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陵之戰發生在公元前341年前后,此時的中國正處于東周戰國中段,經過了春秋時期直至戰國初期連綿不絕的兼并戰爭,諸侯國的數量,由周初的100多個演變為二十多個。
時年,實力最強的幾個諸侯國分別是,齊國,楚國,秦國,燕國,趙國,魏國,韓國,七國爭雄局面初步形成。
而馬陵之戰就是發生在齊國、韓國與魏國之間的經典戰役。
魏國是馬陵之戰的發起國,也是戰敗國,此戰之后,原本不可一世的魏國元氣大傷,失去霸主地位,而戰勝國齊國則迅速崛起。
馬陵之戰的直接交戰國是魏國和齊國,雙方可謂是人才濟濟。
魏國這邊的統帥是魏太子申,將軍是龐涓,士兵是戰斗力非常強悍的魏武卒,兵力大概十萬上下,具體數量史書沒有詳細記載。
齊國這邊,主將田盼,副將田嬰,田盼是齊國聲望極高的一個大將,田嬰就是大名鼎鼎的孟嘗君的老爹,軍師是孫臏。此時的孫臏雙腿已廢,這都是拜他的好師兄龐涓所賜。
想當年孫賓龐涓一起在云夢山中跟隨鬼谷子王詡學習兵法,師成之后龐涓去了魏國做了將軍,于是龐涓就把孫賓也叫去魏國,名義上是說是仰慕他的才學,要與孫臏一起成就一番大業,實際上龐涓是嫉妒孫臏的才能,便設計陷害孫臏,并對其施以臏刑和鯨刑。于是孫賓就變成了孫臏。所謂臏刑,就是削去膝蓋骨。
到后來,孫臏被齊國的一個使者所救,孫臏到了齊國之后以真才實學受到了貴族田忌的認可,田忌賽馬的故事家喻戶曉,就是孫臏的杰作。
那么魏國為什么要發起馬陵之戰呢?
這事還要從桂陵之戰說起。
桂陵之戰【圍魏救趙】
三家分晉之后,魏國在開國君主魏文侯和繼任國君魏武侯的帶領下,經過了長達半個世紀的開疆拓土、文治武功,在當時一眾諸侯國當中實力最強,于是呢,魏國周邊的一些小國也紛紛來抱魏國的大腿,比如衛國,韓國。魏武侯死了以后,魏罃繼位,就是魏惠王。
公元前354年,魏惠王十七年,趙國為了擴張勢力大舉入侵衛國。衛國是小國,根本無力招架,趙國的軍隊進入衛國如入無人之境,接連攻占漆、富丘兩座城池,衛成侯于是就向魏惠王求救。此時的魏惠王也正想找個好機會修理修理胳膊肘往外拐的趙國,于是就派大將龐涓率領九萬大軍馳援衛國。
趙國當初發兵衛國的思路非常清晰,想教訓一下抱魏國大腿的小衛國,如果打贏了就得到了一個與魏國之間的戰略緩沖帶,趙國也知道,趙衛相爭,魏國必然插手,但是戰場依然在衛,即使打輸了,迅速回撤,也能留給大魏和小衛一個遍地狼藉。
誰知趙國的算盤雖然打的震天響,龐涓卻沒按常理出牌,帶領大軍直撲趙國都城邯鄲,來了一個圍趙救衛。
面對兵強馬壯的魏國軍隊,此時的邯鄲城根本無力招架,數月之后的邯鄲死傷無數危如累卵,公元前353年,腹背受敵的趙成侯同時派出兩路使者分別向齊國和楚國求救。
齊國這邊,丞相鄒忌反對救趙,而大夫段干朋則認為“不救則不義”,給齊威王提出了一個疲魏弱趙的一石二鳥策略。他建議齊國應分兵兩路,一路攻打魏國的南部空虛之地襄陵,讓魏國撤兵回防,一路大軍北上等候在邯鄲周圍,等魏軍與趙軍兩敗俱傷之后再出手,這樣既保存了趙國的實力,同時也大大的削弱了魏軍的實力。
齊威王覺得段干朋的主意很壞但很高明,于是就采納他的建議。等到魏軍差不多快拿下邯鄲之日才發兵。一路齊軍圍攻魏國的襄陵,一路由田忌、孫臏率領救援趙國。
田忌與孫臏率兵進入魏趙交界之地時,田忌想直接與圍困邯鄲的魏軍主力正面作戰,孫臏制止說:“平息糾紛要抓住要害。現在魏國精兵傾國而出,若我直攻魏國。那龐涓必回師解救,這樣一來邯鄲之圍定會自解。我們再于中途伏擊龐涓歸路,其軍必敗。”
田忌依計而行。果然如孫臏所料,得知齊軍要進攻大梁,魏軍主力果然離開邯鄲,歸路中又陷伏擊與田忌的齊軍戰于桂陵,桂陵之戰齊軍大勝,生擒魏將龐涓。邯鄲之圍暫時緩解,這便是歷史上有名的“圍魏救趙”的故事。
圍魏救趙之計堪稱完美,但是齊國并沒有擊潰魏軍主力,魏軍只是主帥被侵,魏武卒的戰斗力還在。就在齊軍大敗于魏軍桂陵的同時,楚宣王也派景舍救趙,攻取了魏國的睢水、涉水等地。
此時的魏國在以一敵三的形勢下,仍然憑借著強大的戰斗力力扭轉了戰局,并于公元前353年攻破趙都邯鄲。
公元前352年,魏惠王再次調集韓魏聯軍,在襄陵打敗齊、宋聯軍,襄陵之戰后,齊威王覺得苗頭不對,請求楚國的大司馬景舍斡旋調停,最終齊魏兩國握手言和。
公元前351年,魏國迫使趙國在漳河旁邊結盟,并將邯鄲歸還給趙國,并強迫泗上十二諸侯來朝。
邯鄲歸趙后,齊國也釋放龐涓回國,回國之后,魏惠王繼續讓龐涓擔任魏國主將。有人會問孫臏抓了龐涓之后為什么不殺了他報臏刑之仇。
為什么?因為齊威王不讓殺,戰國時期,打不過就談,談不攏再打,作為魏國大將的龐涓當然是很重要的談判籌碼。
但是數年之后,龐涓還是在馬陵之戰中死在了孫臏之手。
馬陵之戰【圍魏救韓】
公元前354年,魏國進攻趙國,齊國趕來救援,發生了歷史上著名的圍魏救趙經典戰役。
圍魏救趙的核心戰役是桂陵之戰。桂陵在今天山東省菏澤市東北一帶,也有人說是在河南省范縣西南。
桂陵之戰的結局是齊國勝而魏國敗,魏國大將龐涓被生擒,但是桂陵之戰后的第二年,魏國憑借魏武卒強悍的戰斗力扭轉戰局,一舉攻破趙國都城邯鄲,所以,從整個戰局來看,魏國仍然是桂陵之戰的戰勝國。
戰國之所以叫戰國,就是諸侯國之間常年征戰廝殺,可能今天我們還是盟友,明天就會反目。
桂陵之戰時,趙國進攻衛國,衛國求救于魏國,魏國進攻趙國救衛,而趙國則求救于齊國,齊國又圍魏救趙。當時的韓國和魏國還是盟友。
但是僅僅十年之后,魏國與韓國就反目成仇,魏國舉兵進攻韓國,韓國當然不是魏國的對手,于是韓國也學當初的趙國派出使者向齊國求救。隨后魏國又再一次與齊國發生了正面沖突,這就是馬陵之戰。
那么魏國為什么要攻打韓國呢?
其實這是秦國人給魏惠王設的局。
設局之人叫商鞅,衛國人,在衛國時叫衛鞅、到了魏國改名公孫鞅,到了秦國又改名為商鞅,商鞅年輕的時候曾在魏國國相公孫痤帳下做中庶子。
公孫痤臨死之前對魏惠王說,公孫鞅這個人很有才干,我死之后可以讓他做相國,如果你不打算重用他,就殺了他。魏惠王覺得公孫痤可能是老糊涂了,根本沒把商鞅當回事,既沒用他,也沒殺他。
后來秦孝公發布求賢令廣攬天下人才,商鞅就到了秦國,并被秦孝公重用。
商鞅認為魏國是秦國崛起的頭號強敵,鑒于魏國的強大不能正面硬剛,他建議用尊魏為王的辦法來麻痹魏惠王。
公元前344年,商鞅奉秦孝公之命游說魏惠王,勸他先稱王,然后圖謀齊、楚。魏惠王覺得商鞅說的有道理,就擺出周天子的場面,邀請趙、秦、宋、衛、鄒、魯等十二個諸侯國國,在逢澤搞了著名的逢澤之會,逢澤就是今天的河南開封,會盟后又率眾前往朝見周天子。魏惠王試圖以逢澤之會確立魏國在列國間的統治。
但是齊國、韓國卻對這次會盟非常抵制,就沒有參與。魏惠王此時肯定覺得韓國這個小弟有點膨脹,也正好借此機會敲打一下韓國立立威。
公元前343年,魏國發兵攻打韓國。韓國遣使向齊國求救,齊國回復說你先頂著,我隨后就到,韓國自視有齊國撐腰,舉國抗魏同仇敵愾,但直到五次戰敗之后,齊國才派出軍隊前來救援。
魏惠王得知齊國打算出兵的消息后非常氣憤,心想當年我打趙國,你圍魏救趙,現在我打韓國你又來搗亂。于是就先放下韓國戰場,下令魏軍主力對準齊國大軍開戰。魏惠王為解心頭之恨,直接派出自己的兒子太子申任統帥,龐涓任將軍,率軍直撲齊軍一決高下。
齊國這邊主帥還是田盼,軍師還是孫臏。
魏國的作戰思路是,要想全心伐齊必須先肅清境內的齊軍。
而孫臏的作戰思路是,還是不能和強大的魏武卒正面硬剛,還是得用計。孫臏這次給魏國設得“減灶計”。
趙魏韓三國始于三家分晉,從晉國時代認為他們就認為齊人天生膽小,從根上就看不起齊國,所以孫臏分析,此番魏國大舉伐齊,龐涓一定會覺得齊軍會因此惶恐不安,孫臏將計就計,通過減少爐灶來制造士兵逃亡的假象,以誘敵深入。
龐涓開始發現齊國軍隊時,爐灶夠十萬人吃飯,但是行進三日后發現爐灶只夠五萬人吃飯。又行進一段時間發現只夠三萬人吃飯。龐涓大喜道:“我故知齊軍怯,入我地三日,士卒亡者過半矣”。意思就是說,你看這幫膽怯的齊國人,才三天就跑了一大半了。
這就是孫臏的減灶計。孫臏料定,龐涓一旦中計必然會率精銳追趕齊軍,而齊軍就在馬陵山兩側的山谷里埋伏了上萬弓箭手,一旦發現魏軍進谷,就以火為號萬箭齊發。并命人將大道旁一棵大樹的皮扒了,寫上龐涓死在此樹之下。
史書記載的馬陵山:有陵,澗谷深峻,可以置伏。關于馬陵山的具體位置,今天是有爭議的,有人說馬陵之戰發生在今天山東聊城莘縣,也有人說發生在山東臨沂郯城。
但是無論發生在哪里,當時的龐涓率領精銳追至馬陵山時,感覺此山谷異常熟悉而且特別適合設置伏兵,回頭一看發現夜色中有棵被扒光的大樹,貌似還有一行字。
龐涓命人點起火把以方便觀察,哪知點燃同時,齊國弓箭手萬箭齊發。龐涓又一次輸了,龐涓見大勢已去就抹脖子自殺了,臨死前說“遂成豎子之名。”之后齊國大舉進攻魏國太子率領的軍隊,俘虜魏國太子申,魏軍幾乎全軍覆沒,馬陵之戰就此結束。
馬陵之戰后,魏國元氣大傷,失去霸主地位,齊國和秦國逐步崛起。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