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直以為這件事眾人皆知,卻發現至今沒人點破:
最好吃的地方通常不在大城市內,而在離它們2小時車程的區縣里。
別看這些小城都上了年紀,早在二十年前就跟不上變化。但懂吃的人看到這種模樣,就會知道自己來對了地方。這些默不作聲的大城市郊縣,身著上世紀“過時”的審美,日復一日的做著不變的滋味,以不變應對草臺班子應對萬變的世界。
沒被商業化包裝,沒有巨大霓虹燈,看不見流行的北歐工業金屬風… 土氣在食物里不是貶義詞,反而代表一片原發的生命力。
崇仁古鎮,上海驅車2小時即可到達。這里保存著最原始的黃酒糟泥調和“吊糟”豬蹄。這原本是本地人節儉保存食物的創造,卻因滋味過分耀眼而蔓延至周邊。可惜求變求快的大城市,沒時間一筆一畫,于是糟泥變糟鹵,一周變一夜。在崇仁的石板路,不急不緩地走上一段,帶著閱盡滄桑后的淡泊,品一口真正用時間帶來的糟香滋味,簡單的日子能在忽然之間余韻悠長了起來。
玉環,距離臺州70 公里,漁船上岸后,漁獲可以在第一時間被制作成魚面。機器化工業毫無用武之地,到鄉村里走一圈,能聽到此起彼伏的棒槌敲擊聲從這家那戶中傳出來,這是僅屬于小鎮的交響樂。在鄉村節奏中,鮮魚被剔出凈肉,薯粉加入,木槌敲擊至發軔,成就出一種鮮味奇跡。
嘉興南湖菱,因得天獨厚的生長環境而鮮嫩可人。無法人工栽培的它們,因過分嬌嫩甚至走不出小城,只能外面的世界走向它。本地人用自己傳承幾代的烹飪理念,將這個大自然的饋贈打造得精彩鮮美。
這些大城市旁的區縣小鎮,大邁步的時代或許沒來得及轉身,一度被人擱置,遺忘,離開。但也正因為如此,他們力所能及地保留著住了沒有被“潮流”改造過的初心——盡管很多看起來已經顯得過分質樸。
就像晉江深滬鎮里一碗熱騰騰的花生湯,花生香濃而不膩,甜潤的湯色深沉的乳白,時間和熱度在一碗湯里沉淀再順滑溜過,和每一份遠離大城市的小吃一樣,他們都在用不那么光鮮亮麗的顏值,堅守著一份對食物和世界的態度,不妥協于潮流,堅持姿態。
有的食物會站在領獎臺最高處,有的食物始終只留在不起眼處堅持努力,但食物之間沒有輸贏,真是太好了。世界百花齊放的樣子,才是最好看的樣子。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