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幾天,北京暴雨。雨勢最大時,面對面都看不清人。
一個朋友感概,兩年前被公司優化時,也是這種天氣。他在那家房企干了八年,經歷了暴雷、降薪、調崗。一天,人力給他發了一封郵件,第一句話就是:
感謝您這些年為公司的付出……
離職那天,他的車還被樹枝砸了。從此,每到雨天,他就會想到曾奮斗多年的房地產業:
也在風雨飄搖。
前幾天,中指研究院發布了樓市今年前7月的數據。今年前7個月,TOP100房企銷售總額為2.39萬億元,同比下降:
40.1%。
這還是“517新政”加持的結果。如果沒有這個政策,不知道市場會怎樣。
2021年,我國商品房銷售規模曾攀上18萬億的顛峰。短短兩年后的2023年,就掉到了11.7萬億,縮水四成。
今年上半年,統計局公布的銷售規模是4.7萬億。按照這個勢頭,全年可能不到10萬億,繼續下降。
但房地產行業的人可能比統計局更保守一點。子姨有個開發商朋友認為,看中指院的數據,不知道今年行業的銷售規模能不能過:
7萬億。
這位身處頭部公司的朋友,說的可能悲觀了點。這也是因為他所在的公司“投得比去年少很多”,在銷售榜上的排名,卻“竄得比去年高很多”。他說這只說明一個問題:
大家都在減產。
這兩年,房地產大環境不好,房企拿地規模連年下降。去年TOP100企業的拿地支出,只相當于2021年的一半。
今年的情況還是沒變。中指研究院的報告說,1-7月,TOP100企業拿地總額4307.1億元,同比下降38.0%。
今年開春,萬科一個城市公司用退地的錢新拿了兩塊地,一共花了才不到5億。
總部知道后,將他們一頓痛批。因為今年萬科給地方公司下了命令:
不準拿地。所有資金歸集到總部,用來還債。
別忘了,雖然不再是民企之光,但萬科畢竟還沒公開暴雷。
這幾年,民企在土地拍賣中的參與度越來越低,國企、城投、AMC進場托底,已經成了慣例。
在今年前7月拿地支出前二十名的企業中,
只有兩家民企。
那位開發商朋友說,房地產“回不去了”。規模縮水,玩家洗牌,乃至于韭菜們的素養,都跟以往不一樣了。
但牌桌上總歸是有人的。
今年拿地最多的是建發房產,他們足足花了279個小目標。除了建發,還有兩家福建國企殺進前二十,分別是國貿地產、泉州城建。
于是時隔多年,又有人發出了“閩系兇猛”的感嘆,會不會贏不好說,福建人不管是民企還是國企:
是真的愛拼。
志在當大哥的中建,勢頭也很猛。中建系旗下的中海、中建壹品、中建智地,拿地支出甚至都排進了前十。
還有兩家區級政府投資平臺躋身前二十,分別是:海淀區的海開控股、大興區的興創投資。
有人說,房住不炒的目的畢竟還是達到了。隨著居住屬性回歸,國企唱主角應是大勢所趨,而且國企更加穩健,更具責任感。
但北京最近的暴雨過后,位于大興瀛海的星光里項目的業主發現,屋頂、車庫、樓道、地下室,到處都在漏水,項目外墻的墻皮還被雨水沖爛了。
這是一個共有產權房項目,今年6月剛進行了第二批搖號選房,項目的建筑方是中建三局,開發商是中建三局旗下的中建壹品。
今年前7月,中建壹品花了213億拿地,僅次于建發、綠城,排名第三。作為“中建八子”中最猛的一子,今年他們的目標是:
沖擊千億。
看看排行榜,房地產真的變了。但看看項目,我覺得自己很有信心,猜得到結局。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