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湘空間
哈馬斯領導人哈尼亞遇襲身亡,《以色列的誕生》,理解他們的前世今生
哈尼亞 圖源網絡
哈馬斯領導人哈尼亞遇襲身亡,讀赫爾曼.沃克《以色列的誕生·希望》
文/風吹沙
7.31日,巴勒斯坦哈馬斯政治局領導人伊斯梅爾·哈尼亞以及一名保鏢在伊朗首都德黑蘭遭襲死亡,震驚世界。以色列尚未作出回應或發表聲明。目前也還沒有組織聲稱對此負責。
伊朗是哈馬斯的最主要支持者,這次哈尼亞是去德黑蘭參加伊朗新總統就職儀式,在住所內遭襲擊。伊朗精神領袖哈梅內伊表示,哈尼亞死于伊朗的土地上,伊朗有責任為他報仇。伊朗宣布為伊斯梅爾·哈尼亞之死哀悼三天。
在巴以戰火持續快一年之際,此次事件使雙方停火希望渺茫。為什么這兩個民族難以和平共處?去探究那一片土地的歷史,理解他們的前世今生,不妄斷,不決斷。
赫爾曼.沃克《以色列的誕生·希望》,這是《以色列的誕生·榮耀》的前傳。以為是一部非虛構紀實作品,原來卻是以真實歷史為背景的小說。
本書講述了二戰中遭遇大屠殺的世界各地猶太人,在戰后紛紛回到了上帝應許之地,在這片小小的土地上,在強敵環伺下建立自己的國家的故事。
從十九世紀的西奧多·赫茨爾提出“猶太復國主義”理念開始,主張散居世界各地的猶太人返回巴勒斯坦地區,重建猶太國家,復興猶太民族。猶太幾代人一直在踐行這個理念,在巴勒斯坦地區買土地,建立基布茲,開荒拓土,到以色列建國前,巴勒斯坦地區已經有了65萬猶太人,其中耶路撒冷城就已有10萬猶太人。
書中重點描寫了1948年建國戰爭, 1956蘇伊士運河戰爭、1967年六日戰爭、1973年贖罪日戰爭的四次中東戰爭的經過。大衛·本·古里安、貝京、拉賓、梅厄夫人、摩西·達揚等人領導的兩代人泣血奮斗,在內外交困中的絕境中建立并鞏固以色列國的歷史。
建國之初以色列建國戰爭中不足100萬猶太人面對8000萬伊斯蘭教徒的絕對劣勢,立國第二天倉促應戰,在只有哈格納、伊爾貢、帕爾馬赫這樣各自為戰的民兵組織,武器裝備破爛不堪的情況下,對付阿拉伯聯盟國家埃及、外約旦、伊拉克、敘利亞、黎巴嫩聯合進攻,卻意外打贏了第一次中東戰爭。
本書兩條線,一條線記述一二三四次中東戰爭,一條線敘述虛擬的小說人物們的情感生活。“閃電狼”巴拉克與妻子娜哈瑪及情人“女王”艾米莉,“堂吉訶德”約西·尼燦與妻子耶爾、初戀夏娜之間的糾葛,是回歸家庭還是分道揚鑣,這一切的情感都跟著國家際遇跌宕起伏著。
這本書可看到以色列在兩個不同的戰線上齊頭并進:一個是戰爭,一個是外交,軟硬同時進攻。可以看到一個國家的全力以赴,正如書中所說,以色列的士氣來源于保家衛國,不戰即亡。而阿拉伯軍隊沒有“亡國”的緊迫感,自然在士氣上不如以色列。
大國也沒有什么痛痛快快地支持,不是人們通常感官認識的那樣。以建國之初在購買武器等問題上困難重重。美國通過決議扣押以色列購買的飛機,其他裝備等物質。梅厄夫人說過一段話:“這塊土地是我們一點一點發展起來,是我們為它戰斗而后贏得的,這才是以色列存在的原因!當一個大國像朋友般來幫助你的時候,它是要獲得它自己在這塊地方上的利益,僅此而已。”
書中描寫了他們發揮外交才能,盡一切努力買武器。如爭取美國國會通過,賣四百輛坦克;第一個賣武器給以色列的是蘇聯人控制的捷克斯洛伐克。斯大林不是猶太復國主義者,目的是為了把英國踢出中東地區。蘇聯因為以色列的“基布茲”社會主義實驗對以色列有好感,但隨著時間的推移,地緣政治等因素,蘇聯轉而支持阿拉伯聯盟,美國站在了以色列的身后,中東變成了兩個超級大國的博弈。
猶太人在英國的《貝尓福宣言》的盾牌后面在中東扎根,然后在美國的“大國友誼”盾牌后面建國。對以色列生存威脅最大的兩個因素,一是阿拉伯民族強敵環伺,一是悄然滲入阿拉伯世界的各大國的明爭暗斗。
歷史不是我們現在看到的樣子,而是她曾經的樣子。
所以不能以現在的標準評判曾經,也不能以曾經的尺度衡量現在。歷史是不同時間段上的現實,符合那個時間段的準則。以歷史的眼光看歷史,以現實的準則衡量現實,這是我越來越認同的標準。如此可能會很痛苦,有許多放不下,但這個世界的紛爭是纏繞交織在歷史和現實之間的,矛盾也是疊加的,新問題不斷出現,老問題再不放下,世界會越來越像個大火山。當然,問題一“具體化”就不是那么容易化解的了,比如你我是仇人,雖然可以當然很難握手言和,但你我父輩是仇人,或者爺爺輩,或祖爺輩,再往前推上千年…能不能化了冤仇?時間連刻骨的傷痛都能治愈,化解不了從前的仇恨?如果還是放不下,那就是自己愿意把歷史的活扣打成死結,代價就是一代代人拿生命去填,如果你不在乎生命的話。
在2023.10.7哈馬斯對以色列暴恐后,馬斯克連發了三條推文希望有一天能實現和平。他提了一個問題:“要怎樣才能消滅仇恨?”在思考了n個小時后,他自我回答:“只有比仇恨你的人更強大,強大到他們無法摧毀你,然后由你來原諒他們。”
但,誰來主持強大后的正義?這又是一個懸題。我想認同的方法只能是“文明的共識”。共識之外,只有大炮。
果尓達·梅厄夫人也說過類似的話:“如果巴勒斯坦人放下武器,那么中東將會和平,如果以色列人放下武器,那么以色列就會消失。”
這真是一個人類版的不平等的答案。但捫心自問,還能找到更好的答案嗎?這個答案的前置預期是“強大者代表文明的一方”。如果反之,就太悲催了。但事實往往相反。文明帶有天然的理性和溫和性,而野蠻卻摧枯拉朽。所以現世有許多的覺醒,就是不但有文明,還要有“文明的鋒芒”。但有許多不服的腦袋,憑什么你就是文明我不是?這就要人類共識和價值尺度衡量。
現今世界紛紛擾擾,共識多難啊!約西的哥哥利奧波德說的一句話:“上帝死在了波蘭。”
赫爾曼.沃克說:“我相信我理解了阿以沖突的歷史基礎,他們的總結簡而言之,即:兩種民族主義基本上在同一歷史時刻復蘇。”
碰撞了,撞成血海深仇。
2023年,哈馬斯恐怖襲擊以色列
2023.10.7爆發的哈馬斯恐怖組織突襲以色列,以色列將近1200人死亡,200多人被擄為人質。巴勒斯坦也付出了血的代價,截止目前官網上的數字,巴勒斯坦3.9萬人在戰爭中喪生,9萬多人受傷。目前戰爭還在拉法持續著,沒有結束。
2024年2月,加沙地帶遭受空襲
如同雙方民眾的呼喊:這到底什么時候才是個頭?
在世界各地,巴以問題也在激烈地討論中,非常撕裂。這是民族的沖突,也是文明的沖突。
在《以色列的誕生·榮耀》中,一名偵察機飛行員這樣說:“透過云層從高空看,那些高山、谷地、河流、湖泊、農田,還有大海,地球還完全是原來的樣子——棕色、綠色、灰色,然后是漫無邊際的藍色地中海。沒有敘利亞,沒有伊拉克,沒有約旦,沒有埃及,也沒有以色列。所有地方渾然一體,毫無區別。沒有什么‘應許之地’。”宇航員從外太空看,地球只是一顆星星,那么渺小,那么人在地球上,連宇宙的一粒塵埃都不是。那么,那些你死我活的紛爭可以放下嗎?
那位飛行員又說:“但是,回到基地以后,你無疑又希望得到這塊小小的‘應許之地’。”
馬斯克看到了這種死循環,所以他造了星艦,要把人類送上火星。然后呢,火星上的新人類就不會造核武器了?
他們還是人類。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