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403篇原創文章 -
房玄齡說過:「不如意事常八九,可與人言無二三。」人生在世幾十年,不如意之事占了八九成,可真正愿意向人訴說的話寥寥無幾,我們總喜歡把心事放在心里。
不過有的人憋出病來,有的人卻知道在不順心時,懂得忍耐。
不過保持忍耐,說得容易做到卻很難,你想一想在自己找不到工作,生活艱難時是怎么熬過來的?飯都吃不飽時,你看身邊還有多少人堅持走正道的?
這讓我想起了《易經》里的一句話:「磐桓,利居貞,利建侯。」
意思是,當你遇到了實實在在的困難,迫于形勢而徘徊不前時,自己要守正,并爭取得到他人的幫助,才能成事。
實際上一個人在現實困境面前,堅持走正道是很難的,且不說他平時表現得如何誠實,一旦心存私欲,動作就容易變形,心也不正了。
在無人時還能保持身正的不多,就連提倡「兼愛非攻」的墨子也不諱言行必要的惡。
而《易經》里的這幾個字,就告訴我們一個人想要成功,就得在不順心時,暫且忍耐。
只要你身正,遇到貴人相助的可能性就大,還能招攬到賢才,在克服重重困難之后,還是可以走向成功的。
比如劉邦,他千辛萬苦進入關中,攻下咸陽之后住進了富麗堂皇的阿房宮,就想美滋滋地享受著到手的一切,開始做起了關中王的美夢。
不過手下的幾個賢臣卻不答應,認為他的做法不妥,這個時期不能貪戀眼前的利益,而是要身正,以民為重,以統一天下為重。
于是劉邦便離開了阿房宮,廢除了秦朝苛刻的法律條文,宣布「約法三章」,取得了民心。
跟項羽自高自大不同的是,劉邦求賢若渴,用人不疑疑人不用,一旦有了戰功都先論功行賞,對身邊的謀士更是禮遇有加,才有那么多人為他賣命。
身正,得民心,得賢人幫助,劉邦最后打敗了項羽,取得了天下。
拋開神話色彩不談,作為草根出身的劉邦,論武功他不比項羽強,論帶兵打仗他不如韓信,論智謀他比不上張良,可是他有一個優點,就是他的耐心。
四十多歲了還游手好閑的劉邦,給人一種扶不起的印象。
那不過是他給人的一種假象而已,在被人嘲笑又沒有表現機會的時間里,他只能清醒地等待,在不順面前暫且忍耐,一旦機會來臨便一鳴驚人。
有人會說,誰不會在成功之后把之前的經歷編得好聽一些呢?便說劉邦之所以取得天下,都是命好或者運氣好。
其實不然,一個人的運氣再好,就算在九死一生的戰場上活下來了,要想當上皇帝治理天下,沒有兩把刷子是不行的。
劉邦的忍耐能取得天下,我們普通人能得到什么呢?當你遇到生活中的各種不順時, 是不是也有耐心去面對,還為了走捷徑違背了做人的原則?
其實遇到了不順心的事,它也不會要了你的命,只是讓你想起來不那么開心罷了。
假如你強行讓自己在短時間內一切看起來都很順利,那么你不是自欺欺人,就是想出歪主意干壞事來快速達成目標。
而當你知道困難是客觀存在,如果在某一個階段內即便拼了命也無濟于事,就暫且停下來,耐心地去做準備。
比如你可以分析造成當前困境的原因是什么,如何去做才能避免由它帶來的傷害等,你就找到了對癥下藥的引子。
在任何時候有了不順心的事,你都不要自暴自棄或強行出頭,否則便成事不足,敗事有余,還是《窮查理寶典》里那句話說得好:「耐心是最偉大的美德。」
最后,以普希金的《假如生活欺騙了你》作為結尾:
假如生活欺騙了你,
不要憂傷,不要憤慨;
不順心時,暫且忍耐,
相信吧,快樂的日子就會到來。
心兒永遠向往著未來,
現實卻令人苦悶。
一切都是暫時的,一切都會過去,
而那過去了的,終將變成美好的回憶。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