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相關數據,近年來全球報告的新發艾滋病感染人數仍然很高,這表明艾滋病流行持續嚴重,這已成為全球健康負擔。聯合國艾滋病聯合規劃署已經通過了可持續發展目標,即到2030年結束艾滋病的傳播。
大學生,作為一個龐大的年輕人群體,由于一些高危性行為的出現,已經成為一個容易感染艾滋病的群體。近年來,中國學生感染艾滋病的人數迅速上升,每年報告約3000例,成為艾滋病預防工作的關鍵群體。鑒于年輕學生正處于性活動階段,導致感染的傳播途徑主要是性行為,這使其成為一個緊迫的、社會關切的公共衛生問題。
2024年7月,湖州市疾病預防控制中心(湖州市)&浙江省疾病預防控制中心(杭州市)的研究人員合作在《PLOS ONE》期刊上發表了一篇文章,探討浙江省大學生中偶發性行為的特征及其相關風險因素,旨在為艾滋?。℉IV)預防和控制提供數據支持和策略建議。
2018年10月8日至11月30日,研究人員對浙江省11個城市13所高校的大學生進行了調查,采用分層整群抽樣的方法囊括了31,674名學生,包括14320名男生和17354名女大學生。其中,3771人(11.91%)報告性行為并披露自己的性伴侶。共有675名學生報告了偶發的性行為,占學生總數的2.13%。只有那些報告有性行為并透露有性伴侶的學生被納入研究。
單因素分析結果顯示,男性、城市戶籍、過去一年內接受過HIV檢測教育、尋求HIV風險自我評估、接受一夜情行為、接受商業性行為、過去一年內進行過HIV抗體檢測、同性或雙性戀伴侶以及安全套使用自我效能感高的學生更容易參與偶發性行為。
多因素分析結果進一步確認,性別(男性)、城市戶籍、過去一年內接受過HIV檢測教育、尋求HIV風險自我評估、接受一夜情行為、接受商業性行為、過去一年內進行過HIV抗體檢測、同性或雙性戀伴侶以及安全套使用自我效能感高等因素與大學生偶發性行為顯著相關。
以上這些因素的存在使得這部分學生更容易參與偶發性行為,從而增加HIV感染的風險。
先前的研究表明,對性態度更開放(如多個性伴侶)更有可能導致不安全的行為,表現出更高的艾滋病感染風險。因此,針對大學生的HIV預防和教育工作亟需加強,重點應放在提高學生的HIV風險意識和檢測率,倡導安全性行為。通過開展有針對性的教育干預和行為干預措施,可以有效降低大學生的HIV感染風險。
研究人員建議,未來應進一步加強對大學生的性健康教育,提高他們的安全性行為意識和HIV檢測率,從而有效降低HIV傳播風險。此外,研究結果提示應在高校內推廣和普及HIV檢測和預防服務,營造一個有利于健康行為的校園環境。
當然,這項研究有幾個局限性。首先,鑒于橫斷面調查結構,關于已確定因素的因果推論仍然是推測性的。其次,調查的內容很大程度上依賴于受訪者的自我報告,這可能存在偏見。第三,在該研究的變量中,沒有發現諸如初次性接觸的時間和在偶然行為中使用保護措施等關鍵方面,這可能會影響到研究結果的廣泛適用性。但是,這項研究進行了單變量和多變量邏輯回歸分析,旨在減少這些限制的影響,從而提供了具有一定程度的科學有效性的研究結果。
參考文獻:Yang, Z., Chen, W., Chen, W., Ma, Q., Wang, H., Jiang, T., Fu, Y., & Zhou, X. (2024). Factors associated with casual sexual behavior among college students in Zhejiang Province, China: A cross-sectional survey. PloS one, 19(7), e0304804.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