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圖由AI生成
- 本期故事關鍵詞:財務自由-
當我具備了一定的思考能力,重新回顧 25—35 歲那段迷茫歲月的時候,我發現,迷茫的來源,不在于我沒有努力過,而在于我不僅做了一些自己明明知道消極、錯誤、無效的事情,還做了很多自己以為積極、正確、有效,實則消極、錯誤、無效的事情。導致的結果就是,即便我做了一點積極、正確、有效的事情,更多消極、錯誤、無效的事情也會像地球的重力一樣,把我死死地往下拽,讓我無法“飛”起來,而我對此渾然不知。
記得是在 2020 年的夏天,在一次線下的培訓課上,主講老師給了我一次與二十多位學員分享財商知識的機會,學員中有高中生、大學生、機械工程師、醫藥銷售、瑜伽教練、餐飲店老板等。
當我在開頭問錢重不重要的時候,絕大部分學員的回答是錢很重要,并給出了自己的理由。有的學員說,有錢可以吃好的、穿好的、住好的、用好的;有的學員說,有錢可以過自己向往的自由生活;也有的學員說,有錢可以孝敬父母、幫助親戚和朋友以及更多需要幫助的人。
其中,有兩位學員的回答令人印象深刻。
一位是 30 歲左右的餐飲店老板。她說,自從兩年前加盟一家餐飲連鎖店以來,她收入一直比較穩定,雖然不是很富有,但也算衣食無憂,從未覺得錢有多么重要。但是,自從 2020 年新冠病毒感染疫情暴發以來,餐飲行業受到了巨大的沖擊,她的店連續幾個月都處于嚴重虧損的狀態。不僅如此,由于之前也沒有長期儲蓄的意識,現在朝不保夕,她平生第一次深刻感受到了錢的重要性。
另外一位是高中一年級的學生。他的回答與眾不同,他認為錢沒有那么重要,比錢更重要的還有很多,比如感情、健康等,甚至表現出一副不屑于討論錢的樣子。
我完全能夠理解這位餐飲店老板在疫情前后在金錢觀念上的變化,以及這位高中生在他那個人生階段對金錢的看法,也不會對這位高中生表現出的不屑感到不高興,不僅是因為我們要尊重和允許每個人的不同,更是因為曾經的我何嘗不是這樣呢?
在我近 20 年的學生時代,我只是覺得有錢挺好,可以滿足很多需求、解決很多問題,但是就像這位高中生一樣,我并沒有覺得錢是不可或缺,并在未來的生活中要全力追求的東西。所以,無論是高考填報志愿的時候,還是考研的時候,甚至是找工作的時候,我從未把錢的因素放在非常重要的位置上。
直到參加工作后的第二年——25 歲的時候,我才第一次真正因為錢的事情發愁,感受到了錢對一個人、一個家庭的重要性。
我的父親從 1997 年到 2003 年一直在國外打工賺錢,攢下了給我買房和給他自己未來養老的錢。然而,在回國后的第三年,父親在做房產投資的時候,被開發商所騙,損失了在國外辛辛苦苦攢下來的幾乎一半的錢。
盡管我的父親在家人面前很少表現出來,但我能感覺到,父親對此事耿耿于懷。而那時的我,工資收入微薄,一個月只有 1700元左右,更令我感到難受的是,除了工資收入之外,我沒有其他辦法賺到更多的錢為父親做點什么。后來,隨著我的父親在2007年再次選擇去國外打工,我也暫時把這件事情 “放下”了。人嘛,只有接受無法改變的事實,才能“忘掉”心中的痛。
一直到 35 歲,距離上次的事情整整 10 年之后,在 2015 年年初和年底發生的兩件事情,再一次讓我深深地感受到了錢的重要性。
2015 年春節過后,我的父母迎來了六十大壽。六十大壽對我們朝鮮族來說,是一個人一生中最為重要的兩個生日之一,另一個是一周歲生日。然而,作為家中獨生子的我,不僅沒能為我父母的六十大壽生日宴跑前跑后,也沒有足夠的經濟實力向父母表達我的孝心。這件事情一直讓我感到愧疚,同時也成了我一生的痛。
到了 2015 年年底,有一天我的老婆跟我說,周末想去考察一下學區房。在考察的時候,之前很少關心學區房的我被高昂的房價驚呆了,甚至產生了一種絕望的感覺——這個學區房的價格增長速度比我的收入增長速度快多了,如果現在不買,以后還買得起嗎?
我的老婆每到一個售樓處,先向銷售員詢問房價,然后詢問有沒有五六十平方米的小戶型房。至今,我還清晰地記得,當她發現一個價格相對不高的小戶型房時露出的那種燦爛的笑容。她一邊拿著計算器計算房價,一邊安慰我說,可以再攢點錢,過段時間再來看看。
我從老婆的眼睛里看到了她作為一個母親想給孩子提供良好教育環境的渴望。與此同時,我還看到了當時還不知道自己的爸媽在干什么,只顧在旁邊玩耍的女兒。就在那一刻,在那個寒冷的冬天,我再一次深刻 地感受到了經濟實力不足給一個家庭帶來的窘迫。
不是有這樣一段話嗎?不要當父母需要你時,除了淚水,一無所有;不要當孩子需要你時,除了慚愧,一無所有;不要當自己回首過去時,除了蹉跎,一無所有。
在2015年的一頭一尾,我深刻體會到了這段話的含義,更為諷刺的是,我的故事與這段話的內容何其相似!可以說,這段話就是我的情況的真實寫照。
在那一年,已經 35 歲的我,想努力、想改變、想賺錢。然而,對我來說,最難的不是努力,也不是缺乏動力,而是我不知道我的出路在哪里,也不知道該如何找到那條出路。25 歲到 35 歲的這10年間,我并不是沒有努力過,也從未放棄過自己,可就是不知道為什么,無論在職場上還是在個人財務上,始終沒有太大的起色。
很多單位招聘時會把年齡限制在 35 歲以下,這足以說明35歲是一個人職場生涯某一個階段的終點,同時也是下一階段的起點。
35歲,說年輕吧,也不年輕;說年老吧,也談不上。但是,如果到了這個年齡還沒有成就,或未找到自己人生方向的話,容易出現以下幾種走向:一部分人,開始接受命運的安排,學會安慰自己,讓自己的內心好受一些;而另一部分人,仍然選擇掙扎下去,只是隨著時間的推移,有一部分人逐漸選擇了放棄,開始接受命運,而有的人開始“柳暗花明”。
可以說,在 2015 年年底,站在人生的臨界點,我陷入了極度迷茫的狀態。
為了從迷茫的狀態中走出來,我從 2016 年開始接觸新的領域,參加了一些線上、線下的職場技能類以及 NLP (神經語言程序學)等方面的培訓課程。在參加這些課程的過程中,我的觀念開始發生一些變化,同時也結交了一些志同道合的朋友。
一次偶然的機會,其中的一位朋友向我推薦了 《富爸爸窮爸爸》,據說是非常好的關于理財方面的書。已無路可退的我,當天就在網絡上查找,沒有想到它是一套 30 本左右的系列叢書。我抱著試試看的心態,先買了其中的 6 本。隨后,令人感到驚喜的是,在這些書中,我看到了不一樣的世界、不一樣的思維。在一本接一本閱讀的過程中,我逐漸明白了,為什么無論在職場上還是在個人財務上,我長期扮演一個失敗者的角色。
緊接著,我利用 4 個月的時間,一口氣閱讀完 《富爸爸窮爸爸》 全套系列叢書。在閱讀這些書的過程中,我看到了走出迷茫人生的希望,嘗到了學習的甜頭,愛上了學習。從此,我開啟了我的終身學習之路,也堅信這是我的人生“逆襲”之路。
從 2017 年開始,我到處求學,去過北京、廣州、武漢、南昌等城市,拜師學藝,也上過很多線上的關于財商、投資理財以及個人成長方面的課程。與此同時,我每天保持 6 個小時左右的閱讀時間,在過去的 6 年閱讀了 300 多本關于財商、投資、個人成長等方面的書。
就這樣,在一邊學習一邊踐行的過程中,無論在職場上,還是在個人財務上,我都開始有了明顯的好轉。在職場上,2020 年我順利晉升為教授,成為我所在單位最年輕的教授之一;在個人財務上,通過積累資產,以及股票、基金的投資,家庭財富穩步增長,基本實現了財務自由。
可以說,持續的學習和踐行,不僅讓我徹底走出了迷茫的狀態,更讓我對未來有了更大的信心和更美好的憧憬。
我想現實生活中,還有很多人像曾經的我一樣,仍在過著迷茫的生活。我深知這些人的痛苦和焦慮,甚至是絕望。所以,我非常希望通過本書,把最近幾年學到的財商、投資,以及個人成長等方面的知識,告訴更多需要幫助的人,讓他們早一點從迷茫的泥潭中走出來,并按照書中介紹的方式,邁向自己的財務自由之路。
從我自身和身邊很多愛學習的人,以及很多已成為“大咖”的人的故事來看,財商是一個人正確努力、持續努力的基礎。本書的第一章重點討論早一點樹立正確的金錢觀對一個人的重要性。通過各種“財傷”與財商案例的分析,指出在沒有學歷、人脈、背景的情況下,普通人如何實現“逆襲”,獲得自己想要的人生。
第二章,通過介紹財商領域中非常重要的五個概念,以及對財務狀況的“體檢”,指出很多人普遍存在的財務管理問題,并提供實現財務自由的簡單公式和清晰的思路,讓普通人感受到曾經遙不可及的財務自由夢想并不是那么遙遠。
第三章,重點討論為什么很多人看似很努力,也難以成為富人,而少數人可以輕松地賺到很多錢;給還在迷茫中的人和年輕的讀者,提供三種可選擇的收入組合模式;通過第二曲線創新理論,以及案例的分析,提出想賺更多的錢需要掌握的四項基本技能;通過案例分析,指出想變富要破除的兩種思維、一種心理。
第四章,重點討論若要省錢,首先要建立的兩種思維,以及要破除的一種障礙;提供日常生活中簡單實用的三種省錢的方法;指出在財富管理中一定要避開的三大“坑”。
第五章,重點討論投資系統對普通人積累財富、實現財務自由的重要性;介紹普通人可投資的幾種資產的基本概念、特點;通過介紹保險的本質,強調保險在普通人踐行財務自由之路中的重要性;介紹非常簡單實用的金錢管理方法。
第六章,介紹股票投資的底層邏輯,如何判斷一只股票有沒有投資價值,如何對股市、股票進行估值,以 及股票投資的倉位管理。
第七章,介紹巴菲特都極力推薦的指數基金到底有什么奧秘,以及可選擇的幾種投資方法。
與此同時,特別想強調的是,就像硬幣除了有正反面之外,還有邊緣一樣,很多事情存在兩面性,甚至是多面性。
只是大部分的人,會根據自己看到的、以為的事情的某一面,選擇相對應的思維,以采取下一步的行動,而只有少數人,不僅能看到事情的多面,還能夠通過積極的思維,把看似負面的事情朝正面的方向轉換。
比如,在高中階段學習成績一直很優秀的學生,由于高考失利,與自己心目中的大學失之交臂。此時,這個學生有多條路可以選擇,比如,抱怨自己的命運,一蹶不振,得過且過;或重新振作,誓要在考研或其他領域實現“彎道超車”,書寫自己絕地反擊的故事;或繼續努力,再次參加高考等。
顯然,在諸多的選擇中,選擇得過且過,無疑是最消極、最錯誤的,也是對自己的人生最不負責任的做法。
再比如,你戀愛多年的對象移情別戀,如果你只盯著過去的種種美好回憶,那自然難以在短時間內從痛苦中走出來,但如果你看到的是走了一個不愛你、不適合你的人,會有一個更愛你、更適合你的人等著你,顯然更容易從痛苦中走出來。
也就是說,第一感覺不好的事情,大多數人看到的是其消極的一面,只有少數人看到的是積極的一面。其實,一件事情固然會有各種結果,但是事情是好是壞,不是取決于事情本身,而是取決于當事人看到的是哪一面,以及如何對待這件事情。
沃倫·巴菲特的黃金搭檔伯克希爾·哈撒韋公司的副主席查理·芒格曾經說過:“我這一輩子只做兩件事情:第一件事情是去發現什么是有效的,然后持續去做;第二件事情是尋找什么是無效的,然后堅決避免。”同時,他進一步解釋說,在兩者之中后者更加重要。
美國著名的作家弗朗西斯·斯科特·菲茨杰拉德說過:“大腦同時包容兩種對立的觀念卻仍能正常思維,此種能力是判斷頂級智慧的標準。”
此外,日本著名的企業家、作家稻盛和夫在 《活法》 這本書里也提道:“人生/工作的結果=思維方式×熱情×能力。”
其中,熱情與能力,都可以在 0 分到 100 分范圍內打分;思維方式則最為重要,因為它有正有負,可以從?100 分到 100 分范圍內打分。
雖然這些名人們用的詞、描述的方式有所區別,但在我看來,表達的意思大同小異,即分清事情的多面性,用積極、正確、有效的思維,只做積極、正確、有效的事情,盡量避免甚至堅決隔離消極、錯誤、無效的事情。
當我具備了一定的思考能力,重新回顧 25—35 歲那段迷茫歲月的時候,我發現,迷茫的來源,不在于我沒有努力過,而在于我不僅做了一些自己明明知道消極、錯誤、無效的事情,還做了很多自己以為積極、正確、有效,實則消極、錯誤、無效的事情。導致的結果就是,即便我做了一點積極、正確、有效的事情,更多消極、錯誤、無效的事情也會像地球的重力一樣,把我死死地往下拽,讓我無法“飛”起來,而我對此渾然不知。
因此,本書的出發點是:在財商、投資、個人成長等方面,不僅要提供積極、正確、有效的思維和方法,更要指出消極、錯誤、無效的做法,讓你在實現財務自由的道路上少走彎路。
不走彎路,就是最快的 路。
本文節選自|《普通人的財務自由之路》
作者|東國 羅國華 著
About us
主編:鹿|本期編輯:流星雨
投稿/商務合作/咨詢
微信后臺留言or 郵箱:wmsygsdr@163.com
我們是有故事的人|華中科技大學出版社官方故事平臺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