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書刷多了,真的能刷出焦慮來。比如這兩年來流行的「質疑__、理解__、成為__ 」的套件標語。社交媒體上遍地都是在總結如何“成為白女”以及“學習韓女”的分享。
無所謂,習慣了,一生(焦慮)要強的中女永遠在做“成為somebody” 。
《成為白女》需要擁有以下裝備:
·Lululemon瑜伽服
·Stanley巨型水杯
·UGG厚底雪地靴或勃肯鞋
·AirPods Max耳機
·Hailey的唇膏手機殼以及Chanel的護手霜
附加關鍵詞:淺裸色唇釉· 腮紅膏· 大光明盤發or芭比式順滑卷發· smoothies· 希臘酸奶碗
《成為韓女》晉升六邊形女戰士之路:
·發瘋似的高強度學習
·熬夜健身
·女性意識覺醒
·愛好美妝與穿搭
附加關鍵詞:冰美式 · 防猝死維生素套餐 · 水光妝
不想去質疑、也無力去理解和成為,當跳脫出任何一種身份標簽后,只感覺看白女時很遠,看韓女時很近,而中女我們自己,好像一直在逃離。
成為白女
白女美學,兜售的是向往的身份感——有錢有閑、高度自律的美式中產生活。所以白女N件套并不是富家女的標配,是用消費符號堆砌出的一種“生活沒吃過苦”的理想范本。
就如Hailey Bieber和Kylie Jenner,已經站在金字塔塔尖上了,但個人品牌不論是美妝還是服飾,精準面向的受眾群是工薪階層。
女孩們通過消費她們創造的產品,能跟她們產生一種相同生活屬性的連接——越消費,認知就越能超脫于更多的大眾。
歐美超人氣唇彩手機殼
Hailey的rhode把網感女孩的心理拿捏住了
而大洋彼岸的這邊,即使意識不到這是出身而非養成問題的我們,也為了獲取新中產的身份,把N件套當做了標配。畢竟,活得「松弛」是東亞女性一生的痛點。
@ hollyjai
白女潮流能火起來,它并非無可取之處。營造出的香軟Cozy感確實給予到了視覺很好的滋養。
有以香草系為主的Vanilla girl,主打的就是高質又舒適的溫柔放松。
而更為簡約的Clean girl是白女美學中重要的一環,還不到極簡主義來得那么克制或先鋒,介于休閑和中性的輕權感之間,著重選擇基本款,強調的是利落的線條和純粹的色彩。
@ Anouk Yve
貫徹白女美學不止于穿搭,還有家居裝飾和生活方式。內與外都用崇尚自然的狀態,回歸最潔凈的格調中來。
@ Christie Tyler
以及她的紐約寓所
比起現在這套2.0的白女美學,更懷念古早的1.0版本。90年代的以CK為首的美式極簡,沒現在這么一絲不茍過于匠氣。
以Gwyneth Paltrow和Carolyn Bessette為首的名人,那時出街還無需考慮能為社交媒體帶來多少流量,所以總能看到特定風格被她們個性模糊界限后,非常隨性而成的衣品。
不論是effortless chic,還是色彩和配飾都很多的千禧girl,又或是tomboy的風格,這些白女都百花齊放,茂盛生長出了自己的個性,也沒形成什么審美霸權。
為什么白女審美會受到追捧?或許令中女著迷的內核,是這一系列「拜物」之下的精神面貌——無內耗,擁有高容錯率的生活。
東亞人很難獲取低成本的快樂,與其說想「成為白女」,其實被白女吸引的是我們身上稀缺的——沒有陰郁感。
觀看網感白女的社交媒體,發現她們的最愛似乎在隨時更換,也不會吝嗇略微夸張的稱贊,只要它當下使得自己獲得了愉悅心情,那就是最愛。
@ havannawinter
就算工作和學習沒有取得成果,也能毫無歉意地享受人生,不會對自己建立獎懲機制,擁有很高的自我配得感。
@ snowmaiid
這一套由流動廣告搭建而出的白女美學,由后疫情時代催生而出,因為世界越發保守和緊繃,在不確定的環境下,人們也就更注重健康和不容易出錯的生活方式。
成為韓女
與白女夢想形成對標的,是成為精神韓女。如果說白女形象是向往“時間很多,操心很少”的富足生活,那韓女的形象則更有情感厚度一些。
這類韓女擁有爆發性的生命力,專注于追求更高的自我成就感,是勇于挑戰傳統的女性。
極端的打壓換來極端的對抗,時常能看到韓女對于結婚和生育偏激的態度,身體力行貫徹的效果就是直接讓韓國成為全球生育率最低的國家。
韓國政府應對生育率低下的研究政策...
翻譯: 漂亮虎咚咚
出自梨花女子大學學生這段話,看似偏激,但作為女性卻能很真切地感受到,這是痛苦滋養出來的一首“詩歌”:
“我的胯下不能生出歧視我性別的生命,
我的血肉不能變成刺向我的尖刀。
如果我胯下誕生的世界壓迫我,
那我就不讓這個世界誕生。”
“我是你未來的老板,不是你未來的妻子”
梨花女子大學校園橫幅
韓女考學和考公是更高壓的狀態,保持規律發狠似的學習10-15個小時是日常;無法脫產依舊要兼顧職場,只睡3個小時也要6點起來化妝上班。
這樣打雞血一樣的節奏,讓備考韓女在各類vlog博主中拼出另一條跑道——學習博主。
拼命學習、堅持健身、保持美麗,要強的韓女困了就靠冰美式續命,擔心身體出bug就搞出“防猝死套餐”保健品護命,各種保護心臟、皮膚排毒,日常補充的維生素全都包含在內。
諷刺的是,大批韓女涌現而出的現象,是拜女性受限的生存環境所賜。對于同樣在東亞社會的中女,自然更能對她們產生情感共鳴。
一位曾任職Netflix管理層的單親媽媽sora Lee
當聊到自己經歷時希望“女性們不要太謙遜”
也希望“大家能讓自己的傷口開出花”
翻譯:B站yeongin
韓女形象立體正面的一部分,是展示了“個人生活的選擇”即為自我話語權,以及用這樣一種發聲方式參與到了當下社會中來,構成了其中的一環。
文學作品,自然是最能代表這一類群像的廣播。
以前對韓國文學的了解一直是缺失的,刻板印象地認為這個國家只有流水線的娛樂業,文字形成的時間和影響力都很淺薄,但在讀完兩本之后有了改觀。
“我是個不斷逃避、逃避、再逃避的人,
一直喜歡的除了甜點再沒有別的什么了,
我逃離了出生地,
逃離了所屬的一切集體,逃離了正常的關系。”
“她實在是太天真了。
怎么會相信連衣裙、皮鞋、包包、化妝品
等東西能改變自己的人生呢?
我連自己的丈夫、孩子都沒法相信。
我能相信的只有單身公寓。”
與歐美的女性文學不同,閱讀韓女文學是在共享同一種生活。會心驚,明明是相隔千里之外的人,她們卻用文字將讀者胸腔里很隱秘的痛擠壓了出來。像是自愿跑到雨中,去淋了一場磅礴大雨,雨滴打在皮膚上留下的紅印,是淤積在胸口的苦悶。
談不上蕩氣回腸的文字平實直白,卻用女性的細膩在觀察那些宏大敘事,然后娓娓道來間將男權結構平靜地碾碎了。
“二十多歲的時候,不管我做什么,
都感覺只是個過程。
現在呢,似乎一切都是結果。 ”
——金愛爛《你的夏天還好嗎?》
“我喜歡我們的人生不僅僅為了生存,
還有奢侈、虛榮和美麗。
有些階段就是需要踩著這些華麗的東西才能跨過去。”
——金愛爛《容易忘記的名字》
“是啊,對一些人來說,家并非安全的家園,
而是只有逃離才能生存下去的暴力空間,
誰都沒有權利讓他們一定得回家。”
——崔恩榮《即使不努力》
最想分享的是《明亮的夜晚》,它用很短的篇幅講述了四代女性的命運,有強硬的內核,也略帶著向上走也是徒勞的陰郁氣息。致郁,但被書中“有在認真珍視自己情感”的能量所安撫。
作者:崔恩榮
除了大眾都熟知,已翻拍成電影的《82年生的金智英》,其他的韓女文學已開始在文壇里扎根生長了,如《素食者》《對我無害之人》《盡管我們無法以光速前進》《你的夏天還好嗎》等。
這些作品講述的故事各不相同,但不變的主題都是「成為我們自己」。
好像更喜歡看那些40+的韓女,不論是鄭麗媛還是孔孝真,又或是博主onnuk,她們也還都帶著普通韓女“不斷充電,走走又停停”的真人味。
兩類韓女,都能給到正、反方向的啟發——人生不一定非得在某個時段完成什么才行。遠離年齡焦慮,堅定保持單身或者審慎步入婚姻都可以,沒有參照模版,因為「你」是什么樣,女性的人生就該是什么樣。
缺失的中女
成為白女or韓女本身就是無法實現的一個文化資本,靠消費國際品牌和高壓自律并不能換來理想當中的自己。
網絡流行的時髦小姨、富家千金、江浙滬獨生女,再到白女和韓女,好像只要照抄一些公式,就能跟她們更接近。這還是把女性的生存課題框在被物化的框架里,我們必須要更美麗、時尚、洋氣,甚至要成為新貴......
很容易將自己這樣客體化,是因為留給我們的榜樣實在是太少了。貧瘠的女性群像里,甚至沒有較為具體的范本。
戴錦華老師說過,女性沒有自己的生存模版。大家追求誰想要成為誰,是因為到現在為止,婦女解放100年,婦女參與社會勞動生成才100年。
所以,女性才會想要自由,因為擁有自由就等于擁有了選擇權,而自由之前往往都會想先逃離當下。
因為當下總在受制,在社會里受制,在家庭里受制,沒有一個榜樣能輕拍著你的肩膀替你開路,所以也只能逃離。
- End -
撰稿:Kayla
圖片:網絡
聯系:info@fakeshion.com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