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注本公眾號,每日收到干貨
↓↓↓關注本視頻號,預約最新直播
下面這篇文章作于2012-3-5,原題為《人生這趟旅程》。
當時我還在大學里做學生輔導員,也一直在保持思考人生,所以常常有關于人生的所思所感,就記錄下來,發表在當時的人人網上,順便也讓學生們看到,希望對他們有啟發。
參見:
而我現在在做生涯規劃工作,也希望大家能認識人生思考人生,這樣可以更好地規劃自己的人生。
參見:
那么,這篇文章,就是我思考人生的一些結果,對于人生的一些總結,但愿對于大家認識人生和規劃人生有所幫助!
以下為文章正文:
過年回家,來回坐了兩趟火車。臨回來前,突然感到人生就像這旅程。
一、能做的事有限,要做重要的。
回家前,打點行裝,有好多書想讀而不能讀了,想帶也帶不了;離家前,打點行裝,也有好多書想讀卻沒讀了,想帶也帶不了。
這不正像我們的人生呢?一生中兜兜轉轉,能做的實在有限,而一生的時間又更是有限的,將來必然有很多事做不了,很多書讀不了。
如此,我們只能盡量做重要的事,讀重要的書,雖不可能窮盡,但這樣才可以少留遺憾吧。
二、旅程的意義在于過程,而不在結果。
外出旅行,旅程從什么時候開始?
從開始坐火車時就開始了。甚至從開始計劃行程、收拾行李時就開始了。
如果要說旅行就是為了到達哪兒,看到什么,那這趟旅行的內容也太少了,真正有意義的時間也太短了。
如果這么來看我們的人生,那么我們為真正的生活做準備的時間也太長了,真正享用到的生活也太少了。
就像去觀看一場球賽,難道只是為了知道最后的結果?那樣錯過的精彩也太多了。
而且,人生這趟旅程的結果是什么呢?是終點的“固有一死”么?難得所有的努力都是為的最終的灰飛煙滅?那也太不值當了。
其實,宏觀來看,人在哪兒不是在路上呢?哪里是終點呢?甚至生死,也可以說是從一地到另一地的旅行。
所以,應把所有的時間都當成旅程的一部分,過好現在,享受現在。生活不在遠方,就在當下。
三、旅行是體驗,而不是獲得。
人從無中來,又最終歸于無。得到了什么呢?
唯有過程中的體驗是曾經屬于他的。
而那些生不帶來的東西,死后也分毫帶不走。那是身外之物,你得不到它們。
只有身內之物——也就是你的體驗,你的感覺,你的思想等等,才是真正屬于過你的,哪怕終于也留不住。
但凡事對于我們來說不都只有使用權,而沒有所有權么?包括我們的身體和生命本身,我們也只是使用一陣而已。
所以,身外之物跟你是沒有關系的,你得到的只是使用它們的體驗。
你只能感受,而不能占有。即使你放到自己家里或者身邊,不用它時,沒有感覺時,這些東西就等于不存在。
而無時無刻你又不可以體驗,不管有什么東西,如“江上之清風,山間之明月”,都可以“耳得之而為聲,目遇之而成色”,這些都是 “取之無禁,用之不竭”的。又何必為外物之得失所憂戚呢?
說到底,你想得到的不可能得到,不想得到卻也不會失去。“江山無主,閑人是主人。”而你在任何情況下都不會失去體驗的主體——自己,又怕什么呢?
四、過程中沒有好壞優劣,都是重要的。
旅程中哪一段最好?你大概能說出來,但其他的部分就黯然失色無足輕重了嗎?如果沒有其他的部分,會有那一段美好嗎?
就像萬綠從中一點紅,那一點紅是最惹人注目的,可是,沒有周圍的綠葉、枝干以及根系,乃至泥土、微生物等等,何來那一點紅呢?
喬布斯在05年給斯坦福大學畢業生的那次著名演講中,就專門提到他生命中的一些事情,當時不知有何意義,但日后發現它們會串起來的。
一個人的生命也是這樣,你不能說你只有那最美好的一段,只承認那一段才是有意義的。沒有其他,哪有這一段呢?
可以說,它們是唇亡齒寒榮辱與共的。
比如你從前的吃苦和日后的享受,你不能否定從前的苦日子正是后來的好生活的基礎,不能否認沒有之前的付出就沒有之后的收獲——其實這樣看的話,從前的日子也不算苦了,因為它是有意義的。
這也如同生和死,必然是彼此聯結無法分割的。
所以,可以說,生命中的每一天都很重要。
人們常常慶祝生日,認為那是個特別的難得的日子,其實,我們生命中的哪一天不是特別又難得的呢?哪一天不是最后的一天,失去不再來呢?
所以,不要厚此薄彼,都要珍惜。
五、珍惜就是好好地使用。
我們常說要珍惜生命,可怎樣才是珍惜呢?應該不是把自己裝在保險箱里躲起來吧?
生命不是一個物體,而是一個時間過程,你躲在哪里,它都在一點一點流失。
所以,真要珍惜它,就要好好地使用它,使其充實、愉快、有意義。
在旅程中,只有積極地投入,才會看到多樣的風景,獲得豐富的體驗。
如果心不在焉,就必將錯過許多精彩。如果只是盯著目的地,只為到達,而在過程中百無聊賴不勝其煩,那就是沒有好好地使用,也就是沒有珍惜好這個機會。
六、方向由自己定。
世間的路千萬條,雖說條條大路通羅馬,但那是在以羅馬為自己的目的地的情況下才能明確的方向。
每個人應該有自己的羅馬,自己的方向。
別人朝東西南北各個方向走時,你要知道自己往哪里走,不要流離失所,漂泊無依。
也不要盲從別人的方向,那等于是在放棄獨立的人格,也就是在放棄自己的生命了。
七、大家的身份平等,角色一樣。
在火車上,每個人都是乘客,不管你是坐軟臥、硬臥還是硬座或者無座,雖說各自享用的空間不一樣,但都只是一名旅人而已。
人生的路上,不管你是什么頭銜,什么地位,也只是走在自己人生旅程中的一個生命而已。
你妄自尊大或者妄自菲薄,都是不應該也不必要的。
不管你是坐的什么位置,最終都是要下車的。
不管你是權傾一時還是位卑言輕,最終的結局都一樣。
人生中的酸甜苦辣都須自己承擔。最終評判你的,不是你在這趟旅程中所坐的位置,而是你在這趟旅程中的感受和意義。
所以,何必羨慕嫉妒恨?何必自愧不如人?
八、旅行結束,不必在意能留下什么。
前面說了,旅行就是旅行,其實什么都得不到,除了在過程中的體驗。
那么能否留下什么呢,恐怕就是這段歷史吧,如果能被人記得的話。
至于他能留下的東西,比如言行、著述、功德等等,也許會被塵封,也許可能流傳,這是很有偶然性的。
就算流傳下來,也無法確認是不是可以起到好的作用。
即使當初播下的所謂龍種,誰知后來會不會收獲跳蚤呢?
再好的東西,再正確的道理,一旦被誤傳誤用,那也會貽害無窮。
比如一些思想家散播的思想,創立的主義,本為開啟民智,與人為善,誰知會在歷史長河中陰差陽錯地成了暴君荼毒生靈的保護傘,或是產生若干盲目的信徒,造就許多的“沒頭腦”和“不高興”。
所以,真別寄希望于自己能澤被后世,流芳千古,那是有點想當然的一廂情愿了。
能走好這段旅程,足矣,將來的事,真不必太操心。
當然,即使可能會被誤傳誤用,也還是要對自己的言行負責任,盡量不要造成謬種流傳,盡量做些自認為有益于世界的事,哪怕將來的影響好壞未定,至少本心是好的,可以問心無愧。
只是要斷去對于身后名的執著,那是一種可笑的功利心。
九、旅行的終點,是不確定的,所以正該珍惜過程。
在有宗教信仰的人看來,人世間的這段旅程并不是全部。
基督徒向往升入天堂,佛教徒追求往生凈土,對他們來說,人生只是到達終點的階梯。
但這需要堅定的信仰。你若無法確信死往何去,那就還是盡量走好這段旅程本身吧。
何況,即使以人世為手段,爭取達到之后的彼岸,各大宗教(除某些“邪教”外)卻不會教人自動放棄生命,以“早登極樂”。
畢竟,人在人世間的這一段非常難得和重要,棄之可惜,且正是努力修煉的機會,怎可掉以輕心不當回事?
十、隨時可能上路,隨時可能結束,要從容而輕松。
人生旅途上,我們隨時可能變換場景,結束此處的生活,開始新的征程。而最終,人是要結束整段旅程的。
也就是說,每一天都可能是你的最后一天,每一段都可能是你的最后一段,何不走得從容灑脫些?
如果總是臨行前貪戀既往,遺憾還有好多事沒有做,那就總是不得安生,最終也不得安息。
所以,不要執著未盡之事,念想未成之功,只管行所當行,從心所欲,樂在其中吧。
如孔子終生“志于學”,卻并非要“包舉宇內”,而只是“發憤忘食,樂以忘憂,不知老之將至”。
說到底,事是做不完的,我們只能在有限的時間和機會里充分投入,活在當下,做多少算多少,只要在人生過程中活得充實愉快,沒有虛度光陰,就好了。
這樣不管大限何時到來,都不會抱憾乃至含恨了。
十一、誰笑到最后,誰笑得最好。
聽一位老師說:人生不是一次百米賽跑,而是一場馬拉松。誠哉斯言。
何必為一時的成敗而悲喜,何必把某一次機會看得重于一切?
人生不是在于那關鍵的幾步,而是在于整個過程;也不是在于過程中的成敗得失,而是在于過程中的精神狀態。
人生旅程中,得到的總會失去,路過的總會錯過。
飛得再高,也有下墜的一天;演得再好,也有收場的時候。
所以,不要自以為是不可一世,也不要得意忘形沾沾自喜,要給自己留后路。
再說,說到底,人并不能得到什么,唯有內心的感受是屬于自己的。如果得之則喜,失之則憂,那并不是一個人生舞臺上的成功者。
只要活著,就值得高興,就應該高興地過。
笑到最后,不是為了表示比別人更強,也不是等到最后才笑,而是能在整個過程中微笑面對,快樂感受。
如此的一生,豈不就是最好的一生?
總的來說,“我們都在不斷趕路”。我們一直“在路上”,我們只是在路上。就讓我們“旅途愉快”吧!
作于 2012-3-5
下面是我在直播時講到的一些生涯規劃方面的建議,供大家參考:
最近的直播,我會跟大家講解生涯規劃與就業準備相關的內容,也會分享相關案例和方法,可在下方預約。
學習生涯規劃、咨詢相關問題,有以下三種方式可以跟我鏈接:
1、直播:點擊下方按鈕,關注我的視頻號,預約我的直播(如果顯示過期,也可點擊預約最新直播),在我直播時可提問;
2、加群:點擊下方按鈕,關注本公眾號,在后臺回復“加群”,按對應身份加入“任煒老師生涯支持群”,將每天收到生涯規劃相關資訊;
3、微信:添加我的微信,隨時可向我提問咨詢(均為本人親自回答),還可索取生涯規劃、志愿填報的干貨資料合集。
添加任煒老師微信
4、培訓:我將長期開設生涯規劃與志愿填報培訓,家長和從業老師皆可報名,參見文章說明: 可加上方微信咨詢報名。
其他需要,可掃碼查看:
關注本公眾號之后,在公眾號后臺留言發送以下關鍵詞,可收到相關文章:
1.高一選科:“選科”
2.高中規劃:“高中”
3.成績提升:“提分”
4.專業選擇:“專業”
5.綜合評價:“綜評”
6.志愿填報:“報考”
7.文科出路:“文科”
8.低分出路:“低分”
9.就業形勢:“就業”
10.考研形勢:“考研”
11.就業準備:“準備”
12.生涯教育:“教育”
13.心理調適:“心理”
14.勵志故事:“努力”
15.幸福秘訣:“幸福”
16.學習規劃:“學習”
17.高考減壓:“減壓”
18.錄取分析:“錄取”
19.是否復讀:“復讀”
20.大學規劃:“大學”
21.我的大一日記:“大一”
22.新高考報志愿:“新高考”
23.高分滑檔案例:“655”
志愿填報文章合集:“合集”
高中生升學規劃免費課程:“課程”
操作方式:在本篇文章上方點擊藍字“任煒老師”,在下方圖示界面中,點擊“發消息”,填寫關鍵詞發送,即可收到相關文章。
如有其他問題,也可以在我的公眾號后臺輸入關鍵詞搜索,會出現很多相關文章。
見本文中的說明: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