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3歲了。
去年的這個時候,我已經獨自旅行了大半個月,距離返程還有半個月to go。
那種剛到巴黎,見到故友Angélina,開始上法語課時的新鮮勁兒已經消退。加上沒有帶對衣服,鞋子,當然也不會有雨傘,我天天穿著夏裝,穿梭在風雨交加,平均氣溫15度的巴黎。
運氣好一些的時候只需挨凍,偶爾要淋成落湯雞。
其中一次落湯雞
一天課后,下了地鐵走路回家。正慶幸自己一天都沒怎么淋到雨呢,穿過戰神廣場(Parc du Champ de Mars)的時候,突然下起了暴雨。稀稀落落的行人,小跑開作鳥獸散。本就空曠寂寥的公園,很快完全靜止了。
唯有一對couple,仍坐在長椅上,靠在一起,把傘撐起來。雨聲很大,我只能猜他們喃喃說著情話。
想Sean了,也想和他這樣坐在巴黎公園的長椅上躲雨,在此情此景此刻擁有著彼此。
但我們在冷戰,已經好幾天沒說話。
太美好了
看了眼手機,果然還是沒有信息。賭氣將她丟進包里,對著空氣哼了一句,繼續憂郁地走著。那時的雨勢,半分鐘就能將人澆透,跑與不跑,躲與不躲,其實結果都沒差。
如同生命中必經的一切,做再多也免不了被雨淋濕。不如不做,只管穿過她。
回到公寓,在2平米的洗手間里,把沾滿泥草,濕透的白色棉麻褲洗好,順便沖了澡。
出來時,窗外已經雨過天晴,心里卻悄然下起了雨。剛剛發生的一切無人訴說,無人知曉,就像無事發生。
再過幾天就是32歲生日了,好想家哦。
悶悶地過了幾天。
Angélina在生日前一晚,攜眷給我準備了一頓晚餐。Benoit在學中文,我在學法語,我倆雞同鴨講了一晚上。
回家洗完澡就到了睡覺的時間。一個人在歐洲的那段日子,早睡早起,十分規律,渾身上下清透舒爽。
隔著時差,屆時已收到全世界的生日祝福。我愛的和愛我的,都沒有缺席。毛躁的情緒被撫平,一切回歸日常。
我戴上眼罩,抱緊小兔幾,安然入睡。
Sean偷塞到行李的這只兔子
從小學陪我到現在
第二天,一如既往地早起。沒有太特別的安排,只想著下午下了課,覓一間傳統法餐。不需要預約,不是非得米其林,不太鄭重其事的那種。
我就扮成當地人,微小而確定地度過這一天。
課上到一半,一個法國號碼打來,是Sean送來的蛋糕。回家路上,又一個法國來電,是三姐妹送來了花束。我站在路邊給大家發信息,給Sean打電話,說沒兩句就哭了。
此時巴黎又下起雨來,我的感受卻很不一樣。
我突然明白了前些天落寞的意義,是為了此時此刻的我,能如此真切地感知到幸福。
有起伏的人生好真實美妙。
生日那天選了角落位置
眼前只見這桌可愛couple
不知道怎么就寫起了這些細碎的日常,可能是“退休”這幾年,確實沒有發生很多大事。
過去我沉迷宏大敘事,以為大件事才值得言說。
要改變生活,要收獲幸福,要過得開心,人生的意義,就是去完成很多很多件大事。然而經歷“無事可做”的這些年,我神奇地習得,原來不需做成什么大事,我也可以站在自己這一邊,去擁有微小而確定的生活。
不如,還是回到最老土的,聊聊長大一歲有了哪些變化吧?
我會說,我重了8斤。
體重從44kg穩定到48kg。能徒手做5個窄距,半程的引體向上。兩個月前,在日常訓練中加入了普拉提,這項運動能改善我常年不舒服的頸椎,愈發舒展。
從去年決定創業到現在的這大半年里,保持著每周2-3練沒有間斷過。從2016年開始踏入健身房,8年后,運動才終于從一種時髦的生活方式,變成日常。
人到中年,沒有結婚,沒有小孩,很容易因為沒有太大的生存壓力,在一切開始放緩的生命進程中感受到虛無。而運動帶來的確定性和滿足感,很大程度消解了這種虛無,使人變得當下又具體。
日復一日的運動塑造了我。
在weeknd*等朋友隨手拿出duolingo
被老板娘拍下這幕
我也會說,我的法語學到了A2。如果多鄰國也作數,那便是學到了B1。
從巴黎回來堅持了一年,多鄰國上的連勝也到了292天。從18年開始學法語,歷時五年,換了三任老師,終于敢弱弱地說,(我會說法語啦)。
在《語言的力量》里讀到,學習新語言使人變得開放包容。一開始我將信將疑,但感受下來確實如此。
我會在看哲學書,逛香港,刷社交媒體,與人相處時,默默抓取法語元素。我更深入地關注法國文化,并被其liberté(自由),égalité (平等),fraternité(博愛)的國家格言打動。
我的思維就像蜘蛛織網,一圈勾著一圈,大圈裹著小圈往外延展。
日復一日地學習一門新的語言塑造了我。
獨居巴黎一心只學法語
我還會說,我學會了做飯,學會了打掃衛生,學會了閱讀說明書,學會了照顧植物,學會了很多種手工。
我治好了雷猴頑固多年的皮膚病,自己身上局部偶發的濕疹也徹底消失。我成了家族里的小醫生,小到痘痘,濕疹,雞眼,大到壓縮性骨折,脊髓空洞,心血管都略懂一二。
在過去沉迷干大事的幾年,通通沒有做到的小事,在這兩年完成得很好。這些日常小事給我帶來了很不一樣的感受,和成就一番事業的感覺簡直沒法比——前者在完整我,后者在侵蝕我,甚至差一點摧毀了我。
我開始意識到,微小的人事物的確定性塑造了我。
至此我好像徹底變了,我竟變得熱衷流淚。
看紀錄片會哭,看動畫片會哭,看開幕式也哭。在看到Celine Dion帶病在鐵塔下唱著Hymne à l'amour,鏡頭轉到她腦后面對著人海的一幕,我大哭。
無從分析,不知哪根筋搭錯了哪條線。但我猜,是微小而確定的生活,將我的心填滿。
過去的困惑,焦慮,恐懼,在無知無覺中,被日復一日的小事治愈了。我重新有了信念和動力,開始有了做事情的熱情。我的心被重新打開,開始建立起信任依賴他人的能力。
說好了聊what’s sib,嘩啦啦地聊了這么多有的沒的。但不把時間停住,就沒辦法將自己看清楚。不聊內心的變化,就聊不清楚sib的來龍去脈。
雖然為了便于表達,用「創業」來指代這件事情。
其實我更想將sib其描述為一件小事。
sib,是Small is Beautiful的縮寫,定位是線上個護買手店。選擇在今日上線,是送給自己的生日禮物,小小的儀式感。
這個名字的靈感,來自很久前看過的一本經濟學書籍《小的是美好的》。當時一門心思要干大事的我,沉迷各類經濟學讀物,卻完全讀不懂這本書。
作者在書中提出了這樣的逆向思考(以下是提煉非原文摘抄):
自工業革命以來,人類對“大”的追求幾近瘋狂。規模上的“大”,經濟上的“大”,將人性深處的貪婪釋放。在追求“大”的過程中,資源被浪費,環境被破壞,需求被無限創造,人逐步被工具化。
我們的世界,真的因為“大”,變得更好了嗎?
直到兩年前呆在家中無事可做,無意中再次翻開她,像被閃電擊中般,畫面閃回到第一次翻開她時,很快又將她合上的手部動作。
這完全重演了這本書的命運。她在1973年首次出版時,也遭遇過這樣的冷落。直到20年后才被重新提起,得到正視。50年后的今天,雖仍算小眾,但經久不衰。
我想這樣的理念,確實是需要時間領悟的。
但悟過之后,心中的困惑和恐懼會不見。
我甚至懷疑我們感受到的所有障礙與卡點,都源自想要追求“大”。我們從來沒有想過,像現在這樣去追求“小”,也可以很美好。
因為在追求“大”的過程中,我們不可避免地要忽略人。
而追求“小”,使我們以人為本,關注人與自己。人與人之間有了尊重、理解、信任與依賴,才會發生良善有愛的化學反應,形成愛的循環。
因為追求“大”,我們必須更多地關注外部數據而導致逐漸偏離初心。
而追求“小”,我們可以永遠只專注于幾件最重要的小事,用克制的商業模式,搭配合理的預期,以自然狀態不緊不慢地隨節奏生息。
追求“大”,不得已之下要做出很多妥協。追求“小”,我有一切的底氣去堅持初心。
老朋友們見我重返“職場”,第一反應是au要回歸。
其實au一直都在。只是她以一種慢到幾近“消失”的方式在運營。因為退圈以后,大部分的衣服包包鞋子蒙了灰。讓我意識到人其實不需要太多物品,剛剛好就是最最好的。
隨著對外界證明的減少,我發現真正重要的是,我如何看待我自己。真正重要的是,那些向內的時刻,塑造了一個更堅韌的我。
這使我誕生了sib的想法,一家以家為場景,關注人們真正需求,陪伴彼此的小店。
我想這家店存在的意義,是協助忙碌的現代人,高效地挑選適合自己的產品。將切實節省下來的心力與時間,投入到輕盈的生活中,去挖掘珍珠般的日常。
我想這家店會足夠真誠,團隊里的每一位小伙伴,將自己同時放在服務提供者與消費者的位置上,為每一個“我”負責。
我想這家小小的店,可以在這個讓人時常感到孤獨迷茫的時代,將目光重新帶回到我們每一個小小的個體——人身上。
認識到「小的是美好的」,人才能在自我關注中感知幸福。
商業對我來說,一直都是一種強而有力,充滿可能性的表達。我想把「微小而確定」的感覺,帶給大家。這是我喜歡也擅長的事情。
自從和大家說了這件小事,每天都有讀者朋友問我,幾時開呀。
一想到這么多年過去,沒做什么大事的我,依舊被這樣關注著,信任著,就會油然而生感動與責任。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