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兩天彭遠文在書店做分享,講了一個細節。他的公眾號幾天前發了一個廣告,收入一千塊,這讓他很開心,“我好幾個月沒掙到錢了。”
過去幾個月,他在加拿大陪兩個兒子讀書,從“工作”中解脫了出來。他說,希望下半年能在加拿大找一個切肉的工作,這樣可以掙點錢養兒子。
我很羨慕他對工作的態度。他曾在媒體工作很多年,央視、鳳凰網、看天下、新京報……但是,他也沒有把“必須在媒體工作”看成想當然,而是“做什么工作都可以”,保持這種開放性非常重要。
曾引起網絡關注的“前南方周末記者送外賣”的陳濤,也是如此。他是川大哲學碩士,微信名叫“Master Chen”,很明顯的自嘲。從媒體離開后,他不得不送一段時間外賣,那段時間,因為拍視頻,讓他成為了“網紅”。
后來,他重新干起了一個“媒體人”的“本行”,到西安一個大學里教新聞。這種職業轉變特別有趣。我相信,如果從教學質量和對學生的幫助來說,他勝過大部分高校的新聞教師。
上面文章中談到的來書店找我聊天的報社領導,其實也有豐富的工作經歷。她最早是一名醫生,辭職成為報社記者后,做過教育新聞。著名的“哈佛女孩劉亦婷”就是她采訪的,她還動員劉亦婷的媽媽寫了那本暢銷書。
講這些是想說明一件事:當下,“工作”本身正處在巨變的時刻,甚至有不少關于“狗屁工作”或“工作消失”的討論,很多人都感到焦慮。
尤其是我以前所從事的媒體工作,更是處在土崩瓦解之中。如何看待、應對這種變化,既沉重又有趣。
我特別喜歡陳濤的一點,是他有超強的自省、自嘲能力,可以把自己的經歷“客觀化”,并從中發現某種有時代性的問題。
利用陳濤放暑假回成都休息的機會,我想和他聊一下“媒體人的再次轉型”,“當一個外賣員站上大學講臺”,他有什么樣的發現?
周日下午在有杏書店。不能到現場的朋友可以加我微信zhang3fenggood,拉入會議群。線上和現場,都需要掃碼付費。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