芡實為江南水生蔬菜“水八仙”之一,其種子“雞頭米”可食,自古以來都是美食珍饈。關于芡實的吃法和歷史文化,可以閱讀,本文就不詳細展開。今天想給大家介紹的,是芡實和“水鳳凰”——水雉的故事。
芡實(Euryale ferox)是睡蓮科芡屬植物,喜淺水湖泊和沼澤環(huán)境。據(jù)《中國植物志》,芡實北至黑龍江、南至廣東均有分布,不局限于江南;只是過去江浙一帶人工栽培較多,芡實才成了地方特產(chǎn)。但隨著杭州城市發(fā)展,芡實已經(jīng)變得罕見。我個人只知道西溪濕地蓮花灘和余杭南、北湖有芡實生長。
為什么非得在炎炎烈日下去找芡實呢?一方面,7月大暑是芡實的花期;另一方面,這正好是看水雉的好時候,而水雉恰巧是一種鐘愛芡實的鳥。
被稱為“水鳳凰”的它們可真是名副其實。水雉最大的特點就是腦袋后面有一個金黃色的圍脖披肩,在陽光下閃閃發(fā)光。它的尾巴又細又長,總是高高翹起;細長的雙腿和碩大的腳掌,使它能夠在浮水植物上輕松施展“凌波微步”,看起來優(yōu)雅極了。
作為一種夏候鳥,每年夏天,水雉來到長江流域這邊育雛繁殖;而在冬季,它們會前往更南方的地方過冬。說水雉鐘愛芡實,不是指水雉愛吃芡實,而是說它們特別喜愛在芡實的葉片上筑巢孵蛋,可以說哪里有芡實,哪里就有水雉。
這不,西溪濕地的芡實上今年就長出了一窩水雉寶寶。今年7月初,就有鳥友發(fā)現(xiàn)有水雉在筑巢下蛋。蛋一窩四枚,棕褐色,看起來頗像鹵蛋。按孵化期20多天計算,上周末應該就是幼鳥破殼而出的時候,于是周六日早上我跑去濕地蹲點,想要一睹幼鳥破殼的時刻。但我終究還是沒起來床,一窩四小只在27日清晨破殼而出,而我在九點多才到。
剛剛破殼的它們絨毛蓬松,似乎還沒有完全馴服自己的大腳(腳比頭還大!),在芡實葉上搖搖晃晃地走來走去,非常可愛。但也是真叫人擔心:喂!可千萬站穩(wěn)啦!別被葉片上的刺給扎到啦!
芡實的葉片固然碩大、平穩(wěn),適合下蛋筑巢,但葉表面的尖刺也是真多;不止葉片,莖和花上也布滿尖刺,整個植物走的就是仙人掌路線。不知道水雉鐘愛芡實的“考慮”是什么,或許是看中芡實的刺能夠防御捕食者?總不至于是想讓寶寶一出生就先接受下上刀山、下火海(指被太陽暴曬)的斯巴達式幼教吧。
一旁,芡實的花也開放了。長滿尖刺的花苞打開,吐露出一輪紫色花瓣,這下總算能看出來點芡實和睡蓮的親戚關系了。你說離太遠看不清?確實。我本來是想去南北湖拍一些離岸邊近的芡實花的。只是今年6月暴雨不斷,南、北湖開啟了蓄洪模式,大水這么一來一去,芡實小苗似乎全給沖走了,我上周尋訪時連吃兩個空軍。還好西溪濕地里的芡實還在。
作為一種一年生的植物,芡實不像睡蓮、荷花那樣有多年生宿存的地下根莖,芡實每年都要從種子開始重新長過。大約四五月時,沉在水底的種子開始抽芽,至七八月時就能長成直徑一兩米的大葉盤,生長速度相當可觀。在野外我也拍到過秋季發(fā)芽的芡實,暫不知道它們能不能以幼葉越冬。
↑冬天就發(fā)芽的芡實,水底還有不少種子儲備
倒也不用擔心大水會將南北湖的芡實沖絕種,仔細看幼葉的下方,還有許多許多暫未發(fā)芽的種子儲備呢。
看過、剝過芡實的都知道,芡實種子的外殼那叫一個硬,剝時需戴上特制的鐵指甲才行。所以自然情況下,芡實種子可能得泡在水底下好幾年等待破殼發(fā)芽的機緣。有些芡實種子等到海枯石爛、滄海桑田都沒有輪到它,直到碳化后被考古學家挖出來,良渚遺址里就出土了不少。這種囤積種子、隨緣發(fā)芽的模式,也保障了芡實不會因為某一年的洪水、干旱絕種。
但要是連濕地都給掘了,芡實自然躲不過去。隨著自然湖沼的消失,野生芡實真的是越來越少了,水雉可能也越來越少了。我覺得長江流域的城市公園,可以考慮在湖里播種一點芡實,讓這兩種本土生靈更好地延續(xù)下去。
作者 :蔣某人
圖片:蔣某人、TIC覓見叢鄰
本作品采用 (CC BY-NC-ND 4.0) 許可協(xié)議進行許可
https://creativecommons.org/licenses/by-nc-nd/4.0/deed.zh
轉(zhuǎn)載請務必保留以上聲明
特別聲明:以上內(nèi)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nèi))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