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了解古玩知識
官窯
北宋大觀、政和年間,官府在汴京(今河南開封)開設的瓷窯場。官窯是中國古時五大瓷窯(柴窯、汝窯、官窯、哥窯、定窯)之一。后世廣意上官窯意指由中國歷代政府營建,為其燒造瓷器的窯場,所生產的陶瓷供宮廷所用。因此除了有名的宋代官窯之外,亦有遼代官窯、明代官窯等。官窯產品必須符合皇家的審美觀,客觀上就限制了陶瓷工匠的藝術發展,清乾隆之后,官窯產品也就逐漸沒落了。
基本介紹
在中國陶瓷史中,“官窯”和“官瓷”是兩個完全不同的概念,二者是一種交叉而非重合關系。
“官瓷”是一個特定的特謂,專指宋大觀及政和年間于汴梁所設的官窯所造瓷器,青瓷釉色晶瑩惕透,有開裂或呈冰片狀,粉青紫口鐵足是其特色。諸如:官窯出戰戟、這種瓷器和汝瓷、哥瓷、宋鈞瓷、定瓷合稱中國五大名瓷。
南宋渡江后,江北名窯均毀于戰火,景德年前,賜江西昌南鎮名“景德鎮”,盡遷各地名匠于此。元代忽必烈又在此設浮梁瓷局,除皇家專造外,還將戰爭中俘獲的所有陶瓷業工匠均發配到昌南居,在此基礎上,經過近千年的發展,這個擁有得天獨厚的高嶺土資源的昌南古鎮,正式成為中國官窯的集中地,千年窯火一直延續至今天。
官窯起自唐,有兩種涵義,一是指貢器,一是指官廠。官窯之謂,在中國古代陶瓷史上有不同的內涵。就廣義而言,是有別民窯而專為官辦的瓷窯,其產品為宮廷所壟斷。在宋代瓷器中,官窯即是一種專稱,指北宋和南宋時在京城汴京(汴梁,今開封)和臨安(今杭州)由宮廷設窯燒造的青瓷,故又有“舊官”和“新官”之分,前者為北宋官窯,后者為南宋官窯。
官窯與民窯的區別
民窯是對官窯而言。廣義地講,凡屬非官府經營的,進行商品性生產的瓷窯及其產品,都是民窯。民窯的歷史遠比官窯早得多,陶瓷器均產生于民間中,到了唐代,瓷器成了重要的出口商品之一,遠銷印度,埃及和波斯等地。
據考證,在這些地區都發掘有唐三彩,越窯青瓷和邢窯白瓷等。民窯于此已有較大的發展,并帶有商品生產的性質。
唐代以后,各地民窯輩出,競相媲美,往往有供不應求之勢。其中著名的,宋代有鈞窯,汝窯,定窯。章生一的哥窯“紋片瓷以及章生二的弟窯(龍泉青瓷)等。宋元時,民窯發展較快,僅景德鎮的民窯就增加到三百座之多。
此時的民窯完全屬于商品生產的性質,民窯在產量上所占的比重比官窯大得多,在質量上也有一定的發展。到了清代,民窯占了壓倒優勢,官窯瓷器也為民窯所出。
北宋官窯
因宋代汴京遺址已沉入地底,至今日為止,尚未發掘出北宋官窯遺址。北宋官窯傳世品很少,其器物主要有碗、瓶、洗等。胎體顯厚,且呈黑色,釉為淡青色,瑩潤溫雅,尤以釉面開大裂紋片著稱,不同于南宋官窯和汝窯及龍泉窯瓷器,它也有“紫口鐵足“的特征。
南宋官窯
此官窯瓷器胎為黑、深灰、淺灰、米黃色等,有厚薄之分,胎質細膩。釉面乳濁,多開片,稱為“蟹爪紋”,釉色有粉青、淡青、灰青、月白、米黃等。因器口中施釉稀薄,微露紫色,足上卻偏赤鐵色,故有“紫口鐵足”之稱。器型除碗、盤、碟、洗等日用器皿外,還有仿商周青銅器的尊、鼎、爐、觚等陳設瓷和祭祀用禮器。
明代官窯
明代采取“官辦民燒”的形式,開始有官廠,專燒進貢的瓷器。如在景德鎮設御器廠,也稱景德鎮御窯廠,特派廠官,經費出自地方,編役人夫,設窯達五十幾座,專門燒造御器即貢器。瓷器燒制經過兩宋時期的發展,不論在燒制工藝,還是器具種類方面都達到了高峰,各時期都有不同的代表品種,如永樂甜白、永宣青花、成化斗彩、嘉萬五彩等瓷中翹楚。
清代官窯
清代是中國制瓷史上的集大成時期,其制瓷水平達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峰。受等級森嚴的封建統治制度和制瓷歷史傳統影響,清代的官窯瓷器和民窯瓷器的款識在題寫上也有一定的慣例,同時又新開創了金彩、墨彩、琺瑯彩等題寫工藝,而且各種堂名款、花押款、吉語款也更為多樣。
(圖文源自網絡版權屬原作者)
(聲明:尊重作者原創。如有涉及版權問題,敬請作者或同行告知,我們將及時糾正刪除。同時,歡迎廣大藏友投稿分享您的原創好文章。同類微信公眾號轉載本刊發布文章,請另取標題,以免讀者誤會。如使用本刊標題,必須注明“轉自公眾號:四海博緣收藏平臺”。謝謝合作!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