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最近有沒有熬夜看奧運啊?
我這幾天經常半夜起來看比賽,今天凌晨專門從1點熬到3點多,看了女子沖浪和游泳兩個項目。
沖浪是為了中國小將楊思琪看的,她帶著紅頭盔在海浪里鉆進鉆出,根本就是現實版哪吒鬧海!
圖片來自國際沖浪協會ISA
游泳里我最關心的則是女子200米蛙泳決賽,時隔8年葉詩文再一次沖進奧運會決賽,這一句如此簡單的話背后承載著她兩次退役又復出的努力和決心。
雖然這兩場比賽她們都沒能贏,楊思琪遺憾止步16強,葉詩文決賽排名第6,但絲毫不影響我越看越喜歡她們。
這也是我看這一屆奧運會最大的感受,有太多值得喜歡的女孩子了!
怎么每一個都這么可愛,我快要愛不過來了!
還是先講講我偏愛的楊思琪和葉詩文吧。
之所以把她們倆放在一起,是因為我認為她們倆內心深處有非常相似的特質。
甚至在某種程度上,可以說她們是不同階段的自己。
大家可能最近看過人不少講楊思琪,她的故事確實太有張力了。
一個來自四川涼山的少女,8歲前沒有見過海,9歲半才正式開始學習沖浪,14歲就直接拿到了奧運資格,正式比賽時15歲,是全場年紀最小的選手。
她只花了6年就闖進了奧運比賽,與她同場競技的對手們,跟海浪打交道的年份都是以10年計的。
但說真的,這些看起來牛皮哄哄的數字跟她在大海上勇敢追浪的樣子比起來,完全不值一提。
沒有人看到她勇敢追浪的樣子會不愛她,沒有人。
這次奧運沖浪比賽在大溪地舉行,這里最出名的就是這種能把人卷進去的管浪,連資深沖浪者都會害怕,而在奧運之前,楊思琪甚至都沒接觸過這種浪。
可楊思琪在這種不熟悉的浪況里,展現出不是猶豫和害怕,而是一往無前的勇氣。
就算大浪狠狠把她掀翻,她也會迅速調整狀態,興致勃勃地沖向下一波浪。
圖片來自國際沖浪協會ISA
她身上有一種赤子般的熱情,讓她一次次頭也不回地沖進海浪,挑戰自己的極限。
葉詩文也曾經有過像楊思琪如此“爽文”的時刻,16歲的她以“天才少女”之姿出現在2012倫敦奧運會時,比現在的楊思琪更加耀眼。
直到現在我看到她當時400米混合泳的最后50米,都會忍不住心潮澎湃。
但她后面的故事并沒有當初很多人想象得那么順風順水。她用14歲到16歲的兩年成為了中國游泳史上第一位全滿貫運動員,但從17歲開始,她進入了令人絕望的低谷期。
兩次退役,兩次復出,簡簡單單八個字,完全無法概括她跟低谷搏斗的漫長時光。
其中當然有過高光時刻,2019年的世錦賽她拿到了200米混合泳的銀牌,游出了自己在倫敦奧運會之后的最好成績。
但更多的是那些令人遺憾的錯過,2021年,她以0.01秒的差距,錯失了參加東京奧運會的資格。
競技體育最殘忍的地方在于,哪怕再天才的運動員都無法躲過時間,所有人都注定不能永遠有黃金期。
葉詩文也想過和這一切妥協吧,可是最后總會被泳池感召,于是一次又一次回歸。她實在是太喜歡游泳了。
曾經的成績是一座巨山,她為了熱愛,無數次化身西西弗斯,推著自己不斷向那座高峰發起沖擊。
能不能再次登上高峰或許都沒那么重要了,因為我們都知道沒有人能一直停在那里,可只要還有激情和愛,她就會一次又一次地開始征途。
現在她28歲,距離她在倫敦奧運會一戰成名已經過去了12年,她還站在這里,這已經是勝利本身。
楊思琪和葉詩文,這兩個在不同項目、不同人生階段的“天才少女”,都用一些金牌之外的東西,讓我們感受到什么叫發自內心的熱愛。
另一位讓我印象深刻的女性選手是香港女子重劍冠軍江旻憓。
她拿到金牌的那場比賽實在是太驚心動魄。開局不利,最多的時候落后了6分,她就靠著超高的心理素質硬生生地一劍一劍拼回來,咬緊牙關到最后一刻,靠關鍵一劍拿下冠軍。
在如此緊張的比賽之后,她摘下面罩,一邊收拾自己的劍一邊笑著跟鏡頭打招呼。
當時我就覺得,這個女生真的是內核又穩又很溫柔。
我看到很多關注親子關系的人寫她,狂贊她不僅是奧運冠軍,而且還是超級學霸,本科斯坦福,碩士中國人大,博士港中文,然后指手畫腳地教所有家長要怎么養出這樣的“滿分小孩”。
但我覺得她最酷的地方并不是上了多好的大學,甚至都不是拿下奧運冠軍,而是在做到這一切之后,身上依然有一種溫和的、敞開的快樂。
她會為接下來不用訓練了而開心,然后樂滋滋地跟大家分享自己想要怎么利用冠軍獎金,希望能幫助更多小朋友找到自己喜歡的運動。
你看她的采訪就知道,她是真的以一種非常溫柔的方式,把自己展露在所有人面前。
我看她總會想到那個詞,上善若水。
另一個讓我有這種感受的則是61歲的“乒乓奶奶”倪夏蓮。
她的故事很多人都知道了,一開始在中國打乒乓球,拿過世界冠軍,后面又出國移居,已經代表盧森堡打了20多年的乒乓球,今年她還是盧森堡代表隊的旗手呢。
我記得上一屆東京奧運會的時候就有記者問她,這會不會是你最后一次參加奧運,她笑瞇瞇地回答:“人算不如天算,我永遠沒想到我現在還在這里。”
所以這次看到她再次出現在奧運賽場,就更有一種老友重逢的喜悅。
對她來說,乒乓球早就不只是一個項目或是比賽,而是生活的一部分。
她的教練就是她的老公
倪夏蓮在明知道自己第二天就要跟我們國手孫穎莎打女單比賽的情況下,依然答應來做孫穎莎的陪練,幫中國隊準備和朝鮮隊的混雙決賽。
這對運動員來說,意味著把自己所有的絕招提前泄露給對手,但倪阿姨在自己的小視頻里把一切都說的非常輕松,“我的打法跟朝鮮選手很像嘛,所以我就來跟我們莎莎做陪練”。
后來的事情我們都知道了,當晚中國隊拿下了混雙奧運金牌,第二天孫穎莎贏了倪夏蓮,晉級女單8強。
我看了倪阿姨和莎莎的比賽直播,她倆打到最后都是笑著的,倒是屏幕前的我有一點想哭的沖動。
體育競技的殘酷在那一刻依然沒有消失,但倪阿姨就像是一股溫暖的水流,用自己包裹住了那種殘酷,我想競技之神在她面前都會變得柔軟。
最后告別賽場時倪夏蓮反而落淚了,這可能是她最后一次奧運。
但誰知道呢?之前也沒人想到她會在61歲這年依然打奧運,不是么?
在這四位女性之外,奧運賽場上還有太多女性讓我發自內心地為她們喝彩。
很多人跟我一樣,這次奧運才第一次知道自由小輪車運動,而這次拿下女子冠軍的正是我們中國18歲的女孩鄧雅文。
我真的安利每個人都去看她奪冠的那段視頻,她騎著小輪車時背后真的會長出翅膀,能飛起來。
參加這個項目的還有另一個中國妹子孫佳琪,雖然沒拿獎牌但表現超級有風度!
小輪車比賽里一般出現摔車失誤就無緣獎牌了,所以大部分運動員出現了失誤就會直接離場,但孫佳琪沒有,她用力拍拍自己摔歪掉的坐墊,繼續完成了比賽。
什么叫奧運精神?她就是啊!
鄭欽文這次創下了歷史,成為了第一個打進奧運網球決賽的中國選手。她在國外網球圈有個花名,叫“逆轉皇后”,意思是姐們兒最擅長打逆風局。
她在這一屆奧運的比賽過程完美說明了這一點。
網球比賽是三局兩勝制,鄭欽文對戰美國的納瓦羅和前世界第一的科貝爾,第一局都輸了,把比賽拖進第三局,最后逆轉勝利,兩場都打滿3小時。
沖進半決賽,她直接碰上目前世界排名第一的斯瓦泰克,之前兩人交戰過6次,鄭欽文沒有贏過一次。
但這次不同,鄭欽文以2:0的大比分打敗了斯瓦泰克,終結了對方的紅土23連勝。
之前美國選手納瓦羅輸了比賽后說自己不喜歡鄭欽文的態度,鄭欽文這次直接用戰績表示,姐的態度就是贏球,不服憋著。
被看到的不只有場上的選手,還有成為了跳水裁判長的郭晶晶。
當年作為運動員橫掃比賽的時候,她就注意到中國跳水隊經常會碰到被壓分的情況,所以在退役之后,她精進語言,從參加泳聯的學習班開始,一步步從考取裁判資格,慢慢成長為現在的裁判長。
因為自己曾經體會過不公平,所以要爭取話語權,為更多的中國運動員去爭取公平。
在有些人還在想象如何改變世界時,她已經出發了。
這些女性真的是我最近幾天瘋狂看各種比賽的動力源泉。
她們讓所有人知道,女性可以是鬧海的“小紅帽”,也可以是重新出發的勇士;
女性可以為了一場勝利拼盡全力,也可以享受輸贏之外的各種快樂;
女性可以是牌桌上最認真的玩家,也可以成為制定牌桌規則的人……
我想我之所以喜歡奧運會,正是因為這群打開了各種人生可能性的女人們。
(圖片來自網絡)
本文作者:海底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