銀岡書院位于今遼寧省鐵嶺市銀州區銀岡路圖書館巷,始建于清順治十五年(1658年),位列清代五大書院之一,是東北地區唯一保存下來的古代書院,被譽為“關東第一書院”。1910年,周總理入讀銀岡書院,現辟有“鐵嶺市周恩來少年讀書舊址紀念館”。
銀岡書院的創建者名為郝浴(1623-1683),字雪海,又字冰滌,號復陽,今河北定州人,順治六年(1649年)進士,授刑部主事,后改湖廣道御史,巡按四川。
此時正是明清異代之際,抗清斗爭風起云涌,明清激戰于四川。1646年,清廷設四川巡撫衙門于保寧城,其四川總督、巡撫等均駐節保寧(今四川閬中),直至康熙四年(1665年),清廷平定四川,省治遂遷往成都。
永歷六年(1652年),吳三桂、李國翰等進犯四川,劉文秀領步騎5萬展開反擊,相繼收復重慶、成都等地。吳三桂敗走保寧,欲退往漢中,為郝浴所勸阻,遂領兵攻明軍薄弱之處。潰兵沖亂明軍陣腳,致使先勝后敗,但清軍亦無力再戰,退往漢中修養。此戰郝浴立有殊勛,但為吳三桂所記恨,清廷為以示籠絡,將郝浴罷官去職,流放遼東。
1654年,郝浴攜妻前往沈陽。此時清廷在東北實行移民獎勵政策,頒布《遼東招民開墾條例》,對移住民眾給予土地、耕牛等物質獎勵。1657年沈陽改置盛京,郝浴等流放者被赦免,但不可歸故里,只可在遼東安家。
銀岡書院瓷板畫《銀岡行》
1658年,郝浴與其好友名僧函可,前往鐵嶺投奔其好友左懋泰(其堂弟為民族英雄左懋第),由此安家鐵嶺。郝浴在父親的資助下,建房置地,建有書室三間,種有花果蔬菜,與朋友飲酒暢談,頗為悠然。后在其書室“致知格物”之堂,開壇講學,頗受敬重。
公元1673年12月,吳三桂起兵反清。1675年,康熙十四年,流放了22年的郝浴得以官復原職,歸家之時將其田產房屋捐出,設“銀岡書院”。后將“致知格物”之堂改為郝公祠,以為紀念。
銀岡書院歷經興廢,至1910年少年周恩來入讀之時,已是清代著名書院。
1910年,12歲的周恩來隨三伯父周貽謙來到了鐵嶺,入讀銀岡學堂。因東北歷經八國聯軍、日俄戰爭的摧殘,此時銀岡學堂愛國活動空前高漲,激發了青年周總理革命救國的理想信念。
1962年6月15日,周總理故地重游,稱鐵嶺是自己的“第二故鄉”。1978年,在銀岡書院遺址開辟了“鐵嶺市周恩來少年讀書舊址紀念館”。
1677年《康熙鐵嶺縣志·卷下·學校志·書院》
銀岡書院記
銀岡書院者,侍御郝復陽先生謫居書室也。先生按蜀時,劉文秀為孽,先生鼓勵人心,繕垣固圉,有定傾之功。世祖皇帝給欽賞,先生弗受,曰分也。比回道考核,乃以簿書微瑕,鐫職(鐫職,意為降職。)二級。先生故忤於藩,會五中堂合薦,而藩釁(釁)成矣。
先生以少年居此,不甘寂寞,乃於居室之旁,結茆三間,圓戶亮槅(亦作亮隔,意思是能透光的花格長窗),顏之以丹(指紅色),後植山菓十餘本,築臺於中,略有園林之致。
先生雖被竄逐不自暇,逸時取古人之書,手自編摩,繼乃一意,研易於六十四卦,各為圖參,伍盡變思,竟其所以,然如是者,二十有二年。
至康熙乙卯(1675年,清康熙十四年),上乃廉其冤,以原職召還。於其將歸,額書室之外戶,曰銀岡書院,其致知格物之堂則先生原額也。
先生名浴,字復陽,別號雪海,順治己丑(1649年,順治六年)進士,鎮之中山人(今河北定州市,古為中山國)。
附復陽先生自記
鐵嶺古銀州也,(郝)浴甲午九月(1654年,明永歷八年,清順治十一年)謫奉天,戊戌五月(1658年,明永歷十二年,清順治十五年)下嶺,卜筑于南門之右,方十許畝。中為書室三間,前有圃種蔬,后有園種花,左壁吾臥室也,右壁一帶皆吾友,連屋而居也。
屋中造瓦牀(床)一丈,風月之夕,吾友必來,盡登床跌坐。牀下鑚火烹茶,漉酒(lù jiǔ,指對新釀的酒進行過濾除去雜質。)縱談名理,至夜分不散。架揷(插;指插放在架子上的書籍,引申為藏書)天下古今圖書,恣(任憑)吾友展玩。有化人來,則焚香晤對,參驗竺乘。
屋后一岡,隱然龍臥,所謂銀岡者也。雨夜登之,見郭外群山紫翠交寫(寫,交相映照),其北山綿亙西遶(繞),而東山迤邐(迤邐,曲折綿延的樣子),南屬簇擁萬狀,中控一背,是為鐵嶺。
然總維于吾一線之銀岡,殆物之有鼻祖者乎。記吾岡下所種桃李,皆數度開花而成寶矣。所舉二三犬子,亦衰然冠而似丈夫矣。吾歸之歲,歲德在昴西。
牕(窗)北有杏一株,發花數十蓓,如蠟撚(捻,蠟燭的意思)白梅,香色雙絕,而花枝婉轉,皆回頸視西。是皆不足記,獨念吾霜天雪夜,一燈炳照,大靜之余,徹(徹)四壁于環海(《說文解字》璧也。璧海,太學的美稱。),晤群圣于斯須(指片刻,一會兒),截然有覺心目為豁。
于戯(wū hū,意思是猶於乎,感嘆詞),非吾銀岡吾安得有此一日也,非吾至尊吾安得有此銀岡之一日也。位撫銀岡留為書院,有踵至吾岡而默識浴一日之旨者,浴即近待于數十年,遠待于千百世,心皎然如一日也。
是為記。
1917年《民國鐵嶺縣志·卷四·教育志》
銀岡書院創始
清順治間,直隸定州人郝浴字雪海,前任四川巡按,因吳三桂被劾,謫奉天。
戊戌歲(1658年,明永歷十二年,清順治十五年),訪剩上人(意為僧侶,指明末高僧函可)至鐵嶺,卜居于今南門內偏西,筑室蟄居,不廢講學,左戴諸子(意為左衽 [ zuǒ rèn ],衣襟向左,是我國古代少數民族的服裝,指滿蒙等少數民族。)多從之游。嘗(嘗)自顏其室,曰“致知格物”之堂。
康熙十四年(1674年),吳三桂已叛清,自立于湖南,國號周,年號“利用”。(公元1673年12月,吳三桂起兵反清。1674年自稱周王,鑄造“利用通寶”,在云貴地區流通200余年,直至民國初年廢止。1678年,吳三桂在湖南衡陽稱帝,國號周,年號昭武,發行“昭武通寶”。)
清廷知公忠骾,乃召還。去時留宅作書院,并城東南二十里,官房身地二十二日半(一日地,等于6畝,即1天1勞力所耕田畝之數,通行于滿族故地今遼寧一帶),城內鼓樓西南地一叚(音jiao,指一片大小不等的土地),留為生徒肄業(yì yè,指求學)之資。時鐵嶺尚無學宮,學者遂崇祀至圣先師孔子于此。
附錄郝公遺產及歷年經理之續(續)增,郝公留地二百二十五畝,坐落城東南官房身(地名,今鐵嶺有房身村)。
郝公遺產及歷年續增之財產歲入二千八百圓,初由銀岡書院經理,及書院廢后,歸勸學所經理,緣勸學諸人均係書院舊日紳董,而勸學所亦借用書院舊址也。后由曾憲文沿書院舊址創立銀岡會社,而郝公遺產遂盡數撥(撥)歸銀岡書社。
文廟之建與書院之廢
康熙三十五年(1696年),縣令許志進蒞任,乃建文廟于邑城內東南隅,移至圣(指孔子)木主于其中,并按祀典陪以四配十哲,東西兩廡祀先賢先儒,欞星門外建忠臣孝子祠,東院建文昌閣,嗣是春秋大祭,皆趨文廟而書院廢矣。
注釋:
四配:即是復圣顏回、宗圣曾參、述圣孔伋、亞圣孟軻。
十哲:取自《論語·先進篇》:子曰:“從我于陳、蔡者,皆不及門也。”
德行:顏淵、閔子騫、冉伯牛、仲弓。
言語:宰我、子貢。
政事:冉有、季路。
文學:子游、子夏。
兩廡[liǎng wǔ]:大成殿東西兩側的房子叫“兩廡”,是后世供奉先賢先儒的地方。
重修銀岡書院
康熙四十九年(1710年),縣令焦獻(獻)猷(yóu)蒞任,時郝公留宅舊地盡被旗丁占居。先是焦公在京,有郝公仲子林,時任給事中,諄囑清理舊產,仍歸書院,故到境即求此事顚(顛)末(從開始到末尾,指事情的全過程。),時有邑庠生(指秀才)徐元弼,亦呈請轉詳。
越二載,始經盛京戶部暨奉天府尹衙門斷出,原有房、地兼購旗丁新置側舍三楹,隙地一塊,并為書院,則傳留之。盛與清釐(清厘:清查,清理。)之難,繼之者皆不可不思焉。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