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戰結束時,紅軍繳獲了數百輛可用于原定用途的德國坦克和自行火炮。
在所有繳獲的坦克和自行火炮中,最有價值的是那些裝備了高彈道火炮的坦克和自行火炮,它們能夠在實際距離上穿透反坦克裝甲。從敵人手中繳獲的這些車輛往往被紅軍指揮部視為反坦克預備隊,以防敵人的裝甲車輛突破。
在作戰行動的最后階段,紅軍最常使用的是StuG.III、StuG.IV和Jagd.Pz.IV 自行火炮,裝備有48-70倍口徑75毫米火炮。在提交給上級總部的官方報告中,這些車輛沒有任何區別,它們被統稱為СУ-75。
繳獲的 StuG.III
直到1945年4月,Pz.Kpfw.III 坦克底盤上最龐大的自行火炮部隊是 StuG.III Ausf.G 型,裝備 StuK.40/L48 火炮,炮管長度是48倍口徑。
這種自行火炮可以在1000多米的距離上命中蘇聯的中型坦克。為了對付步兵,車頂還安裝了一挺遙控機槍。StuG. III Ausf. G的正面裝甲厚度為80毫米,蘇聯的76.2毫米坦克炮和師屬加農炮可在不到400米的距離內將其擊穿。側面裝甲厚30毫米。底盤和車體兩側的5毫米裝甲護板還能抵擋14.5毫米殺傷彈和團屬火炮的76.2毫米成型裝藥彈。StuG.III Ausf.G的戰斗全重23.9噸。化油器發動機的輸出功率為300馬力,最高時速為38公里,在公路上的續航里程可達 155 公里。
與StuG.III Ausf.G 類似,StuG.IV自行火炮也是在Pz.Kpfw.IV中型坦克的底盤上制造的。推出這種自行火炮的原因是經過充分驗證的StuG.III 自行火炮數量不足。
繳獲的StuG.IV
在防御和火力方面,StuG.IV和前者不分伯仲,裝備同樣的StuK.40 L/48型75毫米火炮。甲板室頂部安裝有一挺7.92毫米機槍。正面裝甲厚度80毫米,側面裝甲厚度30毫米。該車戰斗全重24噸,在公路上的加速度可達40公里/小時。公路續航里程210公里,土路續航里程130公里。
1944年上半年,裝甲部隊開始在Pz.Kpfw.IV Ausf.H坦克底盤的基礎上研制 Jagd.Pz.IV (Jagdpanzer IV) 自行火反坦克炮。
首批生產的Jagd.Pz.IV IV/70 (V)
第一種過渡改型的自行反坦克炮裝有1門48倍口徑75 毫米炮。從1944年8月到1945年3月,Panzer IV/70自行反坦克炮投入生產。配備如此強大火炮的自行火炮被視為 "豹"式坦克的廉價替代品。
Jagd.Pz.IV自行反坦克炮,因燃料不足被車組遺棄
不同工廠生產的自行火炮在甲板室的形狀和防護方面有很大差異。70倍口徑的自行火炮正面裝甲厚度從60毫米增加到80毫米,重量從 24噸增加到26.4噸,超過了底盤前部的裝載極限。
在崎嶇的地形上行駛時,裝備長身管 "黑豹"火炮的 Jagd.Pz.IV自行火炮的機械師駕駛員必須非常小心,因為在轉彎或用槍口撬開地面時,炮管很有可能被障礙物損壞。
但是,即使存在操作困難、傳動裝置可靠性低和戰場機動性差等問題,這型自行火炮仍是一個非常危險的對手。7.5cm Pak.42 L/70火炮發射的穿甲彈可在 2 千米范圍內擊中蘇軍的中型坦克。
蘇軍繳獲的Jagd.Pz.IV
從敵方繳獲的75毫米自行火炮以及其他德國和國內自行火炮部隊被用于自行火炮團和坦克團。它們還被用來武裝配備有繳獲裝甲車輛的獨立坦克營。
Pz.Kpfw.III坦克的底盤也被用于生產 StuH.42自行火炮,裝備一門105毫米的 StuH.42火炮,彈道為105毫米 eFH18/40 輕型野戰榴彈炮。從 1942年 10月到1945年2月,StuH.42 的生產一直在進行。
StuH.42自行火炮
為了對付坦克,彈藥包括穿甲能力為90-100毫米的成型裝藥彈。為了提高射速,還研制了一種在特殊加長彈殼中裝有定形裝藥彈丸的單元彈。使用破片殺傷彈時,對目視目標的射程可達3 000 米;使用定形裝藥彈時,射程可達1500米。戰斗射速為3發/分鐘。
就機動性和防護性而言,23.9 噸重的車輛與后來的 StuG.III 改裝車大致相當。
從敵人手中繳獲的StuG.III、StuG.IV和StuH.42還被紅軍用作裝甲搶修車、牽引車、炮兵前方觀察員裝甲車、燃料和彈藥運輸車。為此,火炮在野戰坦克修理廠被從自行火炮上拆卸下來,有時甲板室的一部分也被切掉。騰出的有效載荷和有效載荷儲備可以在車輛上安裝額外的設備:絞盤、吊臂、焊接機或外部油箱。
戰后最初幾年,在繳獲的非軍事化自行火炮基礎上制造的拖拉機、工程車和技術飛行器被用于蘇聯國民經濟。
戰爭結束時,紅軍繳獲了幾十輛可以使用和修復的 Jagdpanzer 38 (t)自行火炮。
該自行火炮裝備一門 75 毫米 PaK.39/2 火炮,炮管長48倍口徑,從1944年 4 月開始生產,其設計基礎是捷克斯洛伐克過時的輕型坦克 LT vz.38,德軍將其命名為Pz.Kpfw 38(t)。
自行火炮的防御是有區別的。正面裝甲厚60毫米,呈 60°角安裝,可抵御 45-76.2 毫米穿甲彈。側裝甲為15-20 毫米,可抵擋子彈和彈片。相對較小的尺寸和低矮的外形有助于降低易受攻擊的程度。
自行火炮最高時速為40公里,公路續航里程為175公里,崎嶇路面續航里程為 130公里。由于車輛重量相對較輕,自行反坦克炮的越野能力高于大多數德國坦克和自行火炮。
雖然Jagdpanzer 38(t)一般被認為是成功的,但沒有證據表明紅軍使用過它。這可能是由于它的乘員工作條件狹窄,而且車內視野不佳。顯然,戰后由Boehmisch-Mahrish-Maschinenfabrik波米什-馬赫里什-馬斯琴公司和斯柯達工廠生產的可使用的戰利品自行火炮被移交給了捷克斯洛伐克。
在紅軍中,Nashorn “犀牛”和 Hummel“野蜂”自行火炮被視為珍貴的戰利品。前者裝備8.8 厘米 Pak.43/1 L/71火炮,后者裝備sFH 18 L/30型 150毫米榴彈炮。這兩種火炮都是在通用底盤 Geschützwagen III/IV 上制造的,底盤上的支撐輥、懸掛裝置、支撐輥、導向輪和履帶和Pz.IV Ausf.F 坦克相同,驅動輪、發動機和變速箱則是與Pz.III Ausf.J 坦克相同。車體和頂部敞開的甲板室都覆蓋有裝甲,可抵御子彈和彈片。
繳獲的Hummel
蘇軍獲得了20多輛可用的Nаshorn和Hummel自行火炮,并將其命名為СУ-88 和СУ-150。因此,截至1945 年3 月16日,近衛第4集團軍所屬近衛自行火炮第366團擁有 7 輛СУ-150、2輛СУ-105和 4輛СУ-75,以及 2輛 Pz.Kpfw.V和1輛Pz.Kpfw.IV坦克。紅軍在巴拉頓附近的戰斗中使用了這些德國制造的裝甲車輛。
在攻打柏林期間,白俄羅斯第1方面軍第3集團軍的士兵繳獲了2輛 8,8cm PaK.43 L/71自行火炮。
該自行火炮車為88-127毫米反坦克炮和150毫米榴彈炮設計的低成本單一通用平臺計劃的一部分。
1944年2月,以生產型 Jagdpanzer 38(t) Hetzer 自行火炮為基礎的最終版本獲得批準。然而,由于設計局和工廠的其他訂單過多,只有裝備88毫米反坦克炮Pak.43的自行反坦克炮項目能夠進入實際實施階段。
牽引式 8.8厘米Pak.43反坦克炮在戰斗位置時重達4400公斤,乘員幾乎不可能在戰場上滾動。為了運輸 Pak.43,需要一輛足夠大功率的牽引車。在薄弱的地面上,牽引車將火炮掛在牽引車上的能力不能令人滿意。與此同時,Pak.43 型 88 毫米火炮威力巨大,能夠擊敗二戰中使用的所有蘇聯坦克。
當 8.8厘米PaK.43 L/71 火炮安裝在 Waffentrager底盤(武器載具)上時,它安裝在一個管狀支架上,可以在圓形區域內射擊。不過,它不能在行進中發射。該炮安裝了5毫米厚的裝甲護板,以保護乘員免受輕型小武器子彈和彈片的傷害。自行發射車的車體采用焊接結構,由厚度為8-20毫米的裝甲鋼板軋制而成。
100 馬力化油器發動機位于車體前部。該車的戰斗全重為11.2噸。在高速公路上的最高時速為36公里。該車在高速公路上的續航里程為110公里,在郊外的續航里程為70公里。
總的來說,裝備88毫米PaK.43火炮的自行火炮部隊是成功的。它比1944-1945 年生產的其他德國自行反坦克炮便宜,從預先選定的陣地使用時效果非常好。如果大規模生產,Waffentrager 8.8cm PaK.43 L/71 有機會成為二戰中最好的輕型反坦克炮之一。
德國投降后,繳獲的 Waffentrager 8.8 cm PaK.43 L/71 在蘇聯的試驗場進行了測試,并獲得了積極的評價。
直到第三帝國投降,紅軍仍在使用看似已經過時的Pz.Kpfw.II和Pz.Kpfw.III坦克。
一些輕型戰利品坦克 Pz.Kpfw.II Ausf.C和Pz.Kpfw.II Ausf.F在蘇聯工廠維修時重新裝備了ТНШ-20型20毫米自動加農炮和ДТ-29機槍。在作戰行動的最后階段,這兩輛坦克無法抵擋敵人的中型和重型坦克,但它們的武器裝備能夠成功地對付步兵、卡車和沒有隱藏在戰壕中的裝甲運兵車,14.5-30毫米厚的裝甲為它們提供了可靠的子彈和彈片防護。
Pz.Kpfw.II 坦克在戰場上沒有生存的機會,它們主要用于守衛后方目標和護送運輸車隊。戰利品Pz.Kpfw.II可以對付破壞集團和沖出包圍圈的敵軍步兵。
Pz.Kpfw.III 坦克比 Pz.Kpfw.II 防護更好(正面裝甲厚50毫米,側面裝甲厚30 毫米),武器裝備也更強(50毫米 KwK 39 高射速火炮或 75毫米 KwK 37短管火炮)。戰爭結束時,Pz.Kpfw.III被認為已經過時,德國在其基礎上生產了自行火炮。不過,除了守衛后方,戰利品 Pz.Kpfw.III有時也在前線作戰。
由于Pz.Kpfw.III具有車長炮塔、良好的光學系統和無線電臺,因此在蘇聯自行火炮部隊中被用作車長坦克和前線炮兵觀察車。
即使在德國投降后,紅軍中仍有一些Pz.Kpfw.II和Pz.Kpfw.III坦克。因此,1945 年 8 月參加對日作戰的外貝加爾方面軍部隊就擁有Pz.Kpfw.II和Pz.Kpfw.III坦克。
戰爭后半期裝甲部隊的 "主力"是中型坦克Pz.Kpfw.IV,裝備75毫米火炮,炮管長43-48倍口徑。足夠厚的正面裝甲和火炮的高裝甲穿透力,再加上良好的瞄準鏡和觀察裝置,使 IV型坦克成為一個非常危險的對手。
Pz.Kpfw.IV Ausf.H 型中型坦克的戰斗全重為25.7噸。車體正面裝甲為80毫米,側面和尾部裝甲為20-30毫米。化油器發動機的輸出功率為300馬力,公路行駛速度可達38公里/小時,航程可達210公里。
即使在1944-1945年的進攻行動中,蘇軍經常繳獲德國重型坦克和自行車輛,裝備75毫米和88毫米長管火炮的Pz.Kpfw.IV坦克仍繼續被紅軍使用。
這主要是因為四號坦克比戰利品重型坦克更容易修理。由于Pz.Kpfw.IV坦克的普及率很高,因此更容易找到75毫米火炮的備件和彈藥。
紅軍還利用繳獲的Pz.Kpfw.V坦克消滅敵人的裝甲突破口。
蘇軍坦克手最欣賞 "黑豹"坦克的武器裝備和瞄準鏡。75毫米KwK.42火炮的彈道數據加上高質量的光學瞄準鏡,可以在任何蘇聯坦克炮都無法達到的距離上有效地與敵方坦克作戰。黑豹坦克的正面防御性能良好。正面上板厚度為80毫米,下板厚度為60毫米,傾角為 55°,側面和車尾裝甲厚度為40-50毫米。
然而,Pz.Kpfw.V坦克在許多方面都存在問題。戰利品豹式的機械師和駕駛員必須非常小心地選擇路線。
克服水上障礙也是一個大問題。并不是所有的橋梁都能承受重達45噸的坦克,而且在渡河時,幾乎總是很難到達陡峭的河岸。邁巴赫汽油發動機以其強勁的動力著稱。豹式坦克在公路上一次加油可行駛200公里,而蘇聯中型坦克T-34-85的續航里程為350公里。由于發動機、變速箱和傳動裝置的可靠性較低,故障頻發。
雖然在公路上,"黑豹"的最高時速可以短暫接近50公里/小時,但當與T-34-85同列行駛時,德國坦克往往跟不上速度。
關于如何使用繳獲的Pz.Kpfw.VI重型坦克的信息很少,但已知紅軍部隊繳獲了 "虎"式坦克,甚至將其引入作戰部隊。
在戰爭的某一階段,"虎"式坦克是世界上作戰能力最強的坦克。該車的優勢包括:強大的武器裝備(88毫米KwK 36 炮,炮管長56倍口徑)和堅固的裝甲(車體和側尾裝甲厚度 80-100毫米)、周密的人體工程學設計、高質量的觀察和通信裝置。
與此同時,超載的底盤和較低的比功率使坦克在軟土和深雪上行駛時沒有信心。由于坦克太重(57噸),很難將受損坦克撤離戰場。此外,修理 "虎"式坦克也并非易事。
據悉,白俄羅斯方面軍第39集團軍近衛坦克第28旅、白俄羅斯第1方面軍第48集團軍自行火炮第713團和烏克蘭第4方面軍第38集團軍近衛獨立坦克第5旅都曾繳獲過 "虎式"坦克。
由于數量少和操作問題,繳獲的重型坦克對戰爭進程幾乎沒有影響。這主要是因為它們的可維護性很差。雖然許多蘇聯坦克可以由乘員自行修理,但在大多數情況下,"虎"式坦克的修理需要使用訓練有素的專家和特殊設備。
戰爭結束時,紅軍獲得了足夠數量的裝備有85-122毫米火炮的中型和重型坦克,以及裝備有100-152毫米火炮的自行火炮,它們可以在實戰中成功擊敗任何敵方裝甲車輛。到1944年,僅有的幾輛 "虎式"自行反坦克炮已經失去了意義。
重型坦克Pz.Kpfw.VI Ausf.B("虎II")裝備了威力空前的88毫米Kw.K.43火炮,炮管長達71口徑(費迪南德自行反坦克炮上也安裝了同樣的火炮),并以合理的角度覆蓋了非常厚的裝甲(車體150-120毫米)。
雖然虎王的防護力和武器裝備威力都有了顯著提高,但在均衡作戰性能方面卻不如前一種型號。由于重量過重(68噸),該車的越野能力和機動性都不盡如人意。這大大降低了重型坦克的戰術能力,使其在機動性更強的蘇聯坦克和自行火炮面前不堪一擊。
底盤超載對可靠性也有負面影響。因此,約有三分之一的車輛在行軍途中出現故障。汽油發動機和車載齒輪原本是為重量小得多的坦克設計的,卻無法承受在泥濘地面上行駛的壓力。
在波蘭的戰斗中,近衛坦克第6軍坦克第53旅和近衛機械化第8軍近衛坦克第1旅的坦克兵繳獲了幾輛可以使用和修復的虎 II 坦克。
紅軍繳獲的虎II重型坦克
許多消息來源稱,蘇聯至少為三輛車組建了車組。但是,沒有找到這些車輛在戰斗中使用的詳細資料。
德國投降后,紅軍在現役部隊中擁有幾十輛可投入戰斗的戰利品坦克和自行火炮,另有幾百輛損壞和失靈的德制裝甲車輛堆積在搶救收集點。
根據統計,截至1945年7月20日,紅軍共有146 輛 "黑豹"坦克,其中63輛可以使用,其余需要修理。
1945年夏,蘇軍指揮部決定利用繳獲的裝甲車輛組織戰斗訓練,并將大部分技術狀況良好的德軍坦克和自行火炮轉交給坦克集團軍和坦克軍。因此,用于訓練目的的戰利品坦克和自行火炮車使得在部隊服役的蘇聯坦克資源得以保存。
戰后初期,蘇聯駐德占領軍集團擁有大量改裝成牽引車和支援車的德制坦克。這些戰利品裝備的利用得益于有大量的零部件,這些零部件可以從存放在收集點的有缺陷的坦克和自行火炮上拆卸下來。
一定數量的非軍事化戰利品裝甲車輛被移交給民間機構。但是,與汽車和卡車不同,德國坦克在改裝成拖拉機和維修車后,在大多數情況下都不能長期使用。德國裝甲車輛設計復雜,機械師和駕駛員的素質往往很低,他們無法對裝甲車輛進行適當的維護,這也是一個因素。
此外,德國化油器發動機需要辛烷值更高的汽油和與蘇聯不同的特殊機油。頻繁的故障以及消耗品、備件、燃料和潤滑油供應方面的困難,導致到 20 世紀 40 年代末,民間組織中幾乎已經沒有德國坦克車輛了。
直到20世紀50年代中期,戰利品坦克和自行火炮一直積極參與蘇聯新型裝甲車輛的各種研究和試驗。德國7,5 cm Kw.K. 42,8,8 cm Pak. 43和12,8 cm PaK. 44是裝甲穿透力的基準。在試驗場測試未來蘇聯坦克的過程中,通過發射德國坦克炮來測試它們的裝甲。
反過來,許多德國裝甲車輛也在炮兵和坦克靶場作為靶子結束了自己的生命。破損裝甲車的墓地多年來一直是蘇聯冶金工業的原料來源。20世紀60年代初,最后一批德國坦克被送入露天熔爐。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