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每一個下行時代,看書,往往是普通人會選擇的一種自救方式。
想干一番大事業的,有時候愛看點《水滸傳》。
《無名之輩》
想Dreaming Julie的,可能愛讀點各種斯基,比如《演員的自我修養》。
《喜劇之王》
想尋求精神解脫的,可能會喜歡來一本弗洛伊德的《夢的解析》。
《漫長的季節》
而對于生活在2024年的年輕人們來說,這個名字將是——史鐵生。
過去一年,史鐵生成了抖音最受歡迎的作家,僅在抖音這一家平臺相關視頻累計就有18.6萬個,網友們發布了3.8萬個史鐵生書籍摘抄,119萬次分享和42萬次評論。
其最偏愛史鐵生相關視頻的,是00后。
數據來自@抖音
史鐵生,生于1951年的北京,活躍于20世紀90年代。18歲陜北農村插隊,21歲因病雙腿癱瘓,28歲開始文學創作,30歲罹患腎病后來轉為尿毒癥,享年59歲。病榻四十年,留字幾百萬。
患病前拿過跨欄冠軍,癱瘓后是優秀守門員,現代文學的OG,語文教材的CP,每個人青春記憶里遙遠的某天,大概都讀過一遍他的《我與地壇》。
現在,在鐵生去世14年后,他意外被送上了流量頂峰。
可以說,時代讓年輕人眼前一黑,然后史鐵生翻紅了。
鐵生走起來了
大眾印象里坐在輪椅上的名人,不少,除了史鐵生,還有霍金,以及叮叮叔或者范萍萍什么的。
但在離世后還能再次走起來的,不多,史鐵生和霍金都算,甚至在當下年輕人的心目中,史鐵生的身影比霍金還要高大了許多。
圖片來自網絡
互聯網的浪潮反復沖刷,21世紀第三個十年的網絡空間已是一塊人文貧瘠的灘涂,史鐵生的文字之于精神饑餓的賽博網民們,就相當于黯然銷魂飯、療傷燒肉粽、宮廷玉液酒。
有高贊視頻說,活不明白的時候,都來讀史鐵生——這位“當代年輕人的新晉精神導師”。
給你解答啥是愛——“愛是自卑棄暗投明的時刻”;怎么走出困惑——“善思者要克服的是猶豫”;人總是不快樂,是習慣記得住倒霉記不住走運;不快樂就哭吧,能哭就說明還有救。
有人說,迷茫、焦慮、精神內耗的時候,就得狠狠讀史鐵生,都市游魂的萬能青年旅店。一本《我與地壇》作藥引開路,一本《務虛筆記》內服,一本《病隙碎筆》外敷,就跟洗髓經一樣,看完整個人脫胎換骨。
有人說史鐵生說過的一句話,瞬間治好了自己的拖延癥。
“拖延的最大壞處還不是耽誤,而是會使自己變得猶豫,甚至喪失信心。不管什么事,決定了,就立刻去做,這本身就能使人生氣勃勃,保持一種主動和快樂的心情。” ——《最有用的事》
也有人說,曾經真的以為人生就這樣了,平靜的心拒絕再有浪潮,直到看到史鐵生《務虛筆記》里的一段話,他重新對愛情充滿了希望。
因為——“愛情不是個名詞,而是動詞,永遠的動詞,無窮動。”
更有年輕人說,本來自己天天在朋友圈發想死,有人問我就會講,但是無人來,直到被史鐵生一句話給戳穿了,原來不是想死,是自卑和缺愛。
畢竟史鐵生說過,一個拿死說來說去的人,以他的經驗來看并不是真的想死,而是還在渴望愛。
可以說史鐵生一定程度上改變了短視頻生態。 熱門評論區成了賽博讀書會,復制者化身句子迷,大伙從鐵生過往作品中掏出眾多攝人心魄的金句來分享,展開了一場大型情感共振和文字療愈。
當然,運動過于熱烈時偶爾也會鬧點經典烏龍。比如被稱為子彈文學的,一個人十三四歲撿了支真槍,多年以后子彈正中眉心的故事,那不是史鐵生寫的,也不是書評。
更可能是某位網友對加繆作品的擴寫練習,與《我與地壇》量子糾纏了。
這更從側面說明,史鐵生是真的紅。鐵生已經作為一種敘事出現了演繹。
甚至,關于史鐵生的一切已經成為了一種流量模板。我看鐵生有一段話在今年上半年至少被上百個博主人均閱讀并震驚了十遍,史鐵生真的太牛了。
這段話是: “如果你站在童年的位置展望未來,你會說你前途未卜,你會說你前途無量。 但是你要站在終點看待生命的軌跡,你看到的只有一條路,你就只能看到一條命定之途。 ”
同樣出自《務虛筆記》,探討的同樣是貫穿史鐵生作品的,關于個人命運思考的母題。
面對史鐵生留下的迷人的思想密碼,不少名人也紛紛加入了個人解讀。不管是不是都賣書,總之他們提出了一個很好的問題,那就是史鐵生為何能打動現在的年輕人?
畢竟,從太宰治到博爾赫斯,從大冰到馬爾克斯,文學舊神們在年輕人的精神陣地早已陸續失去統治。
在7月北京剛剛舉辦的《重回地壇,重讀鐵生分享會》上,評論家解璽璋有段發言我覺得很好。
“就是現在的年輕人,所面臨的生存狀況(跟史鐵生)有相通的地方。”
再活一活看吧
現在社交媒體上有個流行tag——“史鐵生治好了我的精神內耗”,大家上一次在熱門里看到這種句式,可能還是2022年UP主@衣戈猜想 的爆款作品《回村三天,二舅治好了我的精神內耗》。
圖片來自@Bilibili
彼時,二舅苦難而不屈的一生打動了很多人,但發酵后也引起了一些輿論場上的爭議乃至反噬。
雖然都是不打針不吃藥,隔空治療你的精神內耗,但不一樣的是,二舅的苦難是在過去的村里,共情主體卻是現代都市里的白領,離得有點遠了。
苦難一遠了,味道就變了,很容易弄成苦難教育。
而作家潘采夫說,我們有時候以為離史鐵生老師遠了一點點,但是很快你就會發現,你不得不又再一次走近他。
因為,當你意氣風發的時候你可能離他遠了一點,當你有點不得勁了,你會發現你又在靠近他。
史鐵生究竟離我們有多近呢?這么說吧,就好像他從沒離去,一直混在我們中間,同年輕人一起生活在這個焦慮溢出的當代。
有人搞創作搞得快瘋魔了,會想起史鐵生,覺得史鐵生簡直在演稿奴的寫作狀態。
素材來自@豆瓣
有人感覺自己的英語能力不濟,也會自嘲達到了史鐵生水平。
素材來自@豆瓣
這兩天,不少年輕人在關心奧運比賽,中國體操男團由于替補失誤錯失金牌的新聞,讓許多熬夜看比賽第二天還要上班的社畜快原地圓寂了。
這時候有人就找出了史鐵生在偶像劉易斯奧運失利后寫下的那篇《失意》,試圖用那句“命運公平地給每一個人以局限”緩沖這種心理沖擊。
節選自《我與地壇》
其實,前一陣的國足球迷們也是這么干的。每當想起鐵生都曾在這綠茵場笑看風云,大伙就默默收起了日內瓦退錢公約。
節選自《足球內外》
甚至就連對當代搖滾樂失望這種小事,大家也能從史鐵生那里找到論據。可能生前對搖滾樂頗有見地的鐵生自己,也不會想到多年以后,他的作品會出現在月亮小組里。
素材來自@豆瓣
好像史鐵生就跟每個活在今天的普通年輕人一樣,關心具體的生活,在躊躇滿志和失魂落魄之間擺蕩,接受生命的無常,承認宇宙的莫測,樂觀建立于悲觀的底色。
最相似的是,我們都曾對世界懷有過某種希望,不過后來又落空了。
史鐵生的人生曾經觸底了,而且從世俗的意義上來說,很難反彈,畢竟輪椅一般不帶彈射功能。
對于正隨鍍金時代一起價值觸底的年輕人來說,痛苦的體驗是相通的,那是一種被困住的感覺。
困在就業率里,困在利率里,困在算法里,困在網約車,困在人工智能的威脅和政治性抑郁里。
不過困住史鐵生的是輪椅,困住我們的是時代。
《觸不可及》
年輕人從文學的故紙堆把史鐵生翻將出來,本質上是一種實用主義。在所有被現狀困住的時刻,大家會想看看史鐵生當時是怎么的想的,他是怎么做,又如何度過。
有人說史鐵生在互聯網的翻紅是一場美妙的營銷,因為太過精準地抓住了大眾的某種心理預期。
史鐵生的人格和作品投射,其實蘊含著在下行時代如何自處的智慧。
比如,最重要的就是健康,因為身體要是不舒服,什么都是白給。
比如,要珍視親情與友誼,這是凡人勇氣的底牌,親人為你留門,朋友讓你守門。
圖片來自網絡
比如保持思考,人瘋狂貶值的時代,最后貶值的是頭腦。
比如放棄幻想,好之后不會是更好,但壞之后還有更壞。
以及最重要的,無論是否身處垃圾時間,任由歷史的磨盤推攆,作為普通人,我們依然可以選擇按照自己想要的方式過一生。
畢竟,時代的尺度是百年,個體的尺度是今天,和明天。
像史鐵生說的——
“再活一活看吧。”
(完)
設計/視覺Lvv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