇。
這本書是他的長篇代表作,臨終前還在精細修改,是反思歐洲歷史的重磅佳作。
故事發生在“一戰”后十年,講述了一個流浪漢來到一個小山村后,用他致命的、有害的思想污染了整個村莊,導致全體村民陷入著魔狀態,繼而引發了一系列邪惡事件……
全書對群眾的盲從心理進行了尖的剖析,并對歐洲的文化弊端進行了深刻反省,被認為是關于納粹崛起的最經典的作品之一,可與托馬斯·曼的《魔山》相媲美。感興趣的小伙伴不妨一鍵訂閱。
9、力潮:押井守的電影人生
押井守,日本動畫電影邁向世界的道標,以一己之力擴大了動畫片探討嚴肅主題的深度和廣度。
他的電影氣氛陰郁、沉重,畫面充滿隱喻和象征,能讓觀眾在震撼中觸摸到人性和世界的深層本質。
這本書是他的精選影評訪談錄,內含50部影史經典佳作賞析:
從1968年《2001太空漫游》到2017年《水形物語》,時間橫跨半個世紀,讓影迷朋友大飽耳福。
他在書中還首次深入講述自己的表現方法論,對影視創作感興趣的朋友,這本書肯定會讓你收獲滿滿。
10、真故:小說使用說明
法國當代著名文學批評家亨利·戈達爾撰寫的一部20世紀法國小說發展史。
法國小說在20世紀經歷了非常特殊的變化過程。
在此之前,小說往往按照時間順序進行敘事,按照因果律安排情節,并努力營造文學摹仿現實的錯覺。
從19世紀末20世紀初開始,一些小說家——例如伍爾夫和喬伊斯——開始對這種小說創作傳統提出挑戰。
他們打破現實和虛擬的墻壁、發展出新的結構,與以人物塑造和故事敘述為核心的傳統摹仿小說拉開了距離。
亨利·戈達爾這本《小說使用說明》即關注了這樣一種革新性的批判潮流,揭示了小說創作的多種可能。
11、博集:小顧聊繪畫·叁
“小顧聊繪畫”系列時隔十年重磅新作,搞笑風格依舊,內容花活兒增多。
特別是在畫家選擇上,可謂一個比一個怪異、一個比一個“變態”:
離經叛道的街頭藝術家班克西,一個從沒在公眾面前露過臉的天才畫手。
他不屑于在陰暗小巷涂鴉,而是把畫畫在公交車站之類顯眼的公共場所:
他既不怕警察也不怕攝像頭,以一種純粹的英式幽默完成深刻的主題表達:
擅長畫“鬼”的荷蘭畫家耶羅尼米斯·博斯,一個顛覆傳統的中毒的瘋子。
他消解了宗教畫的神圣性,將尖銳的諷刺和庸俗的日常糗事融于畫作之中:
下面這幅畫中人體屁股上的五線譜,仿佛來自地獄的聲音,也可能是受到了隔壁練樂器的熊孩子的啟發:
藝術不止一面,畫家不止一種,讓我們跟隨顧爺一起欣賞西方藝術,解密別樣的文化密碼。
12、讀客:成為更理性的人:哲學始于驚詫
如何運用哲學思考更理性、更客觀地認識當下這個魔幻世界?
如何運用哲學觀點更正確、更快捷地走出空虛迷茫的精神困境?
這本貼近生活的哲學小書給我們提供了一些具體可行的建議。
比如,今天大多數年輕人都意識到,家庭關系并非一直穩定可靠。
真正融洽的家庭關系是需要家庭成員擁有很高的智慧才能實現的。
特別是孩子成年之后,得主動在血緣基礎上重新建立親密關系。
這就是“交朋友”中“交”的含義,也即柏拉圖口中的“原初友愛”。
真正的朋友是讓彼此能夠成為更完善的人,和父母相處依然如此。
這是重新養育自己的必經過程,也是一個年輕人成長成熟的標志。
13、真故:虛無主義
一本寫給當代年輕人的反“空虛”指南,豆瓣1518人打出8.6高分!
在嚴肅語境里,虛無主義通常不是啥好詞,老被拎出來警告、批判;
但日常語境里,我們又時時把“空虛”掛在嘴邊,真切感受到無意義。
那么,虛無到底是什么?虛無主義到底是毒瘤還是療愈現實的良藥?
這本書結合當代社會的日常情景,以生動有趣的案例做了頗有啟發的分析。
例如下面這一段,簡直就是對內卷時代個體和文化癱軟無力的精準攝像:
當下這代人,厭倦了他們不切實際的努力,再度變得極度懶惰。
情況就像一個人只有在接近破曉時才沉沉睡去:
先是來一些偉大的夢想,然后覺得懶懶的,最終為自己賴在床上不起來找到一個機智或聰明的借口。
是不是很扎心?破解這種無力感的精神鑰匙到底是什么?書中自有深刻答案。
14、理想國:看不見的陪伴:與微生物共生的奇妙之旅
一本書帶你走入奇妙而被忽略的微生物世界!
你會驚訝地發現:人類的日常生活處處被微生物制約:
潔癖患者注意!勤洗手和不洗手一樣容易讓人生病;
減肥也別老盯著運動,身材胖瘦與腸胃微生物群落有關;
自閉癥患者的人際交往行為受阻,也和微生物群落有關。
是不是很神奇?還有一些微生物界的常識會徹底打破我們的固有認知:
鯨吃蝦時會剝殼;樹懶身上有顏色的毛是某種“美味”;養狗能降低兒童過敏的發生率……
內容新奇親切,語言幽默直白,生物小白也能開開心心讀完,順便漲一籮筐見識,大賺!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