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401篇原創文章 -
記得上學時有一位老師說過,如果你們想培養大格局和看世界的眼光,就多讀一讀歷史書。我深以為然。
這些年陸續讀了不少歷史書,稱得上顛覆世界觀的不多,《人類簡史》算一本,還有就是賈雷德·戴蒙德的《槍炮、病菌與鋼鐵》。
這本《槍炮、病菌與鋼鐵》是站在上帝的視角去寫人類歷史的,它回答了一個看似簡單卻又極其復雜的問題:為什么是歐亞大陸人征服了美洲和非洲,而不是相反?
這個問題不知道你是否思考過?難道是人種優勢?作者從地理環境、農業發展、文字傳播等多個角度去分析,給出了一個令人信服的答案:并非因為人種優劣,而是地理環境造就了不同的發展道路。
是的,地理環境。歐亞大陸得天獨厚的地理條件,孕育出了最早的農業文明。作者在書中就講到了糧食生產是如何影響人類社會發展的,比如農業養活了更多人口,促進了分工,催生了文字和技術。
而美洲和非洲由于地理條件限制,農業發展比較緩慢,社會組織形式也相對簡單。當歐亞人帶著先進的武器、文字和免疫力來到新大陸時,結果就已經注定了。
作者還用了大量的考古和歷史證據來支撐自己的觀點,讓你讀起來一點也不枯燥。
比如他用「安娜·卡列尼娜原則」來解釋為什么只有少數動物被馴化:每個被馴化的動物都是相似的,每個未被馴化的動物都有自己未被馴化的原因。這個比喻太形象了,你讀了就不會忘記。
書中有一章是講到中國的,作者說中國南北環境與氣候差異非常大,華北較干燥、寒冷,華南潮濕、炎熱,按理說這兩個不同環境中的遺傳差異應該沒有太大的交流才對,為什么中國人的語言文化卻能維持幾千年的一致?
作者的推想是,中國也曾是一個復雜地區,只是很早就統一了。也就是在一大片地區上的古代民族熔爐中搞大一統,然后再進入另一大片地區,就不存在融合的問題了。
想一想也是,中國歷史上有十次大移民,這種人口的大面積遷移本身就是一次次地民族融合,語言文化交流自然沒有任何問題。
類似的觀點還有很多,我就不一一列舉了。當我讀完了這本書,對世界的認知有了很大的改變。
原來人類社會的發展并非偶然,而是遵循某種必然規律,而我們今天的生活方式,很大程度上是由幾萬年前的地理環境決定的。
于是我開始思考現狀,為什么中國和印度這樣的文明古國,近代卻落后于西方?為什么非洲至今仍處于貧困狀態?答案或許就藏在地理環境中。
那么在人工智能時代,地理環境還會影響人類社會發展嗎?未來會不會出現新的決定性因素?我還沒有找到答案。不過這本書讓我對歷史有了新的理解,也對未來充滿期待而不是擔憂。
比如我們雖無法選擇自己的出生地,但可以通過科技和智慧去改變環境,就像有才華的小鎮青年們流向大城市一樣,他們用最簡單的方式擺脫了地理環境對自己的影響。
讀了這本書,我仿佛站在了時間長河的盡頭,俯瞰整個人類文明史,這種感覺真的很震撼。如果你想找一本可以顛覆世界觀的書,賈雷德·戴蒙德《槍炮、病菌與鋼鐵》一定不會讓你失望。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