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名演員范偉活的清醒通透,他說:有時候,我對你好,是為了對我自己好,因為我對你好,換來了我們的融洽,我們的融洽帶來了我心里的的安寧,以其無私成其私吧,老子的一個道理,我覺得是特別對。
老子在《道德經》中說,將欲取之必先予之,以其無私故能成其私。
關于利他和利己的關系復雜而微妙,今天們就來聊聊這個話題。
《利他實驗:人類真的只關心自己嗎》這本書是深耕利他主題研究近40年的權威心理學家傾情之作。探微人性千年之辯的終極追問,破除利他與利己的認知迷障。
這本書是著名社會心理學家C.丹尼爾·巴特森所著,全書采用著名神探夏洛克·福爾摩斯破案式的思路,基于大量心理學實證研究,用通俗易懂的語言闡述了人類長久以來關心的重大人性問題:我們關心他人究竟是發自內心,還是出于私利?
01
利他背后的心理動機
黃渤的電影《一出好戲》和書籍《蠅王》故事情節都是流落荒島的眾生相故事。當人們遠離文明時代,生存受到挑戰,在人性的驅使下,會做出利他行為嗎?顯然,很多人是經受不住考驗的。利己和利他,這是一個千年之辯的人性追問。
“利他”這個詞最早在1850年出現,是由法國的奧古斯特·孔德提出來的,在此之前,我們是否會為他人著想還是僅僅為自己提供幫助的爭論就已經存在了。
當面對一些境遇,利他者會想到替別人排憂解難,利己者會逃跑,不給予幫助,或者是在貪欲的驅使下做出更瘋狂的行為。
那么,利他背后的心理動機是什么呢?在《利他實驗:人類真的只關心自己嗎》這本書中提到利他動機有一部分原因是因為共情關心。
“共情關心”是一個涵蓋性術語,涵蓋了一系列指向受助人的情緒。包括關懷、同情、憐憫、抱歉和痛苦等。
對需要幫助的人感到共情關心會產生替人排憂解難的利他動機。利他行為通常有兩種,一種是以最小代價利他,還有一種是成本很高的時候也提供了幫助。
02
哪種情境下會進行利他行為
古人講:君子貴人賤己,先人而后己。
那么,面對利己主義,在哪種場景下人類會進行利他行為呢?書中通過豐富的試驗場景設計得出了結論。針對四種情況更容易讓人產生利他行為展開了論證。
第一點:我們會為了避免羞恥或者內疚去幫助他人嗎?
通過實驗論證,對于第一點實驗結果并不完全支持羞恥或者內疚的共情會產生利他行為的說法。實驗證明,面對眾人的指責高情商的人會實施一些利他行為。如果負面評價很少,則不會實施利他行為。
關于內心的譴責,我們只需要找一個不想幫助的正當理由就可以讓內心安然自得。比如遇到路邊的乞丐,有人會想,是真的乞討者嗎,會不會是騙子,比我還富有。白天乞討,晚上住豪宅吃珍饈。
第二點:我們真的會為了追求自豪感而去做好事嗎?
有一種說法說我們遇到需要幫助的人就會為了得到獎勵去幫助他們。善行的回報,隨之而來的滿足感,在于他通過思考自己的價值獲得的某種快樂。
作者通過實驗否定了這個說法。作者認為對自身提升獎勵的渴望可以引發共情誘導,從而實施利他幫助。但是不提倡利己主義作為助人的必要條件。
第三點:我們為他人提供幫助,真的只是為了讓自己感覺更好嗎?
書里提到了“悲傷緩解假說”是一種新的利己主義心理。通過實驗論證,利他行為的背后并不只是為了緩解自己的悲傷,而去關心幫助他人。還有其他原因。
第四點:我們真的能從他人的快樂中得到快樂嗎?
實驗論證這個共情的“愉悅假說”也并不是完全正確的。
03
探索利他就是探索利己
利他主義行為通常是指對別人有好處而對自己沒有好處的自覺自愿行為。對于人們為何會有利他主義行為,學者*提出過各種不同的解釋。
中國古代儒家相信利他主義行為是“人性向善”的本能顯現;“親族選擇說”認為人們對諸如兄妹子孫之類與自己有血緣關系的人友善是為了基因繁衍復制;“互惠利他說”則認為許多看似利他的行為其背后隱藏著在社會中互惠互利的動機;“群體利他說”將社會群體視作一個有機體,這一理論相信利他的社會比利己的社會更適合于生存,人們出于理性更傾向于選擇利他主義行為。
本書就是這樣以偵探小說般的手法,通過眾多實驗以及試圖審查各種激發動機的實驗者。追溯對利他主義的科學探尋歷程得出了令人意外又驚喜的結論,由共情引發的利他主義是人類天性的一部分。
這本書用科學的方法證實了人性利他和利己的關系。從而幫我們打開了理解人性的新視窗。
掃碼加入我們|一起開啟好書探索之旅期待你的蛻變讓我們一起攜手,彼此見證成長~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