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405篇原創文章 -
這幾年來我大量閱讀,包括2020年花了一年時間讀人物傳記,起因都是讀了《窮查理寶典》之后的決定,尤其讀到了這段話:
我覺得你要是能夠和亞當·斯密交朋友,那你的經濟學肯定可以學得更好。和已逝的偉人交朋友,這聽起來很好玩,但如果你確實在生活中和已逝的偉人成為朋友,那么我認為你會過上更好的生活,得到更好的教育。這種方法比簡單地給出一些基本概念好得多 。
讀書就是和已逝的偉人交朋友,對這一點我深信不疑,于是花了大量時間讀書,有一段時間甚至把早上寶貴的5-7點這段不輕易被打擾的時間用來閱讀。
也就是從那時起,我把《窮查理寶典》當枕邊書,久不久拿出來翻一翻,還同時買了三本放在不同的地方,隨時閱讀。
這本書里的演講辭和文章,是查理·芒格在不同時期,面向不同對象分散發表的,觀點不易串成系統,你讀起來可能有點零散。
可是每一段話包含的信息密度極大,你若有耐心去挖掘其中隱藏的智慧,一定讓自己受益無窮。
說回跟已逝的偉人交朋友,池田大作在《希望對話:給21世紀的青少年》一書里也提到,讀書雖然可以讓你結交到一生的「心靈朋友」,但最好和已過世的偉大文豪「交談」,這樣便可以接觸成百上千位偉人的一生,而且與偉人們對話,沒有時空的限制。
畢竟在現實生活中,不是每個人都有機會得到當代大師們的耳提面授,更不用說向已故的偉大人物當面學習了。
可是通過閱讀這些偉人的傳記和書籍,不失為一種好的學習方法。如此一來,你便不必擔心會吃活人的閉門羹,也不用擔心導師的教學質量問題。
其實芒格在這里要表達的意思再明顯不過,即多讀已不在世的偉人的作品,也就是要多讀死人書。
為何這樣說呢?因為那些已經死去的偉人的書還能流傳,說明它的內容是經典的,否則必定無法逃脫時間的公正篩選。
你看在這個印刷高度發達的年代,光我國每年出版的新書有40萬本,我們早已沒有精力去辨別有用的書籍了,只能讀已過世的偉人的書來節省篩選的時間。
之前我還有一個偏激的觀點:不讀還在世的中國人寫的書。理由很簡單,拋開意識形態方面不說,在短期內被吹捧起來的大多是毫無思想、拾人牙慧和迎合市場的庸俗之作。
我們回看中國近現代文學史時就發現,眼界更高的多是學術貫通中西的大師,比如林語堂先生,其文學作品涉及到西方的種種是一些國內大師所未提及的,即使是同時代的郁達夫、冰心和茅盾等大師也有所不及。
魯迅先生在其雜文《華蓋集——青年必讀書》中更是一針見血地指出:「中國書雖有勸人入世的話,也多是僵尸的樂觀,外國書即使是頹唐和厭世的,但卻是活人的頹唐和厭世。我以為要少——或者竟不看中國書,多看外國書。」
當然,外國也有垃圾書,辨別的原則還是芒格所建議的,多讀已逝的偉人的書。
可是真正用心去讀偉人著作的人卻不太多,在一些社交平臺上看到很多所謂的頭部賬號,推薦多是膚淺的雞湯,還有主推青年作家的書。
這讓年輕一代以為文學作品的天花板是韓寒、郭敬明,而好文章是一個抄一個的炮制出來的十萬加文章,是十分可悲的。
雖然我堅持讀有用的書,算比較功利,但不是亂讀,也知道哪些書才是真正的好書,心中有一個選書的標準。
其中一個就是 跟隨已逝的偉人學習,就像查理·芒格說的要是能夠 和亞當·斯密交朋友,那么你的經濟學肯定可以學得更好。
其實,無論是學習科學知識,為人處事、還是建功立業,每一個領域的「已逝的偉人」都能成為你的良師益友,他們除了能保證你不會犯大錯,還確保你得到更好的教育,指引你過上更好的生活。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