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8歲楊女士放棄北漂生活住進養老院,這操作驚呆了所有人,她究竟經歷了什么,要選擇這樣一條路來走!
理性來說,38歲的年紀是上有老下有小,想休不敢休,很多事身不由己,壓力重重。反觀楊女士,她放下了所有住進了養老院,她做了很多人不敢做的事,堪稱“躺平!”
可這樣的躺平意義何在?最為核心關鍵的是她一個月還要付2000元左右的費用,在三線城市毫不夸張的說,這2000元都能還房貸了。
隨著越來越多的人關注,楊女士更是心照不宣說到“我在北京11年,由于父母已去世,去年患病后就像找一個不曾去過的城市然后管吃管住,好好修養!自己不會一直住在養老院,但是還沒有確定離開的世間!”
聽完楊女士的話后,能隱約感受到在她身上發生了一些故事,有著她說不出口的心酸過往。楊女士還表示自己住進養老院和老人們相處十分和睦,她記錄下來了在養老院的真實生活。
相關媒體也證實了這件事,這家養老院新建于2013年,占地面積10萬平方米,在這里面最小的有00后,還劃分為健康區、半自理區和護理區。而楊女士所在的是健康區。
一個月花2000住養老院,貌似并不劃算,這筆賬怎么算也虧啊!想必很多人都會這樣認為。
楊女士針對這個問題,用最樸實的言語回答了記者!
楊女士:“之前工作經常熬夜,很多時候都睡不好,去年生病我住院了一個月,想好好生活,停下快節奏的腳步,找個沒去過的地方修養一下!偶爾看到了養老院,覺得不錯,就想來住一個月看看!”
楊女士沒有選擇酒店,也沒有選擇民宿或者是旅游。選擇養老院更重要的一方面原因是因為在這里,沒有喧囂,沒有勾心斗角,每天的飲食清淡,作息時間很規律,能充分滿足自己的需求。
生活在這樣安逸的環境里,楊女士每天會為這些老人寫回憶錄,還會為這些老人拍視頻,在這里她是一股鮮活的力量,能夠帶動們老人的情緒,已經和老人們聊成知心朋友。
離開了喧囂的城市,沒有了車水馬龍,也沒有什么外賣,楊女士真正感受了到了放松!之前老做噩夢,住在養老院之后也不做噩夢了,樸素的生活里很踏實。
唯獨讓楊女士感到需要花時間適應的是老人們起的很早,一些老人凌晨4點都已經起來了,身為年輕人的楊女士,一時半會還顯得有些不習慣,畢竟逃離了大城市,就是想要放松,睡個懶覺每天沒有壓力感,不過楊女士認為,自己一定會適應這里的環境。
目前已經三個月了,楊女士用自己的文字和視頻記錄了老人們的生活,在每一位老人身上,都上演了不同的真實故事。慢生活的日子里,是楊女士最寶貴的回憶,她認為當下所作的事情意義很大。
至于還要在這里住多久,楊女士也并沒有準確規劃,只要自己不想在了,隨時都可以離開這里!
楊女士父母去世,她沒有家了,她對家的寄托顯得那么遙遠,想必她來到養老院也有這方面的原因。她和老人們在一起相處的每分每秒里,能隱約間體會到父母在世的那些美好回憶。
如今的大都市,看似燈火通明,其實各種壓力已經讓年輕人沒有了自由,他們心中所向往的一方凈土、鄉間氣息都是一種奢侈。
小時候總是向往著外面的大都市,渴望有一天能夠走出小小的村莊,去放飛夢想;而長大后總想著回到童年記憶的小院,陪著年邁的父母談談心說說話,卻又總是被“沒時間、工作忙、家庭瑣事”而遏制!
在網上看到一段視頻挺讓人心酸的,離家多年回到家中看到院子里長滿了雜草,多年不住的房子瀕臨倒塌。“爸媽,我餓了,我回來了,飯做好了嗎?腦子里滿滿的回憶,淚目瞬間,心如刀絞!”
楊女士何嘗不是呢?自己北漂多年,她一定想念去世的父母,生病了無家可歸,養老院成為了她療愈自己的最佳選擇!
致敬每一位在外漂泊的人,未來可期,修養后的揚帆起航,幸福一定屬于我們每一個為生活而奔波的人!
素材來源于網絡/侵刪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