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每晚MK
來源 |每晚一卷書(ID: JYXZ89896)
“人一旦破了情關(guān),天下再無難事。
前兩天讀《聊齋志異》,發(fā)現(xiàn)了一個有趣的現(xiàn)象:
精怪在修煉成仙之前,必要到凡間歷練一遭。
交朋結(jié)伴,和形形色色的人打交道,產(chǎn)生各種情感上的糾纏。
直到他們在人情世故上吃盡了虧,明白了做人的種種不易,最后坦然割舍掉這一切,才能得道飛升。
對此,蒲松齡總結(jié)道:“恝(jiá)者,情之至也。”
意思是,一個人的情感修煉到了最高的境界,是漠然。
所謂漠然,并非斷情絕欲。
而是看清了世間百態(tài)之后,生出的一種更加成熟的處世之道。
人這一生,最難過的就是情關(guān)。
但一旦勘破了這一關(guān),你也能所向披靡,無往不利,迎來人生的大運。
1
春秋時期,晉國有位宰相叫趙盾,他一生歷經(jīng)三朝,權(quán)傾朝野。
然而就是這樣一個人,卻在“情”這個字上,狠狠地栽了兩次跟頭。
第一次是關(guān)于國君的人選問題。
趙盾上任后不久,晉國國君就去世了,然而此時太子夷皋不過4歲,還是個只知道哭鬧的孩子。
為了穩(wěn)住民心,趙盾想要另舉他人。
太子母親得知后,幾次抱著兒子坐在大殿上啼哭,甚至跑到趙盾家里去訴苦。
趙盾于心不忍,最終擁立太子為王。
這位太子,就是后來的晉靈公。
晉靈公從小嬌生慣養(yǎng),長大后更是殘暴無道,害得社稷動蕩,民不聊生。
在寵臣屠岸賈的教唆下,他還試圖除掉趙盾。
要不是侄子趙穿舍命相救,提前刺殺了晉靈公,趙盾早已丟了性命。
第二次是關(guān)于仇人的去留問題。
晉靈公死后,屠岸賈也恐懼不已,佯裝求饒。
侄子趙穿提議將其一并除掉,永絕后患,趙盾卻覺得對方已是落水之狗,不必窮追猛打。
這一時心軟,直接給趙氏家族招來了滅門之禍。
不久后,趙盾去世,新君即位,屠岸賈再受重用。
他下令除掉趙氏全族,最終除了歷史上著名的孤兒趙武活了下來,其余人無一生還。
歷史上,像趙盾這樣被人情所困的人不在少數(shù)。
關(guān)羽饒過了違反軍令的小將,卻遭其背叛,敗走麥城;
李世民放過了逆賊單雄信的后代,數(shù)百年之后,這些人卻成了李唐江山的隱患。
他們只因一時惻隱之心,就疏忽了潛在的威脅,給未來留下了巨大的危機。
哪怕是英雄豪杰,也會毀在“情”字這一關(guān)。
老話說得好:“情深不壽,心軟是病。”
當(dāng)情感占據(jù)了上風(fēng),理智就會離席。
人便會忘記自己的底線,寧愿讓渡自己的利益也要成全他人。
但我們要知道,得寸進尺是人的本性。
困于人情,你的善良就會變成被人利用的軟肋,你的忍讓就會變成捅向自己的利刃。
所以,做人還是要冷漠一點。
別過度共情,別輕易讓步。
- 凡事把自己放在第一位,所有的人和事,才不會再對你構(gòu)成威脅。
2
金庸在《飛狐外傳》中講過一個故事。
主人公胡斐曾偶然遇見了一樁命案。
一家農(nóng)戶被地頭蛇鳳天南誣陷偷東西,逼得兒死母瘋,家破人亡。
胡斐聽說以后,決心要殺了鳳天南,替天行道。
就在尋敵的路上,他認識了功高貌美的袁紫衣,兩人一見鐘情,互有好感。
但胡斐不知道,袁紫衣正是鳳天南的私生女。
后來,他們停在一座破廟歇息的時候,碰巧撞上了從此地路過的鳳天南。
胡斐三招兩式,就打得對方跪地求饒。
這時候,袁紫衣也站出來求情,溫言軟語,言辭懇切。
但胡斐并未改變主意,甚至和袁紫衣對打起來。
鳳天南趁著混亂,悄悄逃脫了。
可胡斐還是一路苦追,最終殺掉了鳳天南。
對于理念不合的袁紫衣,他也選擇了分道揚鑣。
在胡斐的心里,真相永遠大過關(guān)系,事理永遠高于人情。
也正是憑著這份正義,讓他在武林中建立威望,終成一代大俠。
金庸曾說過,自己筆下的俠客大多為情所困,亦正亦邪。
但胡斐不一樣,他“不為美色所動,不為哀懇所動,不為面子所動”,始終瀟灑如風(fēng),來去自如。
有一句話說得好:
你在乎什么,就會被什么困擾。
情字,是一個大牢籠。
- 被困于其中,人只能夾著尾巴做事,處處受到限制。
與其這樣,倒不如活得冷血一點。
對所有人一視同仁,不因關(guān)系親近而優(yōu)待誰,也別因為個人私怨就針對誰。
做事干凈利落,不卑不亢;做人心中有尺,問心無愧。
當(dāng)你過了情關(guān),就再也沒有什么能阻礙你。
3
《莊子》里有這樣一個情節(jié):
莊子的妻子去世了,他卻沒有大哭,言行舉止皆如往常。
以前每次看到這里,我都覺得莊子冷血。
直到后來,我讀到了他與惠子的一段對話。
惠子問莊子:“人本來就是無情的嗎?”
莊子說:“是這樣。”
惠子生氣地說:“既然稱為人,就不能無情!”
莊子答道:“我所說的無情,指的是不因為個人的偏好喜惡,來損害自己的內(nèi)在本性。順其自然,生命就沒有缺陷。”
在莊子看來,人的好惡、執(zhí)念都是后天衍生的。
但自然之道亙古不變。
人世間的生老病死、聚散離合,就像大自然的四季流轉(zhuǎn),花開花謝一樣,都是永恒不變的規(guī)律。
所有的一切,都只是從你生命中穿過而已。
一旦接受了這一點,我們就能以一顆無情之心來看待一切,減少很多無謂的痛苦。
1918年,弘一法師在人生巔峰時,選擇出家為僧。
消息一出,舉世震驚。
沒有人能理解,像他這樣名揚四海的才子,為什么會甘心放棄現(xiàn)在的生活,去過苦行僧的日子。
弘一法師在給妻子的訣別信中,早已點明了答案。
在信中,他寫道:
- 做這樣的決定,非我薄情寡義。
- 為了那更永遠,更艱難的佛道,我必須放下一切。
- 在西天無極樂土,我們再相逢吧。
在弘一法師眼里,情已經(jīng)不再是執(zhí)著于一人,而是放下愛恨癡纏,平等地愛著眾生。
此后二十余年中,他關(guān)上寺門,每天打坐誦經(jīng),參悟己過。
最終成為一代大宗師,救助了無數(shù)窮苦的百姓。
佛法里有千言萬語,但最后都能總結(jié)到兩個字:放下。
人一旦破了情關(guān),天下再無難事。
因為在這樣的人眼里,一切都會變得不同。
別人看到的是生離死別,他看到的是宇宙間顛撲不滅的規(guī)律;
別人看到的是悲歡離合,他看到的是心有癡念留下的不甘。
- 認清了真相,便不會執(zhí)著于得失。
你也就能徹底開悟,掃清外在的一切阻礙,看見不一樣的世界。
有人總結(jié)了無情的十重境界,詳述如下:
- 一份無情,可以省事。
- 二分無情,可以省心。
- 三分無情,可以清凈。
- 四分無情,可以減少恩怨情仇。
- 五分無情,可以真正地去愛人。
- 六分無情,情人互賞之。
- 七分無情,是多情。
- 八分無情,是絕情。
- 九分無情,是癡情。
- 十分無情,有真情。
一個人的修為到了頂點,是無情。
當(dāng)你的內(nèi)心足夠強大,足夠理性,便能做到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當(dāng)你堅定地靠近自己想要的東西,便能打破命運的桎梏,實現(xiàn)人生的逆襲。
*作者:MK。本文系每晚一卷書(ID:JYXZ89896)原創(chuàng),腹有詩書氣自華,再忙也別忘記給自己充電,歡迎關(guān)注每晚一卷書。
特別聲明:以上內(nèi)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nèi))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wù)。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