抬頭是佛堂香火
低頭是人間煙火
用這句話來形容泉州
再合適不過
泉州,中國唯一一座世遺城市,古代海上絲綢之路的起點,擁有22處海上貿易和文化交融特征的世界遺產點。
開元寺雙塔與居民區
詮釋了何為“抬頭是佛堂香火,低頭是人間煙火”
這座被稱為“眾神人間辦事處”的城市古稱佛國,三步一廟宇,五步一佛堂,每一寸土地都讓人心生敬仰。佛堂中的梵音念誦,基督教堂里禱告虔誠平靜,天后宮中的香火旺盛不斷……所有人都篤信舉頭三尺有神明。而走在泉州的街頭巷尾,除了飄散的香火氣,還有無比具象的“人間煙火”。
香火旺盛的開元寺
每一個前來的人們都在祈福,“緣來開元,皆得所愿”
為什么泉州美食多?
或許,是因為念念不忘的古早味。
面線糊制作過程
在泉州的美食中,人們最常提到的一個詞就是“古早味”。一碗地道的面線糊,一般早餐常吃,也可做點心或夜宵。面線細又輕盈,里面加入了海鮮、大腸、油條等豐富佐料。泉州俗語講,一碗面線糊,點燈吃到亮。
福建菜館泉州蟹肉米干米粉芡
面線米粉芡,是泉州最具代表性的風味小吃之一,也是閩南人再熟悉不過的一道食物。泉州蟹肉米干米粉芡的鮮美離不開用料的豐富和精心制作的湯底,泉州米粉的韌性加上面線的軟糯,膠質稠得如勾芡一般,加上高湯和紅樹林野生青蟹蟹肉的鮮甜加成,讓人胃口大開。
福建菜館閩南姜母鴨
除此之外,姜母鴨也是來了泉州不能錯過的味道之一。姜母,是當地人對老姜的稱呼,而鴨則主要用的是番鴨。番鴨肉質細嫩,溫而不燥,為這道菜肴增添獨特的風味。焦黃色的鴨皮微微發脆,醬紅色的鴨肉軟嫩多汁,被煸炒得發干的姜片散發著霸道的香氣,別提有多誘人。
或許,是因為“海”的靈魂早已注入血脈。
蚵殼厝,即用蚵(即海蠣)殼建造的房屋
是閩南泉州地區一種傳統特色建筑
充分說明了泉州人民與海蠣的淵源
福建菜館轉角遇到愛
海蠣,于泉州人來講,普通,日常,卻不可缺少。如果你分不清它和生蠔的區別,當地人會告訴你:“大的叫蠔,小的叫海蠣。”當地街上掛著“海蠣煎”牌子的小店比比皆是,泉州海蠣炸至金黃色,有嚼頭,彈勁兒十足。
福建菜館泉州安海土筍凍
而略顯“黑暗”的小吃,則要屬泉州安海土筍凍,它的味道絕對讓人驚嘆。雖然聽起來像素食,實則則是葷味,原食材是一種閩南地區人民十分喜愛的海鮮——土筍。輕輕一抿,土筍凍化開在舌尖,頂端一點廈門辣不僅色彩吸睛,更帶來豐富口感。
或許,是因為得天獨厚的地理位置帶來的豐富物產。
風光秀麗的泉州德化
泉州的芋頭是與廣西荔浦芋頭齊名的福建檳榔芋,所以泉州也是“芋泥愛好者的天堂”。而有一種和芋頭相似口感的東西也備受追捧,就是山藥。
福建菜館選用淮山中的佼佼者“德化淮山”,產自泉州市德化縣,口感松嫩,粒狀感明顯,味鮮質嫩,為全國農產品地理標志。
福建菜館麥香泉州德化淮山
麥香泉州德化淮山先蒸后炸,咸蛋黃的包裹增色不少,入口綿軟,味覺層次次第綻放。
或許,是“慢生活”帶來的安逸自在。
福建菜館閩南炸醋肉
來到泉州,不僅有吃不完的正餐,還有那些吃不完的小吃。醋肉稱得上是泉州名片,閩南炸醋肉用陳醋、糖等醬料腌漬豬肉,裹上一層淀粉糊后在油鍋里炸得外酥里嫩。也因此醋肉吃起來香酥的同時,自帶點酸味解膩,既可當零食解饞,也是面線糊等美食的配料。
福建菜館 泉州永春老醋拌蟄頭
有人說醋肉之所以迷人,是因為那一味低調的永春老醋。永春老醋和山西老陳醋、鎮江香醋、四川保寧醋,并稱中國的四大香醋。這個配方可以追溯至北宋年代,老醋不僅可以用來燒菜,還能用來制作涼菜。泉州永春老醋拌蟄頭以優質海蜇與老醋一起調味,爽脆中帶著鮮氣,成為餐桌上一道開胃的爽口小菜。
泉州的美味,拴住了南來北往的人。雖然福建菜館與泉州相距約2000公里,但是屬于泉州的風味在餐廳中被一一還原,用舌尖去探索當地的食材,吃過這些,仿佛就能讀懂閩南人的生活哲學。
美味,是打開一座城市的敲門磚
人來神往的泉州
不僅有香火鼎盛
更有 “煙火”在舌尖綻放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