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展數字經濟再次受到高度重視,這是好事。但是,“算力中心”下沉到縣域,不是好跡象。
撰文丨關不羽
數字經濟重回國家重點支持的支柱產業序列。
但是,還是要警惕各地城投跟風,盲目上項目,避免過度基建、無效基建的重蹈覆轍。
01
近日,山東東阿縣人工智能算力中心項目(一期70Pflops)備案的消息引發輿論關注。有網友發文表示,投資15億在一個縣城建算力中心有沒有必要,并對資金來源提出了質疑。
7月17日,東阿縣官方人員作出了回應,項目確實存在,但“項目不屬于財政投資,不清楚具體資金來源”。
該備案項目的公開信息顯示,15億元投資確不是財政投資,卻是有財政背景的城投操盤。項目的建設單位“東阿縣東科數智產業發展有限公司”的控股股東為“山東東財建設投資集團有限公司”(以下簡稱“東財”),而“東財”的實際控制人為東阿縣財政局,是一家標準的縣級城投企業。
公開信息還顯示了該項目的用途:“項目建成后將重點服務于本市,提供高性能、高質量的人工智能算力基礎服務設施”。
圖/網絡
講白了,這就是縣級城投平臺搞了個基建項目。“算力中心”的名目無非是傳統基建換了個“數字基建”的馬甲。
這種“服務本地”,或者更直白地說,是“服務本地政府”的基建項目,是城投債的淵藪。城投以政府隱形擔保為后盾、用土地資源作為抵押物搞項目,從銀行、債市圈錢。能還則還,還不上就“化債”。
那么,還是那個老問題——這個項目要是落地,15億的投資能回本嗎?大概率是不行的。15億投資算力中心,對東阿縣來說,還是太奢侈了。
就“服務本地”的功能性而言,東阿縣無論如何也用不上那么多算力。東阿縣常住人口34.1萬人,低于全國縣域常住人口平均水平。區區這點人口的公共服務即便是“高質量”,算力需求能高到哪兒去?東阿縣的產業結構也很傳統。馳名中外的阿膠制造要那么多算力干嘛?算力能把驢喂得更肥,還是把膠煉得更亮?
▲東阿縣中國阿膠博物館(圖/視頻截圖)
東阿的財政能力也不足以支撐如此規模的數字基建項目。
2023年東阿縣的財政收入為15.8億元。算力中心的15億元投資,相當于東阿縣一年的財政收入。東阿的財政收入沒有余糧,更多的是債務。2023年底當地的地方債務余額為56.97億,廣義債務率高達365%,狹義債務率也有193.18%。窟窿不小、收入不多的財政每年能拿出多少錢,為自家的算力中心埋單呢?
別說東阿縣了,就是東阿縣所屬的聊城市,在山東的經濟排名也是靠后的,財政能力、產業結構與昂貴的算力不匹配。
而且,城投企業也不是操盤算力中心項目的合適角色。城投企業的經營能力本就堪憂,更堪憂的是技術能力。算力中心集中了大量的數據和信息,信息安全不容小覷。
因此,東阿縣的算力中心項目還是備個案、充個數算了,要是搞出了一地雞毛——大筆投資打了水漂、大量資源浪費,最后還得麻煩上級出面“化債”,何必呢?
發展數字經濟確實很重要,但數字經濟可不能搞“城投模式”。政府主導的“項目思維”發揮到數字經濟領域,大概率是一哄而上的“過熱”始,百無一用的“深寒”終。對此,業內早有警示。
02
2023年“兩會”期間,全國政協委員、中北大學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學院(大數據學院)院長張云泉對啟動一年的“東數西算”中出現的問題提出了批評,其中就有各地一哄而上盲目上馬的現象。
張云泉指出,“各地建設智算中心熱情高漲,出現了不顧實際需求,重復建設的現象。已經有超過30多個城市建設了智算中心,更多城市在規劃上馬新智算中心,甚至出現了一個城市同時建設多個超算中心和智算中心的現象。”
作為行業領軍人物、數字經濟算力經濟的主要倡導者,張云泉委員的建言是值得重視的。
然而,張委員建言一年后,算力中心的立項已經“下沉”到了縣域,說明他此前指出的問題非但沒解決,還有愈演愈烈之勢。
實際上,東阿縣的城投轉行搞數字經濟并非個案。傳統基建被限制后,債務高企的城投企業打數字經濟、數字基建的主意不在少數,甚至有“數字城投”的新概念。倒騰土地搞金融的城投企業轉型科技企業,怎么看都不靠譜。簡單粗暴的賣地生意都玩不轉的,還能轉行玩高科技?著實讓人捏把汗。
這種下沉式的一哄而上,并不是重視“數字經濟”,而是重視“經濟數字”——GDP增長的數字、拆東墻補西墻債務騰挪的數字。
本地的人口數量、經濟水平、產業結構需要匹配多少算力,地方政府心里難道沒個數?
圖/圖蟲創意
本地的數字經濟的有效需求、發展基礎有限,可是“經濟數字”無效需求是無限。其中的邏輯和傳統基建大量重復、無效投資是一樣的,明知小縣城不需要八車道、十二車道的豪華大馬路,可是項目越大、圈錢更多,經濟數據越好看。
這種“項目學”的核心技巧是抓住政策風口巧立名目。今天政策鼓勵改善交通,那就上交通項目。明天風向換成重視文旅,那就搞文旅項目。如今傳統基建立項被限制了,數字經濟成了香餑餑,就輪到“算力中心”了。
這種政府主導的“項目思維”由來已久,一哄而上的項目與真實需求無關,和財政能力脫節,因此造成了大量的資源錯配,導致經濟運行體系的效率下降。如果算力中心成了遍地開花“縣縣通工程”,那會是怎樣的重復建設?
這種一哄而上的“項目學”會讓中國經濟付出難以承受的代價,對數字經濟發展也是有害無益的。
項目學的背后是“規劃思維”,政策引導就是規劃先行。可是,數字經濟發展“去中心化”的市場思維,和行政主導的規劃思維,本身就八字不合。
也就是說,即便我們能改善政府主導投資的項目模式,排除“數字”干擾,達到理論上的“完美”水平,也難以出現期待的數字經濟的發展。因為,數字經濟無法“規劃”。
03
數字經濟從來不是中心化的“規劃產物”,而是去中心化的市場經濟成果。從上世紀90年代至今,數字經濟所有成功的商業模式,都是市場博弈的產物。所有數字科技的發展,都是商業機構在市場活動中反復試錯中進化產生的。
比如算力技術,今天人工智能的主要算力不是各國政府長期重視、大量投入的超算,而是游戲產業邊緣成長起來的GPU。“GPU為王”的算力革命,甚至在10年前都是不可想象的,沒有任何政府、科研機構預先作出了規劃。
這種“計劃外”的技術革命,主導了整個數字經濟的發展。尤其是移動端技術的普及,形成了沒有物理邊界、無比龐大的云端市場,超出了任何傳統規劃思維的能力范疇。
龐大的市場需求,每天誕生無數的新需求、新點子,不斷驅動數字技術的發展。數字經濟的科技成長路線,沒有固定的軌跡可循。今天大干快上的“算力中心”,或許過不了多久就成了明日黃花。
這也是有前車之鑒的。
前些年各地一哄而上的“融媒體中心”,現在有多少是正常運轉的?當時花大價錢搞的“高端設備”,沒過幾年小主播在家里攢個機就完美替代了。
所以,絕大部分區縣級的融媒體中心,政府用不上,民間不想用。落得個十室九空、“鐵將軍”把門的寂寞。甚至在財政吃緊的當下,一些地區的融媒體中心已經成了討債討薪的重災區。
圖/視頻截圖
在數字經濟領域,所有成功的創新都是“意外”。數字經濟產業是無數市場主體的創意在市場中分散試錯、彼此競爭的產業。這種產業模式是中心化的規劃思維無法替代的。這在中國數字經濟發展過程中已經得到了充分的印證。
多年的政策引導和扶持,消耗了大量的公共資源,也沒能成功打造出一家科技巨頭。
政策背書的官方認證“獨角獸”,很快就被證明點錯了科技樹,所謂的“先進技術”被證明是過渡性的、不成熟的,迅速失去技術領先地位。
又比如人工智能產業的那幾條“小龍”,曾因“算法先進”備受重視,卻在“算力為王”的時代迅速衰弱,成不了OpenAI。
事實證明,“獨角獸”無法由政府制造,只能從市場中成長起來。能夠支撐中國數字經濟未來發展的算力,也是一樣。地方政府拔苗助長“上項目”,不是發展數字經濟的正解。
總之,發展數字經濟再次受到高度重視,這是好事。但是,“算力中心”下沉到縣域,不是好跡象。及時叫停一哄而上的地方數字基建,約束政府投資行為,避免數字基建重蹈資源錯配的老路,是當務之急。
長遠來看,中國發展數字經濟,最關鍵的是明確政府的角色定位,約束行政行為的邊界。放手讓市場充分發揮作用,鼓勵市場主體大膽經創新。少一點禁忌就多一點活力,少一點管制就多一點創新。而不是越俎代庖,投資經營一把抓。
如果一定要堅持行政規劃主導,那就不要發展數字經濟了。強扭的瓜不甜,何必呢?搞出滿地的算力中心,未來真的不好收拾。
冰川大論場系列 04
家庭還需要為211、985拼盡全力?
正方:需要 反方:不需要
《抓娃娃》熱映,
電影里沈騰夫婦為了讓孩子進清北不惜裝窮,現實卻是警校炙手可熱。
這不禁讓人懷疑名校文憑的”含金量”。
今天我們還需要為高考拼盡全力嗎?
教育是優先提升素養,還是學習謀生的技術優先?
除了學歷文憑,還有其他教育成功的評價標準嗎?
正方
任大剛(冰川思想庫研究員)
反方
海邊的西塞羅(小西漫談公號主理人)
主持人
武新月
時間:2024.07.25(周四) 20:00
直播間
視頻號:冰川思享號
微博:冰川思想庫
百度:冰川思想庫
冰川思想庫7年精選文集
《不服軟的時代》
一版二印即將售罄
團隊共同簽名鈐印本
尚余少量
售完為止
陳季冰、連清川、魏英杰、任大剛
張明揚、關不羽
等知名評論人傾情奉獻
胡舒立、景凱旋、鄢烈山、吳曉波
徐達內、十年砍柴
聯袂推薦
點擊廣告,立即購買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