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綜藝做成電視劇會是怎樣的?
從2021年“劇式綜藝”的概念出現開始,這條路線一直被視為綜藝內容迭代創新的一個重要方向。
但電視化綜藝要怎么做?節目模式如何架構?任務和劇情如何組織?不同的綜藝人對這些問題的回答可能都不一樣。
在各種嘗試中,愛奇藝的《十天之后回到現實》大概是最激進的一個。
節目邀請了包含明星和各行素人在內的39名闖關者,分成3組,在2000萬平的封閉青島實景游戲空間內,與世隔絕地生活10天。而在這10天之內,他們需要每天通過一個不同的游戲關卡,如果在游戲中淘汰,則將離開節目。
在這檔節目中,沒有對明星八卦的討論,沒有迎合社會熱點的話題討論,甚至連綜藝感的花字和音效幾乎都被拿掉了。
有人稱《十天之后回到現實》(以下簡稱《十天》)是綜藝版的《魷魚游戲》,也有人把節目的整體氣質和概念類比日劇《彌留之國的愛麗絲》。節目自己也為自己打上了“生存闖關綜藝連續劇”的標簽。
那么,經過了3年的發展,綜藝的連續劇化發展如何?這種內容形式能否解決當下綜藝行業發展遇到的瓶頸?在消解了傳統綜藝看點后,僅憑劇情和人物能否持續吸引觀眾?
冷眼想借著《十天》這檔節目對這個命題的探索,來聊一聊這個問題。
打破定式,一次“激進”的創新
從節目的最開始,冷眼就忍不住感嘆:這真是一部很“奢侈”的綜藝。
首先是極致奢侈的場地。
實景一直是綜藝精品化的一個重要方向。《開始推理吧》曾把煙臺海邊的原酒莊大樓打造成了一座商住一體的公寓,成為懸疑故事發生的場景載體。《登錄圓魚洲》則是包下了占地150畝的岳陽平江的生態公園,當作平行的游戲時空。
而在“大”這條路上,《十天》可以說做到了極致。節目組在青島特別劃出了包括青島流亭機場、郵輪母港和藍谷開發區三個區域在內的,總面積超過2000萬平方米的真實城市,作為封閉拍攝的場地。
空無一人的豪華酒店,可以駕駛汽車隨便探索的機場航站樓,寂靜空曠的游樂場,這極具末世感的“大逃殺”氛圍,無疑為嘉賓和觀眾“入戲”,創造了極佳的心理基礎 。
其次是游戲規則上的創新。
在整體淘汰規則的設計上,相較于傳統綜藝層層淘汰的嚴格賽制,《十天》的節目組似乎完全沒有對淘汰人數的要求。可以是1人,可以是2人,可以全員淘汰,也可以全員晉級,都給了開放的可能性。
在第二期游戲“石頭剪刀布”中,10名選手根據卡牌猜拳累計積分,最后游戲結算時,積分排名第九和第十的2人則會被淘汰。
而最終,所有的選手共同配合,以全員0分的方式,消耗完了大家手上的所有卡牌,實現所有人并列第一第二,最終保護所有選手避免淘汰。
這種開放性是以往腦綜中,并未出現的。
同時,《十天》在單個游戲的設計上,也扭轉了腦綜規則越來越復雜的趨勢。
相較于《魔方新世界》動輒10分鐘的規則發布,《十天》里的游戲規則都相對簡單。游戲“剪刀石頭布”是在傳統游戲上疊加積分系統;
游戲“速戰漢諾塔”里,不同大小和重量的輪胎對應不同積分,把輪胎從大到小套在場地的立桿上,并累積指定積分,就能獲勝;
游戲“蘇格拉底的蘋果”是在一條不能回頭的路徑上,挑選2個沿途最大的蘋果,所拿蘋果體積最小的2個人淘汰。
沒有特殊卡牌,沒有特殊規則,《十天》不是通過疊加規則設定來增強游戲局面的不確定因素,而是讓人和人的選擇本身,成為不確定因素:面對不確定的規則,是選擇攜手晉級還是淘汰對手?面對試探,是選擇明牌信任還是有所保留?簡單的規則下,把重點轉向博弈,給了更多人性塑造的空間。
除此之外,《十天》也在不斷嘗試結合場地特點,完成游戲任務設計。
在第一個游戲“信號48”中,玩家需要根據屏幕上的信號數字,將48個酒店房間內的電話調整成指定模式。而這48個房間分布在8層樓的酒店中。一但本輪游戲失敗,玩家們則需要在60秒內回到底樓的安全屋,否則就要被淘汰。
這就需要藝人不斷奔波于各個樓層、各個房間,搭配緊張的時限,催命似的電話鈴聲,讓游戲的緊張和熱血直線飆升。在《十天》里,智斗不再只是坐著用語言完成推理,而是通過動作和調度,不斷強化觀眾對刺激氛圍的感受。
最后,在節目的包裝和制作上,《十天》似乎也在不斷嘗試和傳統綜藝“劃清界限”,做出了最沒有綜藝感的綜藝剪輯。
節目里不再有五彩斑斕的花字或是可愛的手繪包裝,不再有時不時的音效打點,也拿掉了傳統的后采畫面,改用畫外音的方式對劇情進展和人物內心活動進行補充,人名條和字幕條也做了極致的簡化。
但與此同時,我們在節目中看到了很多全新的綜藝元素被完美融合在內容中,如節目的bgm就給冷眼留下了很深的印象。第一期節目片頭交響樂的宏大開場,游戲中伴隨著嘉賓樓層間奔波的腳步的是急促弦樂,讓人熱血沸騰,主題曲的旋律更是將節目懸疑神秘的氛圍感和宿命感拉滿。
綜藝發展多年,很多的制作流程已經非常成熟。但另一方面也容易讓創作者陷入路徑依賴。
從《十天》中,我們能很明顯感受到創作者有意在和這種依賴對抗,因此完成了很多別人也許想過,但是沒做成的東西,也給觀眾帶來了綜藝內容的全新體驗。
綜藝電視劇化可行嗎?
綜藝電視劇化,其實算不上全新概念。早在2021年,伴隨著情感觀察類真人秀的火熱發展,行業內就曾經熱炒過“劇式綜藝”的概念,通過塑造整季劇情的連貫性,打破傳統綜藝單期結局的平行結構,并在后期制作上,使用接近電視劇質感的配樂和剪輯,從而實現綜藝內容的迭代升級。
這兩年,雖然劇式綜藝的概念沒有了當時的熱度,但是在綜藝電視劇化的道路上,不同類型的節目和不同的節目制作人,都在探索新的可能。
在社交類綜藝賽道上,《同一屋檐下》加重劇情設計的比例,將“真人秀”做成“真人劇”,從而創造比傳統真人秀更可控也更密集的矛盾和故事。
在推理綜藝賽道上,制作人們也在嘗試不同的整季內容串聯方式。《開始推理吧》和《女子推理社》都是將整季節目拉進一個故事架構內,構建一個貫穿整季的大的核心詭計,采用類似單元劇的形式,每個案件都隱含指向最終懸念的線索。
在游戲綜藝上,《童話》更進一步,在“角逐一個整季冠軍”的整季懸念之外,通過搭建有獨立世界觀的平行時空,實現整季劇情循序漸進和不斷反轉。前期做任務賺金幣養活自己,中期反派大boss出現,讓嘉賓進入偵探游戲,后期則是帶有淘汰性質的挑戰任務,如果挑戰失敗,嘉賓就要提前離開童話世界。
這些探索都在不斷嘗試突破傳統綜藝內容的故事框架,讓整季劇情變得越來越豐富,結構越來越復雜。
但創新總是要冒風險的。《十天》在制作上也有這樣那樣的問題。
首先是節目內容上的割裂。節目核心內容分成兩部分:游戲挑戰和合宿生活,但二者之間有沒有形成有機的互動。游戲中的競爭和淘汰,并沒有延伸到生活中產生影響,最終導致一期節目中,觀眾的情緒不斷在刺激的游戲和慢生活的田園牧歌中反復橫跳,顯得有些脫節。
而在嘉賓的選擇上,藝人嘉賓的競賽能力和勝負心都明顯不足,和素人嘉賓同臺競技讓這個問題越發暴露。我們都知道,目前綜藝內容很難離開藝人加持,但如何在這樣的內容中讓藝人盡可能擺脫“掙通告費”的劃水心態,依然是這類綜藝急需解決的課題。
但盡管有這樣那樣的不足,冷眼還是認為這是一次對長綜的有效探索。
群像戲的開放性,讓節目不同嘉賓之間擁有更多人物關系的組合形式。在節目前期完成基礎的人物的塑造后,人和人之間的化學反應會爆發更多可能。
節目目前更新的兩期,都是三組嘉賓分別在各自所在的地點完成游戲任務。第三期之后,將會匯合到海泉灣度假區。與此同時,隨著首批嘉賓的離開,也將新的嘉賓補充進來。
那么,在2輪游戲過后,每個隊伍內部的關系是依然和諧,還是暗潮洶涌?當三支隊伍匯合,會帶來更多合作還是對抗?2天共同游戲和生活建立的羈絆,會不會因為新人的加入瓦解?這些都會構成人物關系上的看點。
世界觀層面的困惑也將層層解開。他們到底來自哪里?這個超現實的平行時空來自哪里?淘汰回到現實生活意味著什么?都是值得期待的劇情點。
這種循序漸進的劇情展開具備更強養成性,后勁更強,可以不斷通過鉤子引誘觀眾點開下一集,從而維護住用戶的觀看粘性。
短視頻從出現的第一天起,就在不斷蠶食長視頻內容的市場分額。而且相當不幸的是,傳統綜藝的看點又成為了當前最快被短視頻博主消化的內容。論搞笑整活,博主花樣百出;論八卦緋聞,博主的瓜比明星更抓馬;論對熱點話題的討論,博主追熱搜全年無休、觀點還更犀利……
這些都在不斷倒逼綜藝從業者去回答:長視頻內容的價值到底在哪里?
在這種沖擊之下,綜藝正在朝兩條路分化:
一條路是讓長綜為短視頻傳播服務,也因此誕生了很多“短視頻綜藝”,即在短視頻上刷一刷就能看完全部看點的綜藝,而在卡斷外,屬于長視頻本身的故事架構、人物塑造都顯得脆弱不堪。
而另一條路,則是在短視頻的刺激之下,回歸長視頻本身的價值,也就是觀看的沉浸感、人物的立體度、和更深維度的精神表達。
“綜藝電視劇”的概念,顯然是在后一條路線下產生的。
從長遠的維度上看,一定是后一條路線更利于整個行業的可持續發展。因此冷眼相信,《十天》這次略顯激進的嘗試,一定是對綜藝未來形態的一次有力探索。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