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商小叔
出品|華祥名財經全媒體
自從陷入債務危機以來,三胞集團和其創始人袁亞非一樣,都陷入持續的輿論紛爭中。“南京前首富”和“淪為老賴”、“破產了”的前后反差之下,到處是吃瓜群眾對時代更替的無限唏噓與感慨。
有意思的是,就在外界持續關注三胞集團的債務重組計劃進展和公司旗下包含健康、消費、科技三大部分在內的業務能否紓解其債務之困時,本應低調渡過這段“尷尬期”的三胞集團,卻又因旗下小貸業務再次引發關注。
近期,根據新浪財經轉載新經濟觀察團報道顯示,一款名為“捷融小貸”的金融產品,卷入關于“貸中貸”、違規收集信息、侵害消費者權益等質疑。而在捷融小貸的背后,正是三胞集團。
自身還深陷債務泥潭無法自拔,卻能夠繼續為用戶提供貸款,莫非是三胞集團又有錢了?
涉及多重質疑
事實上,并非三胞集團有錢給別人做貸款,而是捷融小貸壓根就不是放款方,他只是一個貸款中間平臺。
據報道,在媒體小編使用一款名叫“捷融”的小額貸款產品時,發現其存在有多重問題。
比如在點擊該產品“公積金用戶優享”的借款申請單時,頁面顯示助貸機構和資金來源都是南京市天下捷融互聯網科技小額貸款有限公司(簡稱“捷融小貸”)。但在填寫了基本收入、公積金繳納情況、借款需求后,小編收到的卻是開頭為“藍色快車”的短信。
此后經過電話溝通才知道,電話聯系小編的人隸屬于“中財金聯”,是一家貸款中介機構,主要服務北京地區53家銀行,對借款人不收費,但是貸款成功之后將從銀行獲得返點。另外,“藍色快車”代表的是渠道。①
也就是說,雖然用戶是通過捷融小貸進行貸款,顯示的相關機構信息也是捷融小貸公司,但捷融小貸并不是放款方,只是將用戶個人信息收集后“匹配”給了貸款中介。
由此,媒體通過進一步挖掘發現,捷融小貸的《個人信息與隱私保護條款》存在十分“簡單粗暴”的情況,用戶一旦在頁面上提交相關信息,即視為“您同意本協議的全部內容”,同意捷融小貸以以下目的或原因自行或委托、安排第三方對個人信息進行收集和/或處理(這些第三方包括但不限于捷融小貸的經銷商、廣告服務商、數據監測合作方、客戶服務商、數據分析服務商等)。①
值得注意的是,捷融小貸并未列出所謂第三方的任何一個具體名稱。這也意味著,如果第三方存在信息侵權問題,用戶的維權對象將成為一個問題。
此外,類似捷融小貸這類“貸中貸”的情況,一方面用戶的個人信息存在被線下貸款中介泄露、被違法交易或被濫用的風險,另一方面在多層營銷嵌套下,最終會推高借款成本,損害消費者合法權益。
據悉,最近一段時間以來,貸款類APP和貸款中介是監管整治重點。特別是在倒賣客戶信息、上游數據提供方也被納入整治鏈條的背景下,捷融小貸所存在的這些問題難免會存在隱患。
而深究捷融小貸的背景,三胞集團是最大股東。企查查數據顯示,捷融小貸有三家股東,其中三胞集團有限公司持股74%,蘇州柯利達集團有限公司持股20%,徐宏持股6%。
同時,大股東三胞集團有股權凍結和股權出質的情況。2018年7月,三胞集團向南京新工投資集團有限責任公司出質了捷融小貸的股權,出質數額為22200。另外,其法定代表人王翔也已被限制高消費。
還需注意的是,成立于2016年8月的捷融小貸注冊資本和實繳資本均為3億元,而按照《網絡小額貸款業務管理暫行辦法(征求意見稿)》中對于經營網絡小貸業務最低10億元實繳資本的規定,捷融小貸暫未滿足。
債務危機待解
那么,捷融小貸到底有沒有問題?其涉及的多項質疑是否存在違法、違規的情況呢?
相信隨著媒體的曝光,相關監管機構會很快給出答案。只是在此過程中,如若捷融小貸真的存在問題,對大股東三胞集團而言無異于再添“重錘”,因為三胞集團早已處于自身難保的境地。
作為一家擁有宏圖高科(600122.SH)、南京新百(600682.SH)、富通電科(新三板837438)等多家上市公司,以及宏圖三胞、廣州金鵬、安康通、以色列納塔力(Natali)、美國丹瑞(Dendreon)等大量國內外重點企業的集團,自2018年7月爆發債務危機、袁亞非成為被執行人、股權遭凍結、受到高消費限制以來,三胞集團遭遇了長期的危機,一直到現在仍然未能走出來。
去年2月底,主業為經營3C線下連鎖賣場的宏圖三胞被南京中院受理了破產清算,一代人的電腦城記憶就此“隕落”。
要知道,曾經作為南京招牌之一的宏圖三胞,一度門店遍布大江南北。創始人袁亞非財富也多次登上南京首富的寶座。早在2006年底的時候,宏圖三胞的門店數量就曾達到589家,但在2022年三季度末,宏圖三胞旗下所有3C零售連鎖業務實體門店被曝全部關閉,直至破產。②
去年6月,宏圖高科宣布退市;今年6月末的最新公告信息顯示,截至2023年末,三胞集團合并報表范圍內有息債務余額為313.25億元,其中銀行貸款有193.87億元,占比超過六成,信用類債券總額為67.56億元,已逾期49.86億元。②
能夠看到,雖然宏圖三胞和宏圖高科只是三胞集團海量業務版圖中的一部分,公司也正在積極推行債務重組計劃,并在4月時宣布其《重組協議》簽署比例已達67%。但債務壓頂之際,公司前景仍然稱得上是風雨飄搖。
不可否認,龐大的商業版圖可以幫三胞集團“撇清”旗下宏圖三胞破產清算、宏圖高科退市帶來的負面影響。但債務暴雷與大量債務待償還的事實也證明,自宏圖三胞出現問題以來,三胞集團遭遇的是“傷筋動骨”,想要解決流動性危機,仍有很長的一段路要走。
但不管如何,類似捷融小貸這樣的金融業務,都不該、也不能成為三胞集團紓困的抓手。
成也杠桿、敗也杠桿的袁亞非,此前正是憑借高超的資本運作手段才走向商業巔峰。如今,在國家去杠桿政策下,三胞集團解決債務危機只能靠實打實的業務。而在輿論端,小貸平臺也頗為敏感,在三胞集團努力解決債務危機期間,他需要愛惜其本就遭受重創的羽毛,不能再陷入違法違規放貸的漩渦。
大健康才是未來出路?
在袁亞非意氣風發的年代,三胞集團也曾在金融領域布局眾多,帶領公司涉足零售、地產、金融、大健康等多個產業。回過頭看,這些投資幫助三胞集團走向巔峰,也早早埋下如今危機的隱患。
聚焦在金融業務,其實早在2018年,公司就開始逐步淡化金融業務的重要性。從此前的消費、健康和金融三大戰略,到唯一重點保留的大健康業務,三胞集團未來可能的出路已逐漸顯現出來。③
至于原本應該被淡化的金融業務為何到今天還能被媒體揪出“小辮子”的原因,外界無從知曉。不過可以肯定,三胞集團此前頻繁的金融布局,仍然在“淡化”中低調發展。
公開報道顯示,除了捷融小貸,三胞集團在金融布局上還對外投資了幸福人壽保險、天下金服控股、紫金信托、江蘇匯通擔保投資、江蘇高淳武家嘴富登村鎮銀行、南京建寧紫金股權投資基金管理有限責任公司等公司。
此外,子公司宏圖高科曾對外投資天下支付科技有限公司、南京市宏圖科技小額貸款有限公司、錦泰期貨有限公司、恒泰保險經紀有限公司等金融公司。③
然而,在原本的多元化戰略早已被證明失敗的背景下,即便公司想要通過一些像捷融小貸這樣的金融產品“回血”,也大概率無法掀起大風浪。
更何況,在行業中缺乏存在感的捷融小貸還先行為三胞集團帶來負面口碑。公司的金融之路,至少在明面上已逼近死胡同。
種種跡象表明,三胞集團未來的業務重點是大健康業務。
近年來,三胞集團在大健康轉型之路上動作頻頻,袁亞非也多次對外表態對大健康產業的重視。今年6月,三胞集團旗下三個重點大健康產業項目剛剛落地南京江北新區。
但考慮到大健康業務與此前的零售業務一樣,都需要較長的投入周期,三胞集團能否在債務危機中守住大健康的“希望”,需要時間檢驗。④
好消息是,相比于金融產業,大健康產業畢竟是實業投資,且受到資本看好。去杠桿形勢下,是三胞集團的一條穩健發展之路。只是,曾經以“激進加杠桿”著稱的袁亞非,能在這條穩健之路上再創輝煌嗎?
注:
1 2024.07.10,新浪財經,《三胞集團旗下捷融小貸:信息共享“開盲盒”,用戶被導流給線下貸款中介》
2 2024.04.01,金融界,《三胞集團:債務重組進展》
3 2018.08.28,第一財經,《獨家 | 短貸長投陷困局,三胞集團斷臂自救》
4 2023.03.16,野馬財經,《千億三胞集團“被破產”,南京前首富“杠桿游戲”能否繼續?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